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传统文化的“破圈”之道探析
——以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为例

2021-01-30张子娟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唐宫洛神夜宴

张子娟

继2021年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爆红出圈后,河南卫视在端午期间策划的节日晚会《端午奇妙游:唐宫夜宴前传》(以下简称“《端午奇妙游》”)再次火爆全网。据官方统计数据,自播出以来,“端午奇妙游”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了35亿,48小时内热搜上榜19次,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亿①。不少网友直呼“河南卫视杀疯了”。

从《唐宫夜宴》开始,到《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再到《端午奇妙游》,短短几个月内,不靠当红明星的站台和重金包装的加持,河南卫视依托中国传统节日打造的系列节目频频火爆“出圈”。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以文化为核,用匠心和创新的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释放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世界。

一、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厚根基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心理基石,也是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根基所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不仅展示了吃粽子、佩香囊、挂艾草、赛龙舟等端午节日习俗,还将地域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国对外交流等元素浸润其中,给观众呈现了一场精美绝伦的视觉盛宴。

河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伸手一摸春秋文化,两脚一踩秦砖汉瓦”的深厚文化积淀,这为节目取材提供了便利。被网友封为“神作”的节目《祈》取材于三国时期大才子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舞者化身“洛神”,以水下舞蹈的方式,再现了“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绝美景象。河南的地域文化为黄河文化,里面就有洛神的形象。在中国先秦神话中,洛神是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洛神形象演绎与端午祭祀场景契合,毫无疏离之感。宋代词人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道:“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水下舞者双臂缠绕五色丝线,展示的正是端午拴五色丝线祈福的习俗。

《百度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自2011年到2021年,国潮文化相关内容关注度同比上涨128%,“国潮不再局限于新国货,而是文化、科技等领域背后中国力量的全面崛起”②。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再次火爆出圈,恰恰证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展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每个人的文化自信,让民众自觉地传播和讲述中国故事。

二、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堆砌大量的文化符号,而是要精心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契合点,以创新的方式走进大众的视野,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

首先,从形式上,不同于以往的节日晚会,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首次采用了“网综+网剧”的形式,以四位唐小妹的视角,拉出四条平行且交错的故事线,讲述《唐宫夜宴》前传故事③。借鉴网剧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使得七个节目整体感更强,大大增强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在节目内容上,《端午奇妙游》并非简单复古,而是以创新的现代化表达,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比如火爆全网的《祈》,飞天的创意并非完全来自洛阳龙门石窟的灵感。曹植的《洛神赋》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形象,着装较多,会制约舞者水下展现肢体的优美。创作团队对洛神的服装进行了简化,反而更生动地展示了神话人物的神韵。

其次,从技术上,5G+AR、抠图等的技术加持也为节目本身赋能,将舞台从空间有限的演播厅扩展到无限宽广的空间。比如《祈》中“洛神”从古画《洛神赋图》中翩然而出,《丽人行》中的丽人从画中复活,就是充分运用了AR技术,将传统文化的精妙之美更具象地展现给了观众。

最后,在传播渠道和传播语态上,节目采用了年轻人偏爱的传播话语和媒介习惯。媒体选择B站、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预热和宣发,节目串场采用手绘漫画,《医圣传人》采用rap唱出中医药文化,《粽横一面》借助流行的《大碗宽面》展示河南的面食文化。四位唐小妹则被冠以“游泳达人”“码头孩子王”“干饭达人”“百戏班台柱子”等鲜活的人物画像,节目在话语体系上积极融入当下流行的青年亚文化。

三、文化共情:寻找人性深处的精神共鸣点

“文化共情指借助文化中的符码、故事原型等实现传受双方在情感上的互通与共鸣,这种共情是基于人类所共通的情感体验。”④《端午奇妙游》节目中,故事化的叙述演绎了父母对子女之爱,体现了对远在家乡亲人的思念等情感元素。比如宫廷乐官家唐小彩在邙山脚下忆及幼时与父亲学琵琶的场景,彼此思念的父女二人隔空对弹,闻者为之动容。另外,码头船家焦急地寻找女儿唐小玉,唐小竹的父亲阻止女儿进宫当医师等,让不少网友在弹幕上惊呼有“同款父母”。

