APP下载

节目主持人“语言马赛克”现象管窥

2021-01-30张严

视听 2021年5期
关键词:语码马赛克方言

□ 张严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2014年发出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用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避免滥用生造词语和不规范网络用语;要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

虽然国家在要求中明确强调了“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但是对于“特殊需要”却没有给予详细解释。所以,我们依然能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经常听见主持人在普通话中夹杂方言词汇、网络词汇、外语词汇、港台词汇等。陈原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多语言地区的群体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多种语言混用的现象,被称为“语言马赛克”。该现象主要指香港语言生活中“主体语言(港粤语)词汇或词组夹杂着少许客体语言(英语)词汇或词组,并且形成一种混成一体、说起来和听起来都比较自然的口语”①。借此延伸,本文将“语言马赛克”理论与节目主持人有声语言相结合,探讨其成因及价值。

一、节目主持人“语言马赛克”的成因

“语言马赛克”现象虽与国家相关规定相悖,但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却频繁出现,原因定不偶然,值得探讨。

(一)文化全球化的产物

自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发展开始后,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语言交融也成为世界融合发展中的一环。伴随着媒介和互联网的发展,语言交融更加深入,不同地域、地区、国家的文化碰撞让方言词汇、网络词汇、外语词汇、港台词汇等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因此开始和普通话共生。比如在节目中主持人会用“公司CEO”“NBA球员”等词介绍嘉宾;用外语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组合词语,像“摆个pose”“唱卡拉OK”等。改革开放以来,港台方言词汇也进入我们的生活以及节目中,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公仔”“的士”“走秀”等。

(二)方言接近性的产物

方言词汇常出现在本土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为了接近当地受众而使用方言词汇进行主持。大多地方媒体单位均有夹杂方言的本土节目。以湖南广播电视台为例,《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越策越开心》等多档节目常出现方言词汇。

(三)网络普及化的产物

网络词汇的出现与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每年会发布十大网络流行语,可见网络语言的影响程度之大。随着网络信息传播逐渐成为主流的传播模式,网络受众的数量越来越多,网络语言的使用空间越来越大,难以避免网络词汇出现在节目主持人编码中。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年人,为了拉近和受众的距离,会在语言中加入一些网络流行语。比如节目中出现了“颜值”“low”“hold 住”“网红”“秒杀”“菜鸟”“土豪”“造”等网络词语②。

(四)语言顺应性的产物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顺应性体现为语言环境和语言选择的相互适应。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出现的“语言马赛克”现象也是语言顺应性的结果。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需要调节语境、受众、交流对象等多方面因素,在了解多种语言符号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混合使用。因此,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面对某种特殊的语境时通常会出现“词语马赛克”现象。如何炅在某期《快乐大本营》开场时使用的开场语:“Ladies and乡亲们,欢迎来到马兰坡时装秀,让我们有请快乐家族。”主持人为了迎合国际时装表演的情景,使整个现场氛围更加真实,从而出现了“语言马赛克”现象,以此顺应国际时装表演,产生具有娱乐性的节目效果,因为时装秀是外来物。

二、节目主持人“语言马赛克”的功能

在过去传统的人际交流、文字书写和大众媒体中,“语言马赛克”现象并不常见,但是这些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播电视节目中也频繁出现“特殊需要”,这说明该现象在节目中存在语用价值。

(一)节目主持人“语言马赛克”的语用功能

1.拉近交际对象的距离

语码能够表现出说话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语码的转变,可以使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获得一个临时身份,帮助对话双方建立更融洽的关系③。语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可以是普通话或外语,也可以是方言或网络用语。“语言马赛克”实质上属于一种语码混用现象。

节目主持人在交际的过程中需要对语码进行混用,使受众产生共鸣。语码的混用可以使交际双方的关系更加亲近。比如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汪涵在节目《天天向上》中,凭借个人优秀的语言天赋,与来自各地的嘉宾进行方言交流,不仅拉近了与对方的距离,而且还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增加了节目效果。他利用普通话和方言对语码进行转换,从而构建一个“老乡”的身份,拉近双方的距离。

