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星之火 百年流光》建党百年大型新媒体直播的场景化叙事策略创新

2021-01-30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建构受众

张 倩

为纪念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庆祝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央视频于2021年2月25日晚进行了大型联动式新媒体直播——《星星之火百年流光》,以北京为主演播室,联动嘉兴、于都、遵义、汉中、深圳、上海六座城市“接力直播”,在这六座城市用3300架无人机接力升空进行表演,是主流新媒体历史上首次依托内景虚拟演播室、外景无人机表演和慢直播的大规模多地联动式直播。新技术应用塑造了新的传播场景,开创了新媒体场景化叙事的新模式。

在传播学范畴里,场景是媒介叙事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由媒介创造出来的信息环境。场景化叙事,就是利用场景塑造来进行媒介叙事的方式。本文以央视频此次大型直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场景化叙事建构策略。

一、场景奇观的生产:依托技术的智能化空间性叙事

(一)依托智能技术实现了空间性叙事场景的塑造

新媒体直播外景采用无人机编队飞行,依托无人机、传感器、GPS定位等智能技术,其核心是运用5G通信技术高精度定位和遥控无人机,实施自动化轨迹跟踪、远程操作、地面监测的协调和执行,配合多元语言文本叙事进行了多样化的影像叙事场景呈现。在影像叙事学中,“影像技术层是影像表达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光影、色彩、构图等技术元素构成了影像的基础部分。而影像叙事层是影像逻辑和结构的最重要部分,也是容易吸引大众关注的部分。影像的叙事层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将观众牢牢地锁闭在故事之中,从而完成对观众的占有。”从技术基础上看,无人机运用图像、文字等多元模态呈现和多样化的组合方式,通过队形排列、颜色组合、光影变换实现了3D立体的场景效果,达到场景化叙事的目的。从影像叙事学角度来看,从影像的技术层过渡到叙事层是影像叙事从基础到高级的过程,而智能技术的飞速演进则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转换过程。譬如,为向受众叙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宣告党的成立的故事,无人机编队形成“红船”的立体造型,直观生动地向受众展现了党诞生的历史场景,实现了影像叙事从技术层到叙事层、从基础到高级的飞跃。

(二)组合式、全景式叙事场景的组织

直播的影像叙事融合了光影科技、现代艺术和城市文化,通过组合式、全景式的场景组织实现了空间性的叙事功能。组合式的叙事场景组织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城市夜空、地上建筑及水幕实景组合成影像叙事语境,由楼宇灯光群、无人机光影等组合成叙事手段,完成了凝结多重影像叙事元素的空间构图和画面组接,从而建构叙事意义;其二,通过图像模态、文字模态、声音模态等叙事元素的组合运用,完成了空间叙事的场景化组织。如上海现场,东方明珠建筑灯光群、无人机排列的文字“中国(上海)”和巨大的拱形背景图案在黄浦江水幕上形成倒影,又逐渐演变为“创新发展看浦东”的字样,配合节奏振奋、激动人心的配乐,共同展现了一幅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图景,讲述着上海的现代化发展故事。另外,全景式的空间叙事场景的组织主要依托远景航拍技术,全景长镜头的频繁运用构建了受众“上帝之眼”的全知视角,强化了叙事的全能感,使受众以空前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释放场景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其对叙事场景的体验感。

(三)通过空间叙事符号实践实现了场景奇观的生成

凯文·迪卢卡指出,图像符号之所以具有建构公共议题的修辞能力,是因为图像符号具有独特的视觉构成与情感力量,不同的话语都尝试在图像符号上建构自己的意义体系,由此,图像的符号实践“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在技术创造的影像叙事中,城市版图上象征革命的红色火焰、代表中共诞生的“红船”影像、代表中共追求和平的革命信念的和平鸽,以及象征“一带一路”精神的金色丝带等各地革命与城市发展元素的图像符号,构成了丰富的影像符号实践。这种空间性的叙事符号实践运用象征、隐喻等视觉修辞方法,实现了叙事意义的组接、重构与创生,建构了一套奇观化的场景“现实”。在“技术—奇观”的逻辑操演基础上,这种场景奇观的生成为视觉进行“赋魅”,从而强化叙事场景的神圣化。默里·埃德尔曼认为,公共事件中沉淀下来的特殊的象征符号具有形成“符号事件”的能力,即激起人们对于某些事件或情景的强烈情绪和记忆。直播通过塑造“媒介奇观”的方式,再现集体记忆中的符号场景,从而成功唤起了受众的情绪和记忆。

