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视域下“罗冠军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分析

2021-01-30徐香凝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冠军舆论

徐香凝

一、引言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衍生出社交媒体等新媒介形态,并以虚拟化形式实现了“地球村”的连接。此环境下,信息传播不再是马克思·韦伯所言的一种自上而下的传递,而偏向于福柯所言的一种“流动”的权力观。民众在互联网中的权益不断扩张,随之伴生的网络舆情问题也层出不穷。

2020年8月,微博ID为“加油吧Vicky”的用户梁颖通过新浪微博,发布了一则关于自己被一名叫“罗冠军”的男子性侵的控诉。文字间描述了事件的经过,也表达了自己作为女性的弱势立场。事件发生后迅速引起大量网友关注,微博数据显示,#罗冠军#热搜话题超13.5亿阅读次数,29.7万讨论次数,话题在2020年8月登顶微博热搜。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中,围绕事件本身所产生的微博热搜话题数多达38个,可见关注人群之多,影响范围之广。但事件经警方审查后,最终以梁颖方造谣、罗冠军“没有犯罪事实”而结束。此次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走向也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1.梁颖方持续发布信息,舆论产生;2.民众参与,助力舆论发酵;3.舆论爆发并产生网络暴力;4.罗冠军方与警方先后介入,舆论反转;5.舆论退散。

“罗冠军事件”本涉及女性敏感类话题,从舆论产生至舆论爆发阶段,网民皆是站在维系女性权益的角度对罗冠军进行声讨。以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待“罗冠军事件”背后的网络舆情问题,能清楚了解此类事件发生时引发网民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罗冠军事件”背后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呼吁最早来源于西方,法国妇女领袖奥伦比·德·古日在法国《人权宣言》的基础之下发表的《妇女宣言》提出,妇女与男人具有同样的天赋人权:自由、产业以及安全,特别是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她认为妇女与男人一般具有平等的权利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男女平等”的呼吁也在我国逐渐展开,2012年,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报告②。

“罗冠军事件”中体现的女性主义则是在国内女性主义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从网络中延伸出的女性主义形式,即网络女性主义。网络女性主义是指以网络为载体,通过虚拟的网络文化传播平台,打破地域、种族、文化的藩篱,重新定位一种区别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新女性主义形式③。但该女性主义视角的获取仍建立在国内本土化背景之下。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罗冠军事件”爆发的原因剖析

(一)环境促发:女性地位转变与传播场域的选择

一方面,在宏观背景下,“罗冠军事件”发生在强调男女平等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不断涌向国内,国内女性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也愈加重视。

另一方面,微博发布的《2020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指出,微博用户群体继续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90后和00后的占比接近80%,女性用户规模高于男性用户④。“罗冠军事件”中,梁颖以虚拟ID账号“加油吧Vicky”通过微博平台对罗冠军进行指控,迎合了微博容纳大量女性网友的现状,相较于男性用户更多的平台型媒体,微博平台可能引发女性用户共鸣的概率更高。在女性地位与话语权不断攀升的网络时代,且又在女性网友聚集较多的国内知名社交媒体平台中发布内容,二者共同成为舆论酝酿的“发酵池”。

(二)议程激发:网络环境中不安全感激增

早在“罗冠军事件”之前,类似于“汤兰兰案”“鲍毓明案”等皆以“性侵女性”为重点,进而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汤兰兰案”中,由于澎湃新闻在2018年发出一则关于《寻找汤兰兰》的报道,将尘封的性侵案重新展现在大众的面前,引发了网络热议。“鲍毓明案”中,南风窗记者在2020年4月将探访结果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公布,随即登上微博热搜,在司法介入前,鲍毓明难抵舆论审判。“罗冠军事件”网络舆论的发生,建立在近年来频发的“性侵类”事件上,在社交媒体内产生了关联网络议程设置。

关联网络议程设置的核心概念是,媒体将不同的核心信息、概念、理念连接起来的关联网络方式,同时它也影响受众将不同信息、概念、理念联系起来的关联网络方式⑤。微博内承载着事件本身以及同类型所有事件的核心信息,并以“热搜”等形式对用户进行媒介引导,同时也通过新闻倒灌,与传统媒体实现媒体联动,进一步扩大事件影响力。用户获知并关注此事后,事件的同质性将“罗冠军事件”与以往的性侵事件相关联,触发网络环境中的集体不安全感。

(三)情绪使然:信息不确定时展露激进女权思想

学者Levenson和Carstensen曾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年龄对情绪表达的影响,最终证明出情绪表达行为随年龄下降这一可能性⑥。《2020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表示,微博中大多数用户为90后与00后,相较于上一代网民,年轻一代的情绪表达更为强烈。

“罗冠军事件”中,从梁颖一方进行信息传递再到梁颖与罗冠军双方的对峙阶段,有效信息传播渠道错位,信息可信度不明。鉴于年轻一代在处理、思考问题方面更显情绪化,网民最终以情绪决定立场,并盲目地将罪责归咎于罗冠军个人,从网络暴力中展露了激进女权思想。其中,“激进女权思想”是指激进派女权主义思潮,它认为女性在家庭中屈从于父权与夫权,从而在整体社会中对男性霸权呈现出屈服的状态,它提倡女性萌生反奴化意识之际,并把矛头单纯地指向男性⑦。

