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2021-01-30高州市第一中学林晓浪
文/高州市第一中学 林晓浪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事教育行业对学生教育并不陌生,因为它时常伴随着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然而,调皮学生行为习惯令教师很是头疼,压力重重。虽然这类学生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是很少的部分,但他们经常表现出的对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以及社会倾向都是不可低估的。既然教师不能回避他们的存在,教师更不能排斥他们,那就必须去正视和思考这一问题的根源,并寻找出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使之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解决。
一、关注学生行为,发现心理问题
家长是学生人生启蒙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需要家长与老师的积极配合。教师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求进心,即是追求上进。然而孩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两天的事,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得依靠家长、老师不断的鼓励、激发、肯定。比如,一个学生常常有迟到现象,屡教不改,怎么办?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有必要把学生求进的目标缩短,用“特殊”的管理要求去对待。哪天你可以抓住时机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你今天比往常都来得早哟!”“不错,继续努力!”当学生听到老师的肯定后,第二天、第三天……他会越来越早。因为,这与他追求的目标并不遥远。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再是模糊的学习,而是有着明确目标与憧憬的激情学习。在中学阶段,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
二、善于表扬学生,增强自信心
心理学家说过,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孩子天生就是一张白纸,是后天的环境影响了他的发展,特别是在家校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在言语的沟通上得特别讲究艺术,多肯定孩子的优点。很多家长一接到老师的电话、家访都会误以为老师“打小报告”,觉得有压力、丢人,甚至连家长会都不愿意参加,有的甚至把所有责任推向学校。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让家长明白教师的工作实质,减少家长心中疑虑,言语中不能一味地批判、数落学生,委婉地进行教育。从而构建与家长沟通的平台,让学生充满信心地配合工作,使孩子看到学习的美好发展前景。
三、了解学生,深入家访
“深”就是深入了解学生,深入家访,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也是教育学生的最优越途径,更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与家长作密切联系,形成网络。现在我校已实行了校讯通,学生们在校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表现,能及时反映到家长。家长也会经常与教师交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行为特点都不同,性格爱好也不同,教师要学会发现他们的特长,进行鼓励他们。班级里有个学生,他理解能力特别不好,就是爱画画。有一次我走过他的身边,默默地鼓励他,不错加油。你可以说一说画画中的意思吗?他就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然后我就叫他把你的想法写在日记上。结果我非常满意,自然而然地培养了他的表达能力。让课堂上充满了温度,让孩子享受有智慧与有温度的课堂教育。无形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智力、人生观都会有所提升。
四、重视心理辅导,体现价值观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小就要培养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良好习惯。如我曾在班中开展过一次“我喜欢……”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学生口述及书写,表达出心中所热爱的事物,既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再如,我也曾在班中开展过小技能竞赛活动,让个别学习成绩不优秀的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画画、小制作等等,我评选出好作品给予奖励,使学生在其它方面获取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增强了自信心。因此,活跃的学生班风是通过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而形成的,教师们在学科教学中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一步步地感染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责任心,学生管理就做出了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