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古诗词“读写讲”刍议
2021-01-30江门市陈白沙中学陈需凌
文/江门市陈白沙中学 陈需凌
统编语文教材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加强了古代诗文教学,并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诗文,以此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一、诵读
1.自读积累——互读促学——齐读励志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单元中,提出不少“读”的要求,如:诵读《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等,既有对描摹景象的了解要求,又有对诗歌音韵特点的体会要领,还有对诗歌情感的体验预设,引导学生在“读”中习得能力。
自读积累——互读促学——齐读励志,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诵读教学,得益于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教学,得法于任务驱动理论。
读准、读懂、背诵,包括字音、连停、语调、节奏、音量、感情等,必须以学习者的自读和体悟为前提。小组内、小组间、班级内的“我读你听”,以读准确、能背诵为目标,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在小组中获得朗读的愉悦和成员激励的满足。齐读则借助团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以小组齐读、班级齐读的方式营造你追我赶的气氛,强化记忆。
2.朗读入声——美读入情——品读入境
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大多字句凝练、韵律优美、意蕴丰富。学生自身富有个性的朗读体验,能够获得最直接的感知和审美愉悦。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进入初中学段后,在加强朗读和背诵的基础上,需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诗句、意象、诗情的涵咏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依托于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配乐朗读、影音画综合情境朗读、古诗词课本剧个性化朗读等,不断丰富“读”的内容和方式,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环境的多样化朗读,则不断地在创新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进入“诗情画意”的兴趣。始终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每一首古诗词,学生的诗心诗情定能够不期而遇地“唤醒”。
二、书写
在初中阶段诸多学科中,语文承载着大量的书写任务。关于书法教育内容,统编语文教材在初次送审时做了安排,以附录的形式每册安排一定的内容。后因各种原因,在本套语文教科书中,将相关内容做了删减,仅仅保留课后的“读读写写”。统编教材现代文文末“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均由国内知名硬笔书法家专门书写,既增加审美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借鉴。七年级教材为硬笔楷书,八年级、九年级教材为硬笔行书。引导学生模仿借鉴课后“读读写写”字词书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讲解
1.授之以渔——得法于教师的讲解
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兼顾时代先后和难易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一般来说,低年级以浅易的古诗文为主,诗歌多是绝句或五律,高年级安排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律诗、词等。教材按照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板块组织单元体系,为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都创设了平台,教师的“讲”为学生“学之得法”提供了典范。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代诗歌四首》、下册第五单元的《古代诗歌五首》等教读课文,着力于教师的讲解导学。教师的“讲解”不应陷入诗句分析、知识讲解的机械训练中,而应预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着力于符合此学段学生认知规律的语文素养提升。
2.典范引领——习得于教材的解读
“课外自读,强调整本书阅读、古诗词积累、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等,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解读规范、体例典范,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基本按照从易到难的阶梯上升思路安排诗词,解读时也各有侧重。“课外古诗词诵读”解读的文字,有的从作者及时代背景入手,有的借助诗词标题阐释入手,有的从诗句情境入手,有的抓住关键词入手,解读严谨规范而不失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