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成与创新
——戏曲电影《白蛇传·情》启示录

2021-01-30段嘉仪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白素贞白蛇传粤剧

段嘉仪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戏曲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戏曲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与作为舶来品的电影艺术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自然地发生着深度的互动、互鉴与融合。二者亦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自我革新,民族戏曲艺术在现代化与电影艺术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走出了具有独特中国气韵的道路。

百年来,作为两种迥乎不同的艺术门类,戏曲不断影响着电影在表演、叙事、影像风格等多方面的观念与形态革新。随着影像摄制技术的革新以及互联网化传播方式的日益大众化,电影的技术形式革新对其内在的艺术风格和主题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电影艺术在中国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也不断参与本土艺术的发展创新。从以影像记录为主要功能诉求的《定军山》到已经有着强烈戏曲电影独特风格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电影的艺术观念基于中国戏曲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民族化、中国化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演进,戏曲电影也发展成为在影像风格上与其他电影有着诸多不同的电影类型。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时期文艺观念的改进,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艺术对戏曲的传播功莫大焉。诸如越剧《祥林嫂》《梁祝》、秦腔《三滴血》、豫剧《穆桂英挂帅》、粤剧《帝女花》等在全世界华人记忆中久久深藏的戏曲剧目正是借助电影这一传播形式而深入人心、广为流传的。

一、《白蛇传·情》:经典的未完成性

2019年,由珠江电影集团、广东粤剧院、佛山文投出品,张险峰执导,莫非编剧,曾小敏、文汝清主演,由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粤剧院联合打造的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该片获誉无数,深受好评,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全国第七届先进影像作品奖(高技术格式影像类)优秀剧、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技术奖”。该片在早期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宣发传播,吸引众多青年群体走进影院。据统计,24岁至29岁的观众占比33.51%,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达89.69%,一时间,《白蛇传·情》圈粉无数,甚至成为许多人的戏曲启蒙之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各地依然局部存在影院管控的情况下,截止到2021年8月,《白蛇传·情》获得了票房2132万的成绩,成功登陆中国戏曲电影榜首。

电影《白蛇传·情》取材自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在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第一次完整地讲述了这个仙凡爱情故事,后全国几乎所有剧种和艺术样式中均有表现或取材,京剧四大名旦均演过此剧,精彩各异。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李炳淑主演的同名电影。在这次电影的创作中,编导一改过往的影像记录和舞台版本,运用大量特技和实景镜头,制作精良,上映后轰动京华,一时无两。到了90年代,由台湾电视公司出品,赵雅芝、叶童主演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上映,至今仍在两岸三地久演不衰,无数次重播,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古装影视剧之一,“白蛇与许仙”的故事也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近些年,随着民族自信力的不断提高,影视界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素材,“白蛇与许仙”的故事被重新重视起来,成为热度“IP”,不仅有电视剧翻拍,更有2017年金静主演的越剧电影《白蛇传》、2019年中美合拍动画片《白蛇:缘起》,以及2021年正式公映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作为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电影技术运用和表现方式上都进行了革新型的探索,将观众耳熟能详的“白蛇”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巧妙融合,实现了戏曲电影的创新突破。粤剧唱腔的音乐之美,领衔主演曾小敏的表演之美,为观众带来“焕新”之感,许多不懂粤语的观众第一次观看也坦言爱上了粤剧。《白蛇传·情》获得广泛认可和无年龄差的好评,堪称是粤剧界的一次成功“破圈”。《白蛇传·情》的成功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类型片创作带来许多启示。

二、传承民族戏曲美学风格

创新与突破的基础是传承,即对艺术本体及本土美学意蕴的传承。《白蛇传·情》作为戏曲电影,很好地做到了对民族戏曲中写意这一独特美学风格的传承。故事发生在宋代,正是注重意境幽远的中国文人画的辉煌时期,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写意美学。在该片中,特别注重取法宋画,匠心独运地将绘画质感融入电影,影片美术组画了600多幅分镜图,三易其稿,突出宋代绘画简约、含蓄、气韵、留白的艺术精髓。在4K技术的加持下,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沉浸式感受宋代绘画的意境之美。片中,白素贞与小青一经出场,西湖、水雾、小桥、荷花、油纸伞,水墨气息氤氲开来,一幅烟雨江南的胜景跃然荧幕之上,每一帧都美如壁纸。镜头转到幽暗的竹林里,白素贞被法海识破真身后,一片竹叶缓缓落下,白素贞的黯然心境跃然银幕,含蓄写意,典雅唯美。而类似的画面在片中非常多,这只是《白蛇传·情》对东方美学探索的一个缩影。片中,从影像的整体山水自然色调、建筑环境到人物的服饰化妆,风格高度统一,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作为视觉艺术,电影《白蛇传·情》最重要的影像风格亦是该片最成功的地方,即对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写意这一精髓的传承,突出写意之美,寻找到写意传统的当代表达,唤醒了尘封在国人心灵深处的审美记忆。