四、女性主义视角下“罗冠军事件”带来的影响

(一)流量偷换:用户权益被“伪女权”收割

在舆论爆发直至反转阶段,微博ID为“这届网友太优秀了”以及“刺萼龙逵152”的营销号分别在梁颖和罗冠军两方引导舆论站队,为双方辩护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与评论,从中获取用户流量。笔者从微博中获取了二人发布的内容,经分析后发现,在舆论反转期间,梁颖方支持者“这届网友太优秀了”与罗冠军支持者“刺萼龙逵152”的发布内容中,用户参与点赞与评论数为其日常发博关注度的十倍以上,甚至部分内容点赞破万。即便最终梁颖方在微博中进行道歉后,微博ID为“这届网友太优秀了”营销号仍然对罗冠军进行口诛笔伐,并以小号的形式散布谣言来继续博取用户的关注与讨论。

事件发展到最后已经脱离了事件本身,演变为资本对流量的收割。在整场事件中,营销号也并非为了厘清事件而发声,而是借助事件的特殊性进行伪女权性质的煽动。大量用户的权益在此期间被偷换,形成一场网络闹剧。

(二)权利削弱:国内女性主义的文化传播受阻

数字女权运动近年来在全球呈现爆发趋势,但不少地区的群众却对于女性主义浪潮的席卷持有并不友好的态度。女性主义在国内不断发展之际,“中华田园女权”“女拳”“拳师”等污名化词汇被接二连三地创造出来,以嘲讽的口吻对女性主义进行抨击。

面对“罗冠军事件”“鲍毓明事件”等一些系列网络舆情事件,事件中的女性代表“梁颖”“李星星”皆以曝光女性权益受损为开端,而网络用户们则以维系女性权益的名义对男性进行讨伐,但结果却是男性在隐私权和名誉权等方面受到无法挽回的伤害。这一现象并不利于女性主义在国内环境中的良好发展。事件的频发与舆论的多次反转,大众对女性权益维系的动力以及热情会因此降低,这也给予了反女性主义者更多发声的机会。

(三)环境污染:侵犯他人权益并破坏网络秩序

由于网络暴力,当事人罗冠军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如接连被公司辞退,不予录用等。在事实真相被呈现后,当事人在微博中表示,已经处于“社会性死亡”状态。

在网络环境中,舆论爆发时,微博中只允许存在单向性讨伐的“声音”,其余观点在社交媒体中已经不能被激化了的网民所接纳。支持罗冠军者会受到以“损害女性权益”为由的同等言语伤害,有网友表示:“我不相信女方,但我也不敢站男方,因为怕被网暴。”最终网络中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少数派不敢在公共空间进行自我意见的表达,空间也由此失去了言论自由而成为“舆论审判场”。这种现象背离了网络空间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理念,也扰乱了网络空间中正常的人际传播关系。

五、“罗冠军”类舆情事件的对策分析

(一)于公众方:理性认知与自我表露边界的把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不仅是由于梁颖单方面的传播信息,另一方面也在于网络用户们在网络中权利的滥用。自我表露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个体向他人进行个人的思想、态度以及行为的过程⑧。梁颖发布的信息利用强奸、控制等罪名引发女性对罗冠军的控诉,而意见领袖们,包括一些网红、营销号的自我表露也是个体态度的昭示。当此类事件在网络中发生时,更重要的不是快速产生“审判”心理,更非利用舆论监督对他人造成伤害。抛开情绪,在理性的认知下识别并传播有效信息、谨慎发表言论才是个体媒介素养的真正展现。

(二)于平台方:传播内容与用户发言双“管”齐下

网络环境中,个体具有相对自由,即自由应建立在“有边界的自由”上。网络具有虚拟性,对于事实真相的考究远没有现实中容易,若用户发言太过随意,社交媒体平台中则很容易出现造谣、诽谤等情况。因此,一方面,微博平台应对用户发布的内容加大审核与管控力度,对于一些涉及个人隐私或敏感性内容的发布,在机器审核的基础上,可加大人工审核的占比,或与微博内第三方司法监管方进行联合处理,避免将“小事件”发酵成“大问题”。另一方面,微博社交媒体中用户发言太过于自由,对于损害他人名誉以及煽动网络暴力的评论或图片的发布,平台没有完全的限制。保障公民言论自由不能建立在影响网络空间的正常运行之上,对于用户言论的发表也应适当调整管控力度,明确自由的边界。

六、结语

“罗冠军事件”是集合了网络舆论传播、女性主义传播的复杂舆情事件。从女性主义角度而言,它的出现也为今日国内女性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一些警示。女性主义不是盲目的、排他的,需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去维系、行使女性的权利。事件背后的网络舆情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在网络舆论场中,以立场决定是非只会加重网络危机,网络空间的平衡运行还需要参与者不断提升个人素养,管理方不断调整管控措施,共同面对危机的无常性,降低事件的反复性。

注释:

①闵冬潮.国际妇女运动——1789-198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3.

②高艳丽.网络女性主义源流[J].理论界,2011(04):141-142.

③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EB/OL].新华网,2012-11-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4/c_123954472.htm.

④2020微博用户发展报告:用户群体继续呈现年轻化趋势 [EB/OL].新浪科技,2021-03-12.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12/doc-ikkntiak91430 19.shtml.

⑤曾凡斌.关联网络议程设置的概念、研究与未来发展[J].新闻界,2018(05):30-37+66.

⑥王志刚,邱长波,崔晶.微博舆情情绪表达差异研究——以“中美贸易战”为例[J].情报杂志,2021(07):101-106+22.

⑦张艳红.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D].武汉:武汉大学,2009.

⑧张晨阳,郁慧玲.微博空间中的女性表达:契机、问题与展望[J].新闻界,2011(05):106-110.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冠军舆论
抢跑“抢”来的冠军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谁是真正的冠军
郁闷的冠军
没有冠军的赛跑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