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群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01-30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吴丽娟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吴丽娟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不同城市的距离从时间上明显缩短,并促进了不同城市之间人员来往的日益密切,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使得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进一步拉大了城市的骨架,大城市对小城市也显示出了一定的辐射带动效果。尽管如此,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并成了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国家积极进行城市群建设研究,如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建设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助推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城市群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问题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持续推动城市群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1 城市群建设意义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即从早期高速增长逐步调整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也不断进行调整,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建设成为发展重点,其中城市群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标志,城市群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1.1 城市群建设对区域城镇化建设的提速作用
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发展,促使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状态。工业化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物质及劳动力,由此又推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且持续性增加服务业规模。人口的聚集对城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并与工业化发展互相影响。工业发展使得大量人群聚集,人群聚集必然需要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城镇化建设为不同工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输出提供了保障,而工业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根据有关数据分析,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城镇化率的年增长率在1.00%左右,且我国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了60%,并预测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6%左右,当然,其中包括一定比例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工业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建设,使得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速,城镇化建设中解决了较多劳动力的就业与生存问题,对脱贫攻坚问题的改善也具有一定的显著效果。近年来,不同城市在发展中逐步放开对于户籍管理的一些要求,城市落户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也使得大量农村地区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相应的城市需要不断外延,对应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等也都应该跟上发展的脚步。不同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外延期间会缩小不同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联更加密切。城市群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比如,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包括了甘肃省、陕西省与山西省,整个城市群中以西安(含咸阳)为中心、宝鸡为副中心,这一城市群的提出,使得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并为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期间,西安地铁规划中有多条线路会覆盖咸阳城区,地铁1号线三期直通咸阳西站,并计划在2023年开通。地铁建设使得西安与咸阳成为一个整体,每天有大量人员在西安与咸阳之间往返,缩短了出行时间,较多人在西安工作,而在咸阳居住,实现了“西安挣钱咸阳花”,此类城市群建设可以加速不同区域人员的往来,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1.2 城市群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理念
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发展理念,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积累,尤其是各类高素质人才的积累。相对而言,就业岗位多、薪资福利待遇好的城市会吸纳更多的人才,而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则可能因此出现人才流失。对于欠发达城市而言,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发达城市的正外部性,促进不同城市的协调发展。城市群建设中因为同时有较多城市参与其中,能够将更多的发展理念应用到不同的城市发展中,比如绿色、共享、开放、包容、协调、创新等。城市群建设中,会加强对不同区域的环境治理,共同确定发展目标与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城市群建设中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结合不同城市自身地理位置优势、产业结构等做出调整,注重差异化下的协同发展,对积极改善贫困地区经济以及就业问题有促进作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缩小城乡差距,帮助更多贫困农村地区摆脱贫困,兼顾乡村振兴与城市群建设发展,依靠城市群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平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群建设中可融入更多发展新理念,并利用不同城市的区域优势,如旅游业、工业、科研院校等,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3 城市群建设能持续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城市群等级
城市群建设中不同城市之间是独立的,同时存在着密切关系。国内城市群较多,除了上述提到的西部城市群外,长三角、粤港澳等也是典型的城市群,一方面需要带动城市群建设,另一方面还需要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通过不同产业、人均GDP、经济发展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城市群建设中,可利用不同城市本身在工业、农业或者第三产业方面的优势,形成围绕中心城市展开的多层次城市群,依靠中心城市扩大辐射范围,促进整个城市建设群单位面积产出率的不断提高,形成国内经济体量较大的城市群,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实现不同城市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对持续性缩小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城市群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群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分析
城市群建设中会为不同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同时以城市群为整体,需要开放思想、积极研究,通过新思路持续强化城市群建设,促进不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具体可从以下结果方面分析。
2.1 将行政管辖替换为功能区划分与管理模式
城市群建设中,尽管形成了多个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整体现状,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行政管辖形式,行政管辖过程中会牵扯较多问题,如交界区域的管辖问题、公共交通的运行等。对此,城市群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环境承载力等,形成统一性的规划,并将整个城市群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实现对国土等资源的综合考虑。当然,城市群建设中,不同城市需要准确进行功能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分工明确的发展模式,既注重共性发展,又要兼顾个性发展。尤其是在基础性交通方面,形成多元化的交通模式,为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员往来提供方便。
城市群建设中,中心城市通常人口相对集中,产业过度集中,房价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与就业,结合城市群中不同中心城市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产业升级,对人口进行调整,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并将城市内的人群向邻近城市疏散,调控人口流动与增量,保证人群的合理分布,为邻近非中心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区域开发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环境及空间承载力,避免出现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问题。
2.2 区域规划中注重包容性与开放性
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进行的区域性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同时能够根据不同区域开发建设情况,灵活地对规划做出调整,实现动态规划管理,兼顾城市群建设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城市群中的不同城市则需要具备包容性与开放性,避免在区域规划中患得患失。比如,在关中城市群建设中,陕西省内包含了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商洛,城市群建设中,又从西安与咸阳管辖范围内各抽取一定的区域,将其建设成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的西咸新区,并进一步划分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等区域。西安在商品房交易中出台了相关的限购政策,使得部分人员无法在西安市范围内购房,但是西咸新区、咸阳市城区则没有商品房限购政策,一定程度上使得较多人员从西安流入西咸新区、咸阳市等,初步形成了西安市、咸阳市与西咸新区所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使得两座城市逐步融为一体,对彼此的经济发展都有推动作用。此外,每逢冬季关中地区雾霾严重,在雾霾治理中,则需要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地区形成共同的联防联治,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些都需要不同城市之间互相包容。
2.3 强化创新,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
城市群建设中,为保证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建立明确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保证整个城市群中不同城市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以及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完成。城市群在规划中需要从多方面做好评价工作,比如绿色、创新、开发、共享、协调等,精细化不同评价目标。比如,在共享方面,随着城市圈的建设与发展,城市圈内的人员应享有同等的社保、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交通资源等,不应因为城市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标准,积极进行多方面资源的共享,强调区域经济建设、绿色发展等目标的一致性。定期对分阶段目标完成情况做出分析,评估目标完成中的影响因素,比如充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只有城市群内所有城市都能够重视目标管理,并在部分目标方面达成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3 城市群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城市群建设中,需要拉近不同城市之间的距离,因为空间距离本身是固定的,因而需要注重基础交通发展,实现交通的互联互通,形成高铁、火车、汽车、地铁、云轨、公交等无缝对接的交通条件,便于不同城市之间不同人员的往来。充分考虑不同城市之间的交通需求,做好地铁末班车与公交的对接,针对早高峰不同城市之间的出行需求,合理设置动车、普通火车班次,满足不同人员上班出行与下班回家的出行需求,促使人员在不同城市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形成多元化的交通网络,倡导“公交先行”。城市群建设中,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区域规划,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建设,共建森林城市。做好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联防联治,加快现代生态建设。
4 结语
以城市群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城市群建设的意义,并用新的思想和理念进行城市群建设,注重区域规划调整,制定区域发展目标,持续完善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做好环境保护,强调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