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现实的方法”:短视频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分析

2021-01-30王千一

视听 2021年5期
关键词:阿多诺美学艺术

□ 王千一

大众媒介的兴起与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繁荣,但同时也使艺术的高雅、自律面临被消解的风险,在被工具理性支配的社会里丧失了批判功能。在这种背景下,阿多诺提出了艺术终结的理论。商品化的时代,大众艺术成为一种“顺从的艺术”,主体的个性需求被同一化、压抑化。针对这种倾向,阿多诺提出艺术只有走向“反艺术”,重拾对现实的批判功能,才能使艺术终结的危机得到缓解。

阿多诺对于艺术终结危机的思考从哲学层面上看是为了保持艺术的自律性与非同一性,但在消费时代背景下,艺术的他律性不断增强,表现之一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的日益突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德斯通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演讲。他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呈现”其一指的是艺术的亚文化。其二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其三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①。这一观念之下,“审美”被拉下神坛,引入了大众的生活,使得大众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艺术”。如韦尔施对现实生活的阐释一样,现实生活已经“‘演变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审美活动’,却正迅速成为一种当下的普遍现实,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影响到现实的单纯建构’和‘现实的存在模式’,亦即在持续引导当下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着现实本身”②。

短视频以其强大的即时性、交互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使公众迅速深入至社会文化景观的建构中。从2013年起,秒拍、微视、美拍、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竞相亮相。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4亿。短视频的崛起是大众文化张扬的重要表现,其内容与传播形式也印证着日常生活审美化对社会文化心理的浸润。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了“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的文化工业逻辑,即以迎合需求为基础,以消费扩大化为目的。猎奇、跟风、缺乏深度的瞬时性内容以及模式化生产与阿多诺曾担忧过的艺术危机似乎不谋而合,但短视频的日趋规范也表现出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与对生活美学的践行。

一、艺术终结危机:日常生活审美化对真实的遮蔽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主义的产物,“它从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一直延伸到理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③这一理论进入中国恰逢其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意识开始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需要从传统审美观念中独立的状态转向同其他人类需要相互结合和影响的状态。也正因为这样,日常生活审美化愈发表现出一种被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如服饰、住房等)捆绑、与时尚潮流符号纠缠的面相。移动短视频发展初期,产生较大传播量的短视频内容一方面常围绕美妆、奢侈品分享等消费符号,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猎奇而导致的跟风行为。由于移动短视频的共享功能尤其突出,短视频创作有时甚至出现一种接龙式的形式,比如吃西瓜赌谁更快,变魔术把道具放在肩头等。

对于生活化、世俗化的美的追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艺术在真实层面的“遮蔽”和对“美”内涵的窄化。首先,目前对于视觉美感的过分关注使观众陷入感官享受而逃避对创作真实性的思考。客观真实的复杂性、残酷性及故事的逻辑合理性被外在形式的美所遮蔽。其次,需要明确,“美”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在同一事物的审美体验中,美的内涵应因人的理解力、感知力而不同,人也应被审美对象“照亮”。但从目前大部分的短视频内容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内涵有被窄化为对物质高要求的趋向。虽有部分学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使审美得到真正的解放,但事实上,对于精致的过度追求已成为一种对消费主义的妥协。这种妥协带着“审美”的标签,实质上却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驯服。高收入群体以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定义了日常生活美的内涵,并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对传播内容加以形塑,使美的内涵被固定下来。“审美”虽然走出了艺术馆、博物馆等庙堂高阁,但却以渗透的方式捆绑了更多人对“美”的解读权力和能力,美的评判标准也会在生活的极度美化中被捆绑,从而背离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解放内核,造成审美内涵的单一与趋同。

