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时代微纪录片的创作研究

2021-01-30刘小慧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早餐纪录片受众

刘小慧

在信息科技时代,“互联网+”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方向,也搭建了全新的载体。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制作微纪录片,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一大趋势,能够形成更具传播力、展现力的纪录片。早在2012年,央视出品的《故宫100》就引发了纪录片向微纪录片方向发展的大讨论。随后,湖南卫视推出的《味道》、海峡卫视出品的《早餐中国》等优秀微纪录片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肯定,形成叫好又叫座的创作效果,为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一、国内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微视频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传播形式,也为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从2012年央视《故宫100》到2018年海峡卫视《早餐中国》,再到2020年央视《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微纪录片的创作元素、艺术技巧、呈现方法均得到新的发展,微纪录片成为人文、生活、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内微纪录片的发展方兴未艾,巨大的市场空间、热度不减的受众追求,形成了国内微纪录片“热”的发展情形。

(一)“小身材”+“大市场”:市场定位精准,开辟新市场

在短视频时代,微纪录片以碎片化、移动化的传播优势,受到了现代人的青睐。微纪录片一改传统纪录片程式化的叙事及解说方式,转而以多元素、多文化的传播特征,呈现了不同视角下的人文、生活及科技发展状况。微视频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要传递受众所需的信息,要表达故事的情感,这些都需要容纳在微视频的“小身材”之中。当前受众市场日益细分,精准的市场定位成为媒介传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微视频是市场细分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更是从审美需求、主流思想等方面,开辟微纪录片新市场的重要之举。很显然,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台,微纪录片已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方向,从科技、生活、历史、人文等角度,让微纪录片更好地契合不同市场群体的需求,正所谓“小身材”孕育着“大市场”,国内微纪录片的市场空间巨大。

(二)“新技术”+“多载体”:立足融媒体,搭建传播平台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电视纪录片基于受众群体碎片化、移动化的观看特点,打造系列微纪录片,能够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新的传播路径。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新媒体技术等的应用,为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以海峡卫视的《早餐中国》为例,作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在微视频创作中,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载体,形成“早餐中国”话题,建立新媒体线上互动。截至2021年4月,“早餐中国”的微博阅读量已超10亿,为《早餐中国》每集5分钟提供了传播力,同时也成为微视频后的微观感表达。另一方面,腾讯视频、优酷等视频网站,成为微纪录片的重要传播平台,联合创作传播也已成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形式。如《早餐中国》《了不起的匠人》等叫座又叫好的微纪录片都是联合创作而成,多链路传播的微纪录片创作显然更具传播性、新颖性,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短视频时代微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短视频热”为微纪录片的创作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也进一步要求微纪录片的创作要紧扣题材,在制作、营销等方面,提高微纪录片的创作价值及传播力。从《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匠人》《早餐中国》等优秀微纪录片来看,独具匠心的创作思维、取材鲜明的传播切入点,让纪录片有温度、有情感,更有厚重的人文气息,这是短视频时代赋予微纪录片的生命力,也是创作的重要价值来源。

(一)“抓”题材: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

微纪录片的“微”不仅仅是短视频式的呈现,同时也是“小”题材下“大”主题的呈现。纵观当前微纪录片,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浓厚的人文气息、独特的时尚色彩,让微纪录片在“压缩”的时间中能够具有释放的无限空间。一个大主题在N个短视频的呈现中,实现故事在横截面上的传播,每一个“小切口”都可以展现出大时代的风貌。在微纪录片中,“小人物”成为主角,是主题表达的重要参与者。平民百姓的生活、美好生活的创造……这些都成为构筑大时代的创作元素。“细节”决定高度。微纪录片中的“细节”是对主题的反映,也是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的重要纽带。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播出了32集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该片采用视频日记的形式,以普通市民、医护人员等亲历者的视角,真实地向受众展现出了不同视角下的武汉战“疫”情况。每一位亲历者都是“小人物”,但正是来自于亲历者们的所看、所感、所述,让这部微纪录片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细节,都让受众感受到一个大国在战“疫”中的时代担当,以及每一位中国人“同仇敌忾”的努力与坚守。在《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抓住了“2020年武汉疫情”这一大主题。同时为展现不同视角下的战“疫”情况,选择了普通市民、医护人员等亲历者,在“小切口”中更加有情感、有温度地展现了这个大时代的境况。因此,这部微纪录片的成功在于在创作中“抓”好主题,在“微”题材中创作出有鲜明人物、有特殊情感的故事,让受众在观看时有强烈的代入感。

