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上海摩登:作为怀旧与消费空间的华语电影新场域(2010-2020)
2021-01-30马世玉
马世玉
自198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首次放映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后,大光明戏剧院、兰心大剧院等剧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上海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电影之都、摩登之城。
除了20世纪30年代,对同一时期的上海进行影像塑造的另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批如《阮玲玉》《风月》等以老上海为背景的怀旧电影。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张英进、李欧梵等学者的关注,李欧梵更是敏锐感知到上海都市文化中所蕴含的“新奇和时髦”的现代性①,为上海率先定性“摩登”一词,并以“上海摩登”为其著作标题。
进入21世纪,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影像书写仍未停止,但这一时期电影中的老上海形象与20世纪30年代、90年代电影中的上海形象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路春艳(2020)认为电影景观并不单一地指向奇观,还包含人文、自然景致,它倚重于空间……所谓城市空间也并非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指涉多种因素的文化建构②。针对近十年的相关影像创作,上海摩登的语义也应有更丰富的阐释。
一、女明星:旧追忆与新建构
“明星”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第一本铅印的专业电影刊物——《影戏杂志》③。上海作为中国早期电影的重镇,涌现出了大批明星。相比男明星,胡蝶、周璇、阮玲玉等女明星拥有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资源上有压倒性的优势。中国早期电影时代就是上海女明星的时代。
当上海这一地域空间成为电影的重要元素时,创作者致力于构建以女星为主导的明星景观,且通过两种途径定型和固化,其一就是将上海早期知名女星作为一种景观象征和文本符码,直接移植到影片创作中。女明星的存在是一种话语,她们不仅参与着银幕上的形象建构,也影响着戏外的一系列都市生活实践,并且这种影响绵延至今,留存于近十年以来的华语电影对上海景观的再想象之中。
在20世纪30年代,由电影业的宣传机器所传播开来的赞扬性话语,力图通过被称为女明星的年轻都市女性的生活和身体来构建“善良女孩”的光环④。在五四运动寻求妇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对女明星的人格有格外的要求。女明星被打造成回溯早期电影记忆的独特标签,阮玲玉更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和曲折经历成为银幕内外追忆的宠儿。通过对阮玲玉同期的在世女星的采访,加之张曼玉的传神演绎,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以半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构建了文本意义上的“阮玲玉”。在彭小莲的遗作《请你记住我》中,这种对女星的挪用更为直接。拥有导演梦的阿伟,拍摄着电影明星赵丹和黄宗英的纪录片,这一理想主义的行为也感染了拥有明星梦的彩云。影片里大量穿插赵丹与黄宗英主演的《乌鸦与麻雀》的电影片段,以及对黄宗英的访谈镜头。这些片段也照应着阿伟和彩云的现实生活,在现实与幻想中,构建着一出戏梦人生。
其二是将女性角色重新塑造,将其裹挟、诱引至明星式的场域中,重新发掘了中国式性欲⑤。上海早期电影对妓女存在着一种浪漫化想象,如《神女》和《海上花》中对妓女身份的多重探讨,但当下只是继承和革新了对明星形象的美化包装,女星身份所蕴含的含义仍是因循守旧甚至是倒退的。
学者张英进曾提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影星从不佳的名声中崛起,她们被等同于娼妓,并获得了这样的名声:他们成为中国新兴的都市精英的名妓式伴侣⑥。《一步之遥》中,完颜英就影射了因想要坐敞篷汽车兜风,而被谋财害命的民国名妓王莲英。如今,银幕着力于打造一种明星景观,强调外貌和身材,将角色包裹进具有曝光性质的场域之中,将其打造成可观赏、被凝视的客体。完颜英的出场就极其典型,首先她坐着敞篷洋车抛头露面,享受着欢呼和镁光灯,并以暴露的衣着和热辣表演当选选美第一——花域总统,这种加冕和胡蝶当选“电影皇后”如出一辙,但内涵和目的却背道而驰。同样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小六是想做电影女主角的交际花,却成为被囚禁于地下室的性奴隶。她们具有诱惑力的性形象,强化了舞女和影星对公众的色情吸引力,这与早期上海女明星的形象定位是有偏差的。
二、风物:恋与尘
“风物”一词多指风景、名物或地方特产,有时亦指代风俗……总是自然的产物,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并在某些语境中具有时间的特性⑦。近年来华语电影对上海空间构建的重要一环即是选取具有典型上海特征的风物,希冀借此最大程度地询唤、再塑观众对上海的风貌记忆。有上海地域小说之称的《繁花》被王家卫改编为同名电影,其剧组就公开征集了1976年至1995年间的上海老物件,征集海报被设计成旧报纸,以影片男主角阿宝之口发布《寻物启事》需求,此举颇有当年影戏初入沪上报纸宣传的意味。所寻物品范围“凡是当年生活所及之处,无论居家办公,服饰家生,但凡时髦者皆可”。“时髦”二字点明了上海风物与众不同的特征——旧物却引领新风尚。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一盏香炉、一枚戒指、元宝领旗袍等都是上海最细微处的风物,将视野再放大些,便可发现黄浦江与苏州河在呈现上海景观时的重要性。上海是长江入海口,东面接邻东海,南面又有杭州湾,也是大陆南北海岸线的中点。正如被黄土覆盖的陕北地区表现出的坚韧与粗犷,上海的现代都市精神中也带有江河之气。河水奔流所代表的时间流动性与两岸带有历史错落感的建筑在空间上的固定性,决定了苏州河与黄浦江在上海城市叙事中的独特地位,苏州河与黄浦江的影像不只是静态的单一呈现与单向度表达,更多的是对城市文化想象的、岁月易逝的动态心理及情感体验的深入刻画⑧。《苏州河》中,娄烨塑造了一条被城市化进程污染的母亲河,呈现她的破败与包容。在《海上传奇》中,苏州河与黄浦江反而在城市化中得到治理,而在管虎的《八佰》中,以苏州河为界,两岸的景致完全区隔开,一边是战火连绵,另一边却歌舞不停,苏州河只是一条分隔带,于夜晚霓虹灯下沉默观察。
