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室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管窥

2021-01-30郭同希

视听 2021年5期
关键词:类节目综艺娱乐

□ 郭同希

现如今,多样态、多题材的节目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综艺节目市场呈现繁荣景象,越来越多的节目注重大众化和娱乐化。20世纪80年代,尼尔·波兹曼在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①。面对这样的挑战,以传承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宗旨,结合游戏、谈话、表演等形式,依托室内综艺形态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结合新技术,发展新业态,衍生出《见字如面》《朗读者》等品质与口碑齐飞的室内节目。为何这类节目会在全民娱乐的大环境下引发热潮?原因在于它们的形式和内容都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之举,但从整个综艺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头部综艺节目的数量来看,该节目类型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室内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策略

本文所研究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主要针对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演播室节目。这类节目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围绕以往大众所认为的精英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当下主流价值,印上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解决了传统文化缺乏大众传播、综艺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②本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室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之处。

(一)形式呈现

1.新定位:多元化的节目模式

文化类节目是以直接的方式普及文化知识,给予普罗大众教育和引导。2001年出现由专家学者直接讲述历史的《百家讲坛》,红极一时。2013年的《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逐渐加入娱乐元素。此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陆续推出,文化热潮兴起,这些节目大多定位于文化类竞赛节目。2016年底开始,节目定位从直接展示转变为“文化+”的形式,比如《朗读者》以“访谈+朗读+轻解析”定位于文化情感类节目,《国家宝藏》以“讲解+演绎”的方式定位于文博探索类节目,使受众可以形象地感知到文化内涵。

2.新体验:沉浸式的感官享受

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节目制作的品质,比如3D、AI、VR等科技手段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气氛是户外综艺无法达到的,这也是其一大优势所在。最早引用的3D技术使舞台场景立体化和个性化,通过对空间的重构、灯光的运用、舞台升降的配合,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比如《一本好书》这档场景式读书节目,以360°沉浸式舞台化场景还原经典作品的重要片段,用近在咫尺的表演和平实无华的语言将观众带入书中世界,使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形象可感。

3.新传播:全媒体的宣传矩阵

媒介融合日渐深入,节目的发展战略由电视独播转为台网并重甚至是先网后台。比如《国家宝藏》投放至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综艺频道、哔哩哔哩弹幕网、爱奇艺等平台播出。2020年《朗读者》第三季全新改版,着力打造“一大二小”的创新矩阵:“一大”是指大屏电视端将为观众带来精髓不变的正片;“二小”是指移动客户端的小屏上推出《一平方米》和《一万公里》③。不仅如此,不少节目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来改变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在双微一抖等平台发布精彩片段、花絮,在知乎、豆瓣等社交型网络平台设置话题,与网友们互动讨论,让观众更有参与感和代入感。

(二)内容表达

1.题材选择广泛

文化类综艺节目所涉猎的内容范围从最初单一的字、词、成语发展到诗词、书信、书籍等,对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材进行深入挖掘。《朗读者》《一本好书》《见字如面》等节目的出现既展现了多元的文化载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节目发展同质化的壁垒,使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其他节目创新发展的有益参照。节目对于这些题材的挖掘也有助于不同类型文化内容的普及和推广,展现出多样文化形态的魅力,以此吸引更多受众群体的关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

2.强调人文关怀

以往知识竞赛模式的目的在于对个人知识量的考察,评委点评也只是对知识背景和深度的补充。2016年以后,节目更注重文化内核带给受众的精神力量,落脚点在于突显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信中国》中,通过嘉宾读信或演绎,将那些饱含情感的文字用生动的言语传达出来,利用演播室的灯光、投影等将背景展示出来,塑造出写信人的心境和当时的环境等,讲述书信中的动人故事。以第一期为例,青年演员杨洋和老艺术家张少华分别诵读黄继光和其母亲的书信,一句“不立功,不下战场”让观众顿时激情澎湃,而后者一开口就将一位因得知儿子牺牲而心痛但为其骄傲的母亲形象呈现出来,感染了屏幕内外的每一位观众。

3.深挖素人与明星的魅力

节目内容的创新还在于生产者本身——嘉宾。节目一方面将素人打造为焦点人物,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国民才女武艺殊、外卖小哥雷海等,从不同方面突出嘉宾的个性,引发更多话题和讨论;另一方面选择有影响力的名人明星,帮助节目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截至目前,用流行传唱经典、将明星作为嘉宾和评委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微博上的话题量累计达到10.4亿。由明星演绎书中情景的《一本好书》节目仍旧保持豆瓣9.2的高分。“素人明星”和“明星大腕”生产的节目内容让文化类综艺节目频频破圈,赢得更多好评。

二、室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不足

目前,室内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再只是单向输出,而是挖掘更多元的形式和深层次的内容,但整个综艺市场也在发生变化:2014年,《奔跑吧,兄弟》引发户外真人秀的热潮;2018年,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网站分别推出《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养成类综艺一时间引发大众的娱乐狂欢……在激烈的竞争中,室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节目数量:市场份额有限

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16年,创作形式和内容在有限的空间内逐渐发生转变。百度数据显示,2013年文化类综艺节目只有16档,2016年底开始发力,2017年节目数量由38上升到82档,然而这样的增速也只维持了一两年的时间。到2018年数量达到顶峰为97档,成为第二个转折点。自此,节目数量增速放缓,直至呈下降趋势。截至2020年10月,受疫情影响,文化类综艺节目只有36档,而整个综艺市场仍有440档节目。虽然统计数据中不完全包括本文所研究的节目类型,但我们仍可以窥见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国内综艺市场中的比重日益减少。

(二)节目质量:优质节目匮乏

室内文化类综艺节目有着许多的现象级优质节目,一改受众的刻板印象。视频网站里即时互动的弹幕中经常出现“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原来文化节目还可以这样玩?”等言论。例如《朗读者》《国家宝藏》获得过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和中国综艺峰会匠心盛典的“盛典匠心作品”等重量级奖项,体现出观众和业界对于这类节目的认可。但2018年以后为大众所熟知和接受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少之又少,更多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做着并不用心的内容,成为一味消费观众的综N代或粗制滥造的节目。

三、室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对策

(一)重数量,更要重质量

在流量为王、娱乐至死的生态现状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发挥特有的职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播宏大的家国情怀,唤起国人的集体记忆,高收视率、高评分节目频出也验证着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依然处于生产制作的蓝海,应加大生产力度,不仅增加节目数量,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要提高节目质量,打造精品,树立典范,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

(二)重内涵,探索发展新模式

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迅猛却后劲不足,虽以中国深厚的文化基础为支撑,但创新有限,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对此,可以从节目制作的深度、广度和长度入手,充分挖掘并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规避肤浅表达;可尝试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形成节目的产业化,探索全新的节目制作模式;有效利用新媒体,形成宣传矩阵,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保持节目的影响力,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媒介产品。

四、结语

室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速度和创新之举有目共睹。该类型节目让优秀传统文化愈发鲜活,成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真实写照。面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于文化建设和文化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综艺节目日益娱乐化、渐趋户外化的形势下,室内文化类综艺节目应突破现有模式,既要重数量,也要重质量,不断挖掘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瑰宝,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观众需求,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注释:

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②高晓虹.国家台标杆之作,《经典咏流传》融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为一体 [EB/OL].搜狐,2018-02-24.https://www.sohu.com/a/223786710_100109496.

③《朗读者》第三季:用“一平方米”激活城市文化空间 [EB/OL].光明日报,2020-10-27.https://news.gmw.cn/2020-10/27/content_34309401.htm.

猜你喜欢

类节目综艺娱乐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娱乐眼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