(二)“精”制作:以“平民化”叙事构筑情感

微纪录片的制作需要从不同层级出发,在人物塑造、叙事手法等方面,构筑纪录片情感,增强纪录片的可观性、情感性。微纪录片的“精”制作不是华丽场面、故事情节的营造,而是善于从平民化的叙事中构筑情感,让受众在观看中体会到制作团队的独具匠心,有着“精细”化的情感融入。

1.人物塑造:平民化——反英雄式塑造

人物是纪录片的重要元素,人物塑造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微纪录片的创作质量。纵观《早餐中国》《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人间有味》等微纪录片,平民化的人物塑造成为一大亮点。在平民化的人物视角之下,受众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来自草根文化、基层百姓的生活气息,这种源于情感深处的共鸣,能够更好地激发受众的观看热情。在《早餐中国》中,普通的生活场景,飘荡着百姓生活的气息,让受众在观看时感受到“人情味”和烟火气。在福安的水煎包店、龙岩的阿斌炒饭店……一个个简单的生活场景、一张张百姓的脸,让整部微纪录片都传递着浓厚的亲情、邻里情。在《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中,每一个主角都是“小人物”,都在用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共同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该微纪录片的每一个亲历者都是“英雄”,但这份“英雄”的传递是在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中展现的。人物塑造是微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内容,要善于从契合时代、符合社会价值取向中选择有正能量、有社会温度的人物群体。

2.叙事手法:留白的叙事手法,预留“想象”空间

微纪录片在短短几分钟之内,需要展现故事、情感等要素,而良好的叙事手法则是构建微纪录片“骨架”的重要载体。为了满足“微纪录”要求,很多微纪录片选择使用“留白”的叙事手法,在呈现故事、塑造人物时预留足够的想象及情感共鸣的空间。在2021年央视《红色档案》百集微纪录片中,围绕“读懂百年大党的胜利密码,感受烈火淬金的精神锋芒”的主题,在讲述英雄人物事迹、重要历史时点时,充分运用“留白”的叙事手法,让受众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走进那段峥嵘岁月,感受英雄人物的红色革命。在微纪录片中,留白的叙事手法是对“微”题材呈现的重要补充。微纪录片不必添加过分的故事渲染,更多地追求真实的呈现,并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给受众带去感悟,让微纪录片的故事及情感更加饱满。

(三)“谋”营销:以互联网思维促内容营销融合

传统纪录片以电视媒体为传播载体,这种单向传播模式难以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为此,用互联网思维促进纪录片在内容营销方面的融合,成为微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趋向。一方面,微纪录片从细分的受众群体中,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移动平台进行内容营销,构建广泛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内容营销融合互联网思维,能够突出纪录片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在微博、微信中,受众可以反馈观看感受,为纪录片第二季、第三季的创作积淀经验,增强观众的收视黏性。在《早餐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微纪录片中,充分运用了互联网营销的创作思维,通过微信、微博制造“话题”,让受众在话题互动中增进对纪录片的认知。例如,在《早餐中国》第二季中,制作团体在互联网平台制造了“送我家的早餐C位出道”的话题,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为纪录片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网络氛围,同时也强化了制作团队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也是《早餐中国》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色彩与形式,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创作的新形式,正以新的展现力、传播力,构建纪录片创作发展的新格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要求纪录片创作要与时俱进,加快推进微纪录片发展,从“抓”主题、“精”制作和“谋”营销中,实现微纪录片创作的新发展。面对新的媒体环境,纪录片要打破传统创作形态的禁锢,在新的媒体思维、新的媒体传播平台中,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的纪录片,这是新时代受众的需求,更是纪录片的创作要求。诸如《红色档案》《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早餐中国》等微纪录片的成功,为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早餐纪录片受众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早餐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