二、场景体验的塑造:多元主体慢直播构建共时性叙事

在场景生产的基础上,《星星之火百年流光》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在场的慢直播,构建了场景化的共时性叙事,丰富了受众对直播叙事的场景体验。在主体演播室窗口之外,央视频在六个城市分别开设了六个“慢直播”窗口,通过对各个场景的塑造与连结,用原生态、超时长记录的方式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协同叙事。首先,六个城市主体通过展现特定场景,“讲述”本体视角的革命和发展故事;其次,城市慢直播场景中的无人机作为“技术主体”,以编队表演形式展开各个城市的影像叙事;最后,慢直播还被首次运用于动态“语言主体”的记录中。江西于都的“慢直播”窗口记录着由150余名红军后人组成的“长征源合唱团”在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演唱红歌的场景,以声画结合的歌曲语言形式,与其他城市慢直播的静态场景遥相呼应。多元主体的同时在场和六个直播场景的协同联动构建了一种“主题并置”式的叙事模式,即“构成文本的所有故事或情节线索都围绕着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观念展开”,将不同主体、不同空间场景按照统一主题线索组织起来。并置式的叙事模式使受众与多元叙事主体、多重叙事场景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消弭,实现了媒介叙事“共时性”,深度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感和在场感,印证了现代媒介技术“用时间消灭空间”的逻辑。

以往的庆典活动思路多聚焦于缩短物理空间距离,通过受众身体的“中心聚集”使其达到场景体验效果。疫情隔离状态之下,慢直播可创新性地通过“传受同频、远程辐射”的方式消弭空间距离,从而为受众建构了一种“虽身处异质空间、但分享统一时刻”的体验感,使受众在影像观看中获得对场景的感知体验,使叙事内容即刻作用于传受之间的意义交流和心理距离。凯瑟琳·海勒认为,身体具有表现层面的“实体身体”和虚拟层面的“再现身体”的双重含义,慢直播的共时性叙事使“再现身体”在场替代了“实体身体”的在场,为受众提供了一种“仿真”的感受。基于此,受众通过观看的方式与叙事内容之间建立了一种视觉互动关系,二者间达成“视觉共识”,达到类似“交流”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受众与叙事内容之间意义交流场域的构建。

三、场景意义的整合:语言与影像融合的时空二维交叉性叙事

直播通过整合叙事的场景意义,构建了时空交叉性叙事网络,实现了语言层面故事讲述与影像层面场景再现的融合。无人机编队表演在国内大型庆典活动和赛事上虽已崭露头角,但此次直播在通过技术方式呈现连贯性的影像叙事线索方面,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这主要得益于语言叙事与影像叙事的融合应用。“历史背景叙述—专家访谈—展示城市党史的影像资料—相应城市的无人机编队表演”的叙事模式循环进行。以北京主演播室嘉宾讲述1921—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的语言叙事为时间线索,将六个单元的影像叙事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条,同时,每个单元内无人机的影像叙事作为空间维度的叙事,配合演播室的语言叙事线索进行场景再现,使时间和空间叙事、故事讲述和场景再现紧密结合,建构了一个展示中共革命历程与中国发展面貌的立体化叙事网络。如“力破叠嶂烛照征程”遵义板块直播中,三位嘉宾围绕遵义的革命历史进行故事分享,后转场至遵义的实时外景,无人机通过依次展示遵义城市版图、象征革命的火焰图案、遵义会议会址轮廓等影像来勾勒中共在遵义由“星星之火”到“伟大转折”的革命历程。六次时间维度的语言叙事与其相应的影像化场景交替进行,共同完成了时空二维交叉性叙事网络的搭建。

最终,直播通过场景化叙事意义整合,实现了集体化想象的生成与共识的凝聚。时空叙事网络的建构为场景化叙事意义的整合奠定了逻辑基础。借助技术手段,传播者通过对场景内容的生产和场景体验的时空塑造,与受众共享了叙事意义。祖国不同地理空间的历时性发展变化浓缩在技术建构的时空二维叙事网络中,使受众共同见证了建党100周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特殊历史时刻。作为一起“媒介事件”,央视频此次大型直播具有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所言的“社会整合”和“情感统一”的功能,使受众完全沉浸在“集体化想象”中,让“天涯共此时”的理想变为现实。在直播评论区,“我爱你中国”“祖国万岁”等评论刷屏,演播室嘉宾与受众进行的关于党史的问答互动反响热烈。这说明此次大型直播在故事讲述和场景塑造的合谋中完成了叙事意义的整合,达到了激发共情、凝聚共识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星星之火百年流光》大型“接力”直播是国内首次结合虚拟演播室、无人机表演与慢直播三种传播形式的成功尝试,开创了全新的场景化叙事模式,在场景生产、场景体验以及场景构建意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创新价值和示范作用。这一场景化的叙事转向是以央视频为代表的主流新媒体在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做出的最新尝试,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构建受众对媒体产品的认同、凝聚集体化共识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建构受众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