在近年来有关上海的电影中,银幕上常见的是各种现代别墅和老洋房,市民层面的家宅是被忽略的。郁达夫曾记录了他迁移过的三个寓所,分别被描述为鸟笼、栈房、伸手就能将屋顶窜出窟窿。上海市民的住房面积一向狭小,常见的是三进三出的石库门住宅。《乌鸦与麻雀》中的“房屋保卫战”、《七十二家房客》以及《请记住我》中都是此种特色建筑。早期电影中常见石库门建筑与花园洋房、别墅的空间对比,用于反衬资产阶级富绅的奢靡无度。而今《美丽上海》中的花园洋房、荣宅等建筑作为文化遗产被保留,与奢侈品牌商务化合作,和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共同发展,然而霓虹闪烁中的石库门却日益稀少,正如影片最后一幕,铲车大力拍碎了石库门民居的石牌楼,唯有灰尘漫天。
三、怀旧与消费主义
怀旧是一种文化追忆,但已逐渐演化成以恋旧、恋物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和商业符码。学者陈犀禾认为,老上海的出现不仅是电影人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身份的一种怀念,更是当代中国消费化、世俗化背景的要求,以及国人对于国际化的渴望⑨。作为一种可开发的文化资源,凡是带有老上海风格的有形之物被二次包装后,再次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场域。
1933老场坊原是上海的宰牲场,由工部局出资,英国设计师设计,于1933年兴建。整座建筑多采用外方内圆的造型设计,融合东西方的复古审美理念,外饰朴实,直接呈现出清水混凝土的建筑材质,廊道和楼梯居多,高低错落。之前在此上演的都是生杀的血腥景象,如今却改头换面,被开发改造成集购物中心、艺术工作室等于一体的文化生产消费的集聚地。
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将上海塑造成时尚魅力之城,诸多上海地标建筑出现在影片中,佐证并成为其宣扬的都市文化名片的一部分。比如1933老场坊,借由一场走秀被布置成T台,由原先的牲畜监牢成为现代人的审美和狂欢秀场,意图重现旧日上海香车宝马、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但在21世纪,这种审美活动的目的都是商业生产、消费。这个世界中的生产是强制性的,并希望通过生产来创造和培育强大的新的需求,而不是回应和满足已经存在的需求。这种消费主义世界的确会魔法般地创造出某种需求,而且常常从虚无中创造出这种需求⑩。1933老场坊在21世纪被重新发掘,利用电影的视觉优势,将消费性带入日常生活,并制造出上海城市想象。然而当人们在做怀旧之梦时,“回归”的通常并非过去本身,不是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真实的过去[11]。怀旧本身带有过滤性,像一块滤镜,保留人愿意留存的记忆以及当下的加工。
在华语电影对上海空间的怀旧想象中,明星、江河、家宅这些最具代表性的老上海元素逐渐被取代、改造乃至消失,余下的只有模仿复古造型的明星、沦为背景的江河图景、打造“老洋房”民宿的家宅。景观背后的人文主义和时代精神丧失,让位于消费社会的系列商业操作。随着都市元叙事的消隐,上海已不再是当代中国都市叙事的发出者或终极对象,它既非中心,亦非边缘,它只是全球化都市网络中的众多叙事节点之一[12]。但书写上海的华语电影始终有迹可循,有脉可查,在现代化进程中,带着唯属于沪地的迷人气质。
注释:
①[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毛尖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②陈晓云.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③陈刚.上海南京路电影文化消费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④⑥[美]张英进.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M].苏涛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⑤张英进,苏涛.娼妓文化与都市想象: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协商(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2):94-98.
⑦石圆圆.日本梦与中国乡:论周作人对风物的“寄情”书写[D].上海:复旦大学,2011.
⑧程波,马晓虎.从苏州河到黄浦江——上海城市影像的空间呈现与文化想象[J].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2019(01):89-96.
⑨陈犀禾,王艳云.怀旧电影与上海文化身份的重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39-44.
⑩[11][英]齐格蒙·鲍曼.怀旧的乌托邦[M].姚伟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2]聂伟.想象的“本邦”与“看不见”的都市——试论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J].当代电影,2009(06):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