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2021-01-30汕头市东方红幼儿园林晓芸
文/汕头市东方红幼儿园 林晓芸
思维导图是思考过程的记录,是学生思维的具体体现,思维导图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理清绘本内容的发展路线,能增强学生复述故事、联想词语、按一定句型组织句子的能力。
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思维导图已在全球广泛得到应用,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它能帮助我们将扩散思维展开、梳理思路。
思维导图常见的基本类型包括圆圈图,气泡图,树状图,桥型图,括号图以及流程图等。其中,圆圈图、括号图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较常使用。
二、幼儿园语言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语言领域要培养幼儿包括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大方面的能力。具体应培养幼儿认真倾听并听懂常用语、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并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录、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等。
幼儿园的语言活动包括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听说游戏。其中,在我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思维导图在早期阅读活动和听说游戏中较多运用。
三、思维导图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实际运用
既然幼儿的语言发展贯穿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如何一步步落实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如何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素质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在语言活动中加以思维导图的辅助,有利于帮助幼儿梳理清晰的思路,帮助幼儿更清晰地表达所思所想,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简单阐述在实际工作中思维导图在语言领域的早期阅读活动与听说游戏中的运用。
1.思维导图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运用
在和幼儿读绘本后,我们常常会引导他们一起讨论绘本中的情节,并引导学生出故事的大概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幼儿仅仅阅读一两遍新绘本,大部分幼儿在复述故事时常会出现情节先后顺序错乱、细节遗漏等情况。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幼儿清晰地表达,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常会采用“欣赏插图猜故事—欣赏故事—提出问题—再次倾听故事,绘制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复述故事”等环节,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再有条理地将故事情节复述出来,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幼儿完整复述的能力有所提高。
如在教学绘本《最棒的玩具》中,在第二次倾听故事时,我边讲述边引导幼儿一起回忆内容并按情节的发展逐步出示图片以及按数量绘画榛果。思维导图将整个故事精简地重现出来,并且在跟随思维导图思路,幼儿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既认读了几个汉字,又练习了唱数。
2.思维导图在听说游戏中的运用
中班上学期的听说游戏手册是幼儿最喜爱的内容,书里的听说游戏主要是看图说话游戏、词语接力游戏等。在看图说话游戏中,因为书中的图片有限,为了刺激幼儿说出更多的内容,我也常用思维导图的气泡图形式,引导幼儿运用发散思维组织思考,组织更多的语言进行表达,并将幼儿的表达用简笔画的形式绘制到气泡图中加以归纳。如在学习了故事《黑夜真好吃》后,活动延伸的看图说话游戏“我不害怕”中,要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战胜对黑夜的恐惧。
幼儿看到自己的想法被呈现在黑板上,兴趣瞬间提高,发言变得踊跃了,并且,有了气泡图的归纳,在游戏结束环节的小结时,幼儿能根据气泡图的每一项内容,有条理地回顾起刚才的讨论,大部分幼儿在图文帮助下能够用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