群体层次不同、观念不同,语言习惯不同,语码使用也不同,针对不同的群体要使用不同的语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网络春晚针对其主要受众群体,在语言中加入了许多网络词汇,如“神马”“给力”“浮云”等。

2.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语言经济原则是语言发展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最少的语言量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这种功能我们经常可以在外语词组的缩略词中看到。在节目的某种语境中,交际双方为了更简单、更清晰地表达某一概念,常会用到外语词汇,比如时政新闻中“GDP”“CPI”“WTO”、 体 育 节 目 中 “NBA”“CBA”“WTA”等词语的使用。如果我们不使用字母缩略语的语码,而使用普通话全称,把“NBA”说成“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会占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或不够突出。在当前语言多元化的语境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动向,在不干扰受众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地在节目中使用国际通用的词汇,是符合语用原则的。

3.营造轻松氛围

大多综艺节目需要营造轻松的节目气氛,语言成为节目气氛营造的重要工具。节目主持人通过合理使用“语言马赛克”现象可以营造良好的节目氛围。何炅曾在节目中描述谢娜为“萝莉的外形和爷们的内心”,形象地表达出谢娜在荧幕前的特质,以主持人相互打趣的方式,营造节目的轻松氛围。

(二)节目主持人“语言马赛克”的修辞功能

节目主持人“语言马赛克”现象通常是有意为之,用语码混用的方式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夸张,或委婉,或幽默,都是为了让语言更具表现力。

1.飞白

所谓飞白,是指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白”就是白字的白,也就是别字,故意运用白字,便是飞白④。也就是明知不对的情况下,仍然发不规范的音。在节目主持人“语言马赛克”的使用中经常出现飞白。比如《天天向上》就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搬上了荧幕,并作为节目的英文名称。这样的英语句式不符合正确的语法规范,但是这样的表达更加有趣,观众也能够接受。

2.节缩

节缩又被称为节截、节短、缩合、简缩、缩语,是节短、压缩词语音节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类“语言马赛克”现象常伴随网络词汇出现,体现了网络普及化后网民对于语言经济性的追求。综艺节目中会设计一些环节问嘉宾某些网络词语是什么意思,如“xswl”“awsl”等。新闻标题中也有出现,中国新闻网在2021年2月报道了一则新闻《心血管病学专家胡大一入驻平安健康APP成立双心诊疗中心》,其中APP是对应用程序一词的英文缩写。

3.借语

借语是为了表达需要,合理地借用非汉语普通话词语(方言词语、外语词语、网络词语等)的一种修辞手法。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经常在新闻标题中用到英文结语,目的是实现语言的经济性和显著性,如“GDP”“DNA”“CEO”等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在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常会用到英汉结合的词语,如“PK赛”“high唱”“Ladies and 乡亲们”等。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语言马赛克”现象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也为我们的语言增加了更多色彩。普通话是我们的基础语言,而外语的恰切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加入、方言的适度表达都能使我们使用的语言更加生动、幽默、形象。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受到生活语言的影响,难以避免地也会存在“语言马赛克”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特殊需要”。语言的发展势必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语言马赛克”现象是文化融合的体现,我们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为节目语言和传播效果增添色彩。

当然,“语言马赛克”现象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含义不清晰、术语未普及的词汇出现在特定语言领域中无可厚非,但是出现在以大众为交际对象的节目主持人口中,就会引起受众的信息接收障碍,影响传播效果,甚至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对于“语言马赛克”现象,节目主持人应该重视起来,对于有利的一面,看到它的语言多样性和功能价值,以合理方式去欣赏它;对于不利的一面,也不能漠视,以免影响到语言原本的规范性和纯净性。“语言马赛克”的使用要遵循基本原则,简约而精炼,委婉而明了,最大程度地丰富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蒋冰冰.论媒体语言马赛克现象 [J].新闻大学,2015(04):69-75.

②宋思霖.网络语言对主持人言语行为的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9):80-82.

③曹炜,王丹.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中的“词语马赛克现象”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14(04):98-107.

④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31.

猜你喜欢

语码马赛克方言
方严的方言
城中村的马赛克
方言
AI黑科技真的能去马赛克吗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论中英微小说语码混用现象
《马赛克》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