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困境与创新

2021-01-30刘美娟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党委政府舆论监督民生

刘美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传统媒体的“阵地”逐渐萎缩,新兴媒体、自媒体强势蚕食市场,一度是绝大部分地方台收视率“扛把子”的民生新闻也面临着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双腰斩的困境。

一、地级市台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

(一)地方台基础实力薄弱,投入不足

传统广电的权威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和传输渠道的高度垄断;二是高昂的技术门槛。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电视过往优势逐渐消失殆尽,地市台广告出现断崖式下跌,收入锐减。笔者所在的惠州电视台民生新闻《第一直播室》栏目开播15年,不论是节目的表现形式,还是节目的商业模式,与开播之初并无二致,在没有新的表现手法和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其收视率和市场份额都显著下滑。尼尔森2021年5月收视数据显示,该节目收视率已从黄金时期的10个点下降到如今的不到2个点,观众规模目前只有25.9万户,收视量104.9万户次。实际上,这也是很多城市电视台的共性现象。尽管民生栏目依旧是其“王牌”,但收视下滑导致城市台收视份额总体缩水,伴随而来的是节目影响力和辐射能力显著减弱,广告承载量和节目品牌价值大幅萎缩。

(二)覆盖日渐狭窄,影响力降低

民生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其宗旨就是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守望公平正义,构建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近年来,随着舆论环境收紧、监督类报道式微、电视用户不断流失、栏目品牌价值缩水、影响力下降等,民生新闻的选材越发狭窄,同质化的内容输出加剧了信息爆炸时代大众的审美疲劳,更与年轻受众渐行渐远。同时,人员素质的局限也导致民生新闻止步于表象,缺乏深度,给视频用户留下“低端制造”的印象。以惠州电视台《第一直播室》为例,近年来,随着热线报料量显著下降,节目除了家长里短、村民纠纷、消费投诉外,就是小车祸、小监控和小案件。加之记者编辑缺乏新闻策划、发掘新闻内涵的眼光,导致新闻总体上缺乏策划与整体安排,版面杂乱无章。同时该栏目缺乏深度报道,难以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发展趋势、大众民生需求之间建立紧密关系,也就无法产生更深远的舆论影响力。

(三)拥抱新媒体“貌合神离”,传播不畅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民生新闻的内容推广渠道也曾进行多元尝试,如将新闻报道拆条上传到抖音号、今日头条号、视频号等网络平台中。然而大多数编辑只是复制粘贴的“搬运工”,并没有根据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对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此外,现今民生新闻输出的内容产品远远跟不上短视频的发展趋势。以惠州电视台《第一直播室》为例,该节目报道的很多民生新闻本身价值不大,但所占篇幅却很长,有的还被做成连续报道,画面、文字重复,有效信息量少得可怜,与形式活泼生动、干货满满的新媒体短视频的差距不言而喻。

二、地级市台民生新闻的创新探索

“内容为王”是节目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苦练内功,才是出路。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当前地市台的民生新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一)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做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力量

在“人人皆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舆论监督功效明显,与此同时,传统的官方主流媒体的监督声音却越来越弱。过去,我们总认为是不可抗力的外因导致我们错失阵地,但是现在必须扭转这一观念。作为公共媒体、主流媒体,我们不能把工作置于党委政府的工作之外,也不能置于党委政府工作之后,而要置于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成为党委政府工作每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珠海电视台推出的《民生新观察》,通过对市民热线的大数据分析,对每月排名靠前的投诉热点进行案例剖析,探讨党和政府的政策如何落细落小落具体,在节目中结合实际提出建设性解决思路。

其实,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不应认为舆论监督就是负面报道。我们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导向,做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为此,第一,民生新闻选题站位要有“高度”,体现党的主张,呼应政府中心工作;第二,报道内容要有“广度”,注重扩展思维,打开视角,不拘泥于点,而是延展到面;第三,采访作风要扎实,深入剖析新闻事实,开掘思想和观点,注重去伪存真,揭示本质,彰显新闻的“深度”;第四,要敢于“亮剑”,体现社会担当,展示媒体的“锐度”。对一些推诿扯皮、懒政不作为或者渎职腐败行为,要敢于有理有据揭露曝光;对攻击、诋毁政府政策的言论,要毫不犹豫地予以反击,进行舆论引导。

(二)树立“大民生”理念,积极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格调

民生新闻之所以长期受到观众的追捧,根本在于其接地气,凭借上传下达、横向沟通的有效渠道,帮助市民解决实际问题。在未来发展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度,做好跑腿帮忙、问题调解等服务之外,更长远的是要树立“大民生”的理念。在关系市民群体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民生新闻不仅要做个案调查,还要做话题策划,更要提出建设性意见,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深度报道和评论,成为地域公众议程设置和舆论的引领者,让民生新闻获得更长远的生命力。

(三)积极拥抱互联网平台,借节目品牌建经营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哪里有群众,宣传思想工作就要做到哪里。现在群众在互联网上,主流媒体就必须利用好自媒体平台、社交平台,把这些出口和渠道作为宣传的主阵地。当前,西瓜视频、快手、抖音、B站、梨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不少民生新闻节目转型的重要窗口。从2019年上半年省级电视台新闻短视频账号表现来看,账号数量仅占23%的原生品牌短视频账号收获了全部账号所生产内容69%的传播量,足以看出原生短视频品牌收割流量的能力。不过,短视频不是把三分钟的电视新闻剪成几十秒放在网上就可以,短视频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传播规律,传统媒体应与时俱进,真正摸索如何做短视频。对民生新闻而言,当下以及未来首先要思考如何利用节目制作能力生产原创短视频;其次要思考如何利用短视频有效增加传统媒体在移动端的传播力,实现变现。

除了入驻短视频平台这种浅层次的融合外,民生新闻节目还要通过与互联网平台深入合作,联合孵化符合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项目,这种合作既能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也为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比如,B站与浙江台的《1818黄金眼》展开内容合作,双方共同制作一档名为《bilibili@黄金眼》的新节目,将《1818黄金眼》的新闻视角与B站的用户视角相结合,实现新闻节目的二次传播,进而提高新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增强用户黏性,不少传统媒体也开始谋求平台转型,实现更多功能。如上海电视台《新闻坊》就完成了从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向集电视、新媒体、线下服务等多维一体的全媒体平台的转身,其上线的“新闻坊+”小程序,将原本分散在公众号内的报料、求助、投诉渠道集中到了一个全方位的新平台,加强了用户互动与维护。

(四)加强政务合作,定制个性化宣传产品

根据一份AIS全媒体广告监测数据报告,2020年全国电视媒体广告市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地市台下滑严重,同比达到-26.8%。城市台的收入结构从以品牌广告为主,变为政务宣传+活动+节目专题,地市台的创收也更多地依赖政务合作。作为地市台“新闻立台”的重要支柱之一,民生新闻栏目也要争取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为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定制宣传产品,推出形式多样的主题专栏、服务宣传、活动策划,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党委政府舆论监督民生
建立党委政府与商会常态化沟通制度问题研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民意直通车:架起沟通百姓和党委政府的连心桥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