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2021-01-30罗定第一小学李永红
文/罗定第一小学 李永红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是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促进语文素养提高
1.信息技术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整合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源,使课堂教学资源更形象、生动。教学《花钟》时,根据课文描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依照各种花不同的开放时间,我制作了一个添加动画效果的“花钟”,每种“花”添加一个超链接——开花的动态画面和配乐朗读。品读课文时,适时点出每种“花”链接的动态画面和配乐朗读,让学生欣赏花开的动态美,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剪接制作了一段描写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视频,插入课文的配乐朗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感受自然景观的形态美、色彩美。
2.信息技术培养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美的画面在头脑中呈现的过程。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学生年龄小、资历浅,单凭文字的描述,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文字、音频资源,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拓宽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在指导学生品读《观潮》的“潮来时”片段,通过配乐进行师生合作读、学生齐读、个别读,让学生充分感悟江潮来时的声音、样子的变化,通过想象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大潮气势雄伟、声势浩大的动态画面。在此基础上,播放潮来时的视频,让学生对照自己想象的画面,获得审美的享受。
3.信息技术促进文化的理解。教学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这个单元,我布置学生分小组收集我国不同民族的节日、民居、服饰、饮食等方面的资料,然后整理制作成演示文稿,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分享。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完成一篇习作。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不仅掌握获取信息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掌握一些制作文稿的小技巧,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还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优化作文评改方式
在作文教学中,我做到“教、练、评”三位一体,即:在“教”中生成方法、技巧,制成《星级评价量表》;学生在“写”时,按照《星级评价量表》的要求;师生“评”时,对照《星级评价量表》。在评改的环节中,实物投影、一体机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教师选择评改的作品将之投影在屏幕上。然后,小作者拿着作文原稿,面向全班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朗读,边看屏幕的稿件。接着,由学生或老师对照《星级评价量表》,直接在原稿或投影的图片上实时修改、评星。这种及时的示范性评改,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写作的技巧、修改的方法,享受写作的乐趣,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三、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1.钉钉平台直播课,拉近师生距离。师生之间建立的感情和信任,使学生渴望直播课堂。直播课,学生可以实时听到老师清晰简洁的讲解,充满感情的朗读,耐心的答疑和评讲,还可以听到同学对问题的见解。直播课,在心理上、情景上更接近真实的课堂,有效提高线上教学的质量。
2.创建语文科微信群。在班群内明确自学内容和要求,推送精品微课,发送预习单,辅导答疑,了解学生自学进展情况。
3.开发精品微课,丰富线上教学资源。为了丰富线上教育资源,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我校举行优秀微课评比活动。我制作的微课《写读后感》《江畔独步寻花》均获一等奖。在2020年云浮市中小学网络学习资源征集活动中,《写读后感》通过专家组审核并推送至有线电视和IPTV平台供全市师生点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