如阿多诺提到的,“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④由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审美标准的单一与趋同恰与阿多诺所担忧的商品逻辑对艺术异质性的扼杀不谋而合。移动短视频用时少、创作门槛极低,不仅适应了都市的快节奏、碎片化的文化习惯,对于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甚至是乡村受众来说也更易于接受。加之具有病毒式传播的特点,因而移动短视频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悄然改变着人的思维模式。由于短视频的内容极度放大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因而审美体验的陌生化与受众审美的满足感在这些共享的空间里得到了高度融合。但其中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即制约受众审美能力的进步并导致思考的浅表层化。“通俗、轻松的艺术是为了迎合非专业大众肤浅的艺术需要,但要彻底吸引公众,它又必须依赖那种诱惑的魅力、伪个性化的氛围和所谓生活的品位。”⑤典雅的艺术与自律的美在消费时代的地位岌岌可危,短视频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下的产物,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美的泛化导致的对真实的遮蔽。

二、“理解现实的方法”:生活美学的回归

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科技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变革密切相连,所以其内涵与表现呈现出一定的对美学边界的僭越与模糊。美学不再呈现一元的理性指导面貌,而是与审美主体发生互动,使二者之间形成二元分立互渗的关系。阿多诺提出艺术拯救自身终结危机的方式即反艺术,但不可否认,艺术有可能走向终结和其能够具有批判性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艺术具有自律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艺术需在其自身所处的生活世界里寻得材料,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深层的精神审美化不仅局限在个体事物,更有关对现实存在模式的认知方式。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反映自然,反映自然的过程中也投射着艺术对自然的认知。这种认知并非与审美完全相关,而是融通着艺术创作者与创作时代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即使是在自律的口号下,仍会在无意间对周遭环境产生回应。“当我们在观照艺术的时候,至少部分地是依据日常生活的美学;在我们在看待日常生活美学的时候,至少部分地是依据于艺术。”⑥艺术不能局限于纯粹的审美实践,因为艺术需要为人类如何面对社会和生命中的种种斗争做出指导,因此采取一种超越单纯艺术感知的方式进行创作,更能够切实把握住作品中平凡、静穆的形象。所以,日常生活审美化除了强化大众在视觉感官上的关注,从更深层次的精神审美化方面分析,也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短视频在经历了混乱、无序的初期发展阶段后,逐渐成为一个承载意义的载体。短视频平台为审美体验打破圈层提供了巨大空间,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生动的素材。首先,高雅与通俗不再针锋相对,“生活流”叙事使雅俗共赏更加普遍。短视频将“生活流”的创作方式发挥到了极致,在日常简单、朴素的行为中挖掘情趣与韵味。其次,年龄、地域的审美圈层被打破,观看者成为了创作者,受众变成了用户。年轻人在观察长辈的生活方式中更加理解“平淡是真”的乐趣,老人由于面对的是手机拍摄,表现得更为恣意、自然,朴素的记录中不乏贫嘴张大民式的动人瞬间。同时可以看到,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了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的传播途径。查干湖开江捕鱼、山东花馍迎春、《汉字里的中国人》等流量较大的片段,使短视频的文化承载功能日益上升。短视频记载的日常生活审美,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理解生活、理解现实、理解艺术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阿多诺提出的“反艺术”是以形式上的丑、不和谐作为主要表达手段。在拒绝商品化、庸俗化的过程中,“反艺术”将艺术的张力以一种原始、粗暴的方式撕裂,虽然否定了同一性,但也同时否定了艺术的部分经典属性,如和谐与静穆。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挑战了艺术传统中的冲突、崇高等令人震撼的特征,但“生活流”的叙事手法使短视频内容仍保有了优美与意境。因而或可推断,“反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都代表了艺术对象或美学现象的变迁,“日常生活审美化”不必然导致艺术的终结,而是生成另一种表现艺术、理解艺术的方式。