三、注重现代技术对视听表达的运用

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对电影和传媒文化的意识与形态变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与传统戏曲数字电影不同,《白蛇传·情》是一部运用最新4K技术拍摄而成的电影,在视觉特效表达方面做到了极致化的突破,片中特效画面的质量令人惊喜。众所周知,水的特效画面制作难度极高。《白蛇传·情》“水漫金山”的特效场景长达6分钟,一改原本舞台上甩水袖展现的写意表演,变为实打实可媲美灾难大片的特效场面,白素贞与法海的爱恨情仇在激荡的水浪中得以全面爆发。对这一视觉效果,即便不是戏迷也会觉得足够过瘾。精彩的视觉特效,令“盗仙草”“水漫金山”等戏曲经典桥段在大银幕上得以实现。同样吸睛的特效画面还有白素贞与十八罗汉搏斗一幕。面对十八罗汉的围攻,白素贞先用剑对打,之后直接改为以甩水袖对抗。画面颇有超级英雄片的紧张感、力量感,却又保留了传统戏曲武打的流畅感。正如导演张险峰所说:“借助西方的特效技术来呈现东方的美学,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在影片中削弱光影,以精美的构图和东方的韵味去展现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同时因为大量的特效的介入,对于戏曲电影走入工业化电影制作进行了尝试。”

四、注重对作品时代内涵和永恒价值的开掘

在《白蛇传·情》中,特效和戏曲身段的引入不仅为电影的视听风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而且这些视觉范式与传统神话系统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影片一种奇幻类型片的特质。表现幻想、描写现实中并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真实的概念可以被超越,视觉形象上也可以高度自由,允许一切失实和夸张的呈现。幻想片可以自由地利用一切视听手段构建一个超现实的时空,但自由的同时,幻想类型片的核心议题就在于超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建构。这种隐喻关系是否得当,是否既能满足观众的陌生化感官需求,又能在逻辑和情感价值上获得观众的体认,实际上是作品能否产生共情、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在《白蛇传·情》中,电影高度彰显了人的自由精神,给人带来的思想感情更为多元和丰富。无论是代表封建礼教的金山寺、法海,还是代表自由精神的白蛇、许仙、小青,每一个人都站在自己的情感立场上,真实可感。在对于“人妖结合”这一主体矛盾的解决中,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善与恶,整部影片中都夹杂着一丝辩证看待问题的思想,符合中国古代女性以及片中处于爱情立场上的女性给予受众的“柔”的形象。同样得益于道家思想在整部电影里的贯穿,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律准则”,道家思想与水和雾的景色重合,这种心理蒙太奇的使用,给予了在影片这个大环境下所有独立元素被解释的合理性。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精神内核是永久的,无论处于何种时代、何种语境,都能被开掘出与时俱进的新价值,即它一直处于“未完成性”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创作者而言是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因此,《白蛇传·情》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向善向美的美好生活愿望的表达,对冲破世俗禁锢、对人自由精神的彰显。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观众对艺术的接受来看,《白蛇传·情》做到了表达形式的新颖与戏曲独特审美创造性转化的高度统一,在尊重戏曲艺术特性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最新的电影语言和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戏曲电影长久以来存在的虚实冲突问题。《白蛇传·情》真正实现了戏曲艺术同电影的各美其美,达到浑然天成的融合效果,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观念上,都堪称里程碑式的创新。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被挖掘、重视、重新发现的当下,戏曲艺术是民族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随着电影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和传播媒介的持续升级,戏曲电影作为中西艺术合璧的独特类型,将不断被一代代创作者和观众从内涵到艺术构思等多方面探索、阐发和接受,从而生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白素贞白蛇传粤剧
白蛇传
昆剧《白蛇传》
SINGING THE CHANGES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
白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