阿多诺认为:“现有大量作品属于低级的商业化艺术领域,这或许是由于某种公式化的随意偶然性所致,或许是因为这些作品过于潦草或过于陈旧,或许是因为它们摒弃了艺术性的表现或阐述,臆想立竿见影,藉此制造一种直接的影响。”⑤惊艳开场的节目《祈》历经多次拍摄,工作人员在水下浸泡26个小时,才拍出了一千多年前的“水下飞天”场景。舞者衣袂翩跹,或拨裙回旋,或刚劲有力,将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古典浪漫主义形象地展示了出来。作为视觉奇观,水下洛神触动了网民内心对于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钟情和厚爱。舞蹈《唐印》《丽人行》,以及鼓乐《兰陵王入阵曲》等节目,利用视听元素,减少了语言符号的使用,用去语境化的方式对文化进行编码,消除了因语言的差异所导致的理解障碍⑥,从而触达国内外观众的内心,引发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纵观《端午奇妙游》的节目,多以舞蹈和音乐的艺术形式呈现。音乐是全球通用的反映人类感情的语言,听者心有所动,而舞蹈艺术则可以通过更直观的视觉观感,传播“境生象外”的意境美和含蓄美。《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采用了较多的视听元素,减少因语言差异产生的理解障碍,这也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

四、文化引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经济领域的引信,指在一定环境下经“引爆”后释放巨大的能量,从而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⑦。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的角色就如炸弹的引信,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创造产业,培养消费群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爆红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到《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河南卫视的传统节日晚会融入了不少地方文旅元素,奇妙的创意不仅引燃了人们对国潮的热情,同时也刷新了河南形象,增加了河南魅力。有网友发微博感叹,河南卫视的节日晚会更像是文化旅游宣传MV集合。携程发布的端午出行数据显示,郑州首次入围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十榜单,此前节目拍摄点河南博物院、登封嵩阳书院、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老君山、南阳医圣祠等地也成为“网红”打卡点。

借助传统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走红,流量显示的只是一时的人气。如何借助节目IP,实现流量变现,打造文化创意的产业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才是文创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河南卫视传统节日晚会可以借鉴其他成熟文创产业的路径,打造IP,推出周边衍生品,制作文旅项目,拍摄主题电影,甚至制作主题公园,将唐宫IP打造成河南文化的一张新名片。目前,河南博物院已借助《唐宫夜宴》中的“唐小妞”形象,推出了盲盒、手办、书签、保温杯、手机壳等衍生品,在淘宝官方店铺中仕女乐队系列手办盲盒成为店铺第二热销的文创产品。

五、结语

河南卫视凭借《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的再度爆红,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力。传统文化借助互联网思维、年轻化的创意表达,能够赢得网民们的赞誉。互联网时代从不缺乏网红节目,如何创新性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地方卫视坚守文化自信、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水下洛神舞惊鸿唐宫夜宴曲绕梁——传统文化“破圈”创新探索观察[EB/OL].新华网,2021-06-18.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2021-06/18/c_11275734 94.htm.

②《百度2021国潮搜索大数据》报告:国潮热度十年上升528%[EB/OL].腾讯网,2021-05-10.https://new.qq.com/omn/20210510/20210510A0A1JQ00.html.

③宣晶.炸圈背后,《端午奇妙游》做对了什么[N].文汇报,2021-06-17(009).

④《端午奇妙游》出圈密码何在?[EB/OL].澎湃新闻,2021-06-2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291691.

⑤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体融合下视频节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06):30-35.

⑥胡安冉.河南卫视的爆款节目是怎么养成的?[EB/OL].2021-06-29.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472702.html.

⑦阮可,郭怡.文化创意管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唐宫洛神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
洛神姿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观茶
夏季适饮洛神桂花汤
4唐宫仕女图:大唐盛世图卷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
夜宴
洛神花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