三、艺术理解方式的变革:“日常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在审美泛化的背景下,王一川教授提出“艺术公赏力”的概念,即针对公众的审美素养问题提出了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当下媒介环境的复杂性也使审美的泛化更加突出,大数据引导下公众的审美关注点极容易被操控和固化,导致公众在审美世界里迷失,审美活动趋于物化和单向。但需要看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突显了目前艺术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公众不再单向接受精英阶层划定的艺术范围,而是主动寻觅、创造、解读、重构艺术的内涵与边界。艺术公赏力的概念指出了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环境中艺术公众价值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形下,有力、正向的引导与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创作自觉就显得格外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审美”与“审美的日常性”是不同的。很多学者质疑日常生活审美化会麻痹人对美的真正感知,而陷入“平均美”的漩涡。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弭使美成为单一的“漂亮”,而丧失美学意义上的丰富内涵。但及至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被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全球的政治制度趋向民主化,经济制度走向市场化,社会思潮走向大众化,这种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与边界势必无法像传统美学那样纯粹。从表面上看,这种审美观念带来的是将生活中的一切纳入审美的界限,突出个人在外形上的风格;而从深层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的是美学观念上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仓廪实而知礼节”,消费时代大众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极大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不断提高。日常生活审美化将美学拉下神坛,人人可谈美,事事可称美。这种深埋于内里的解放与平等需要被认可,并在艺术作品中加以正确的表现。

阿多诺指出,反艺术需要把异化的现实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在否定自身的状态下达到对艺术自律性丧失的批判作用,即艺术需要否定自身才能保证对自身的真诚,从而真实地反应现实。但艺术无法脱离社会而保持绝对的自律,更不能通过拒绝介入社会的方式而达到对社会的警醒。从目前受众的接受状况来看,尽管艺术创作不能完全顺从大众的审美需求,但也应根植于现实生活,且不能完全置艺术的他律性不顾。并且可以看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下,生活美学在不断回归,艺术作品的受众并未因日常生活审美化而走向审美能力丧失的极端。从短视频内容的发展可见,爆款、跟风后随之而来的是创作的冷静期与业界的优胜劣汰,这个过程即是艺术不断自我纠偏的过程。短视频自诞生之日便凭借竖屏、快节奏的内容形式不断吸引着受众,分流受众的观看时间。短视频是否可被称作艺术,尚有待商榷,但业界针对短视频短、平、快的特点作出了反应:竖屏剧、微短剧、微综艺,都从时长入手,试图通过缩短视频时长的方式达到对观众与市场的契合。垂直化、精品化、定制化的内容将成为短视频发展的新方向。从目前的内容来看,短视频已走入艺术分享、知识共享的阶段,抖音甚至已经成为千禧一代的精神富矿。冷门知识、历史科普、当代艺术,都已成为目前短视频内容的重要阵营。抖音艺术季开始后,收到了近2万件艺术创作类视频投稿,总播放量达到了32亿次。由日常生活审美出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已开始有意识地落脚于严肃艺术的传播。

不可否认,审美泛化问题对艺术创作者和行业管理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真、善、美始终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导向和评判标准,对“真实”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现实赋予“善”的意义,是在当前不完满的消费社会里艺术创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四、结语

日常生活审美化如同一场大众文化的狂欢,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自律性,并使艺术的他律程度日益加深。但如同部分学者的预测一样,终结的是艺术理论而非艺术。长期以来“终结”二字被理解为“死亡”,实际上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如短视频、广告设计等)来看,艺术的“终结”并不等于消亡,而是传统的对艺术本质理解方式的终结。

在消费文化的大环境中,“审美文化”已由少数精英的形而上“宠儿”变成了大众文化消费的形而下对象。传统的审美活动一直被视为超越生活的更高的文化追求。但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影响的两极分化来看,一方面该理论可以实现无差别化的审美理想与人的彻底解放,另一方面却又因全面的审美化、“平均美”造成了公众的审美能力麻痹,似乎理论内核存在明显冲突。但这是该理论发展中逐渐厘清边界,并促使艺术创作者、理论研究者寻觅审美与日常间巧妙支点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4-98.

②王德胜.“微时代”的美学[J].社会科学辑刊,2014(05):162-167.

③[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7.

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4.

⑤周计武.论阿多诺的艺术终结观[J].文艺理论研究,2005(06):79-87.

⑥陶东风,王南.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

猜你喜欢

阿多诺美学艺术
盘中的意式美学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外婆的美学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纸的艺术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