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青年观察纪实节目的创新逻辑
——以《我们的新时代》为例
2021-01-30张瑞坤
张瑞坤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东卫视在《传家宝里的新中国》第一季的基础上,推出第二季青年观察纪实节目《我们的新时代》。该节目采用“一种精神+一段解读+一组榜样+一首歌曲”的创意表达,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精神作为中国青年共同的“传家宝”,通过讲述新时代精神践行者的先进事迹,展现中国共产党重要精神的时代传承,体现青年一代的责任和担当,在“红色基因”传承中解锁节目新密码,从而起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活力、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一、用“一种精神”增强共情体验,传承红色基因
首先,节目用“一种精神”触发观众情感共鸣。一般来讲,共情是指个体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的百年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两路精神”“劳模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沂蒙精神”“工匠精神”“大庆精神”“三牛精神”“抗疫精神”等。《我们的新时代》节目中的“传家宝”从第一季节目中的“实物”变为第二季节目中的“精神”。形式上从“实物元素”过渡到“精神元素”,内容上却勾连起“新中国七十年奋进史”与“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史”之间的内在逻辑。观众从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的时空交错中感悟红色精神的时代力量,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节目用“一种精神”传递视听语言的真实感。节目通过“主持人解说+手绘动画视频”的创意表达,让精神“活”起来,在精神传承中强基固本,在守正创新中培根铸魂。“电视节目主持人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或将现场采访的实况,以同期声的方式,直接传播给电视观众。”①《我们的新时代》每期节目的开始环节通过“主持人解说+手绘动画视频”形式把观众带入重要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在主持人的解说过程中,“观众可以将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联系起来,在脑中进行联系和整合,从而领悟画面以及画面背后的内涵意义。”②例如,在“长征精神”这期节目中,观众可以听到主持人(辛凯)的解说:“两万五千里是怎样的一种距离,它不再是地理学上的数据,不再是这里到那里的距离,它是一次革命历程的见证,更是一种革命精神的缩影,这就是‘长征精神’”。随后,手绘动画视频对“长征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再次阐释。节目综合运用这样的传播方式,实现听觉和视觉的高度统一,再现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从而让观众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二、用“一段解读”展开情感叙事,坚定理想信念
首先,节目用“一段解读”建立情感连接。“叙事的任务是通过分析素材的构成部分、结构关系等,设计出具有逻辑联系、起承转合、‘人物弧光’的事件链条。”③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孕育伟大的青年。青年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何让“传家宝”传承得更好、更广、更加深入人心?需要汲取历史智慧。在“工匠精神”这期节目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培永教授对“工匠精神”有着独到的理解:“我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把工匠理解成一种传统的手工业者,实际上我们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成为有‘工匠精神’的工匠。”通过陈教授通俗易懂的解读,拉近了精神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建立起精神与现实之间的情感连接,从而让主流价值春风化雨,浸润青年心灵。
其次,节目用“一段解读”生成情感动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沂蒙精神”这期节目中,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敬斌教授对“沂蒙精神”进行解读:“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就是这种互相信任的最好写照……到今天沂蒙故事、沂蒙精神依然振聋发聩、感人至深,就在于它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特殊标识,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彰显了党的领导的伟力,彰显了人民群众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力。”通过郑敬斌教授的生动解读,“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渗透进青年一代的血液、沁入他们的心扉。
三、用“一组榜样”书写感人故事,激发奋进力量
第一,节目用“一组榜样”创造交流“场域”。节目通过青年榜样现身“言说”,创造出一个对话交流的“场域”。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在现实生活中讲好中国故事,以尽可能新颖的样态展现青年榜样的先进事迹,是观察纪实节目的魅力所在和制胜法宝。节目每期邀请不同行业的青年榜样到演播厅与观众进行对话、交流,讲述他们(她们)各自奋斗的故事。节目注重垂直传播到平行传播的转变,“对话——交流”成为节目的主导。正如哈贝马斯所述:“纯粹的主体间性是由我和你(我们和你们),我和他(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对称关系决定的。对话角色的无限可互换性,要求这些角色操演时在任何一个设计者中都能拥有特权,只有在言说和辩论、开启与遮蔽的分布中有一种完全的对称时,纯粹的主体间性才会存在。”④节目在青年言说者与主持人、专家、观众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过程中,形成一个内循环和外循环互动的信息“场域”,映射出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
第二,节目用“一组榜样”呈现“人的故事”。节目通过“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怀”的叙事风格,将现实生活中的人融入重要精神之中,讲述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故事。例如,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工程师郭锐讲述的工人们用匠心助力“中国速度”的故事,体现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中铁十四局铁路工程师于金勇讲述的青藏铁路第一高桥顺利通车的故事,体现了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精神;新型职业农民牛庆花讲述她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一件件生动感人的故事,凝聚为一种微光中不懈探求的人性力量,起到了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的作用,激发出青年奋进的潜力。
四、用“一首歌曲”营造“集体在场”,展现时代风采
一是节目用“一首歌曲”渲染现场气氛。美学家宗白华认为:“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⑤在电视节目中,声音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音乐和音响上。《我们的新时代》每期节目的结尾都会运用童声合唱一首歌曲的方式来渲染现场气氛,烘托节目主题。《十送红军》《沂蒙小调》《仰望星空》《奉献》《夜空中最亮的星》《梦想起航》《日喀则我为你牵挂》《和你一样》《与你同行》《我相信》《最初的梦想》《平凡天使》等旋律的响起,使得现场叙事达到高潮,极具震撼力,强化了一种特定的气氛,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宝贵精神的“独韵之处”。此时此刻,“音乐代替了正在发生的事件,在这类事件中,一个与音乐合而为一的人总是想象自己不管怎样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特别是青年人的活动能量,被吸收了。”⑥
二是节目用“一首歌曲”构筑共享意义空间。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⑦“电视仪式是仪式感的现代性表征。借助电视这一视听媒介以及象征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构筑一个人们共享意义的空间,并通过象征符号的传递,维持某种秩序或传递某种价值观。”⑧童声合唱极具仪式感。当扶贫书记李玉如讲述完他如何带领百姓走出一条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之时,当山东中车风电公司的三位“风电人”讲述完他们御风而行的故事之时,节目中响起歌声:“……巍巍中华五千文明根深。百年奋发,一代代赤子之心。根植东方沃土,绽放美丽青春。追梦的路上与你同行……”此刻,歌声与掌声共鸣,完成歌曲演唱时的内涵回归与价值溢出。当“连钢创新团队”讲完他们百折不挠、敢于创新的故事之时,当“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援外工程师王志强讲完他在战地阿富汗参加援建工作的故事之时,节目中响起歌声:“……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此刻,台上台下互动,营造出一种“集体在场”的传播效果。
(注:丁坤年.传承精神力量彰显时代担当——山东卫视《我们的新时代》节目创作经验谈[N].综艺报,2021(3)(4).——笔者受到该篇文章启发,开始关注这档节目,并观看了2021年1月10日—5月2日期间节目全部内容,于是形成上述文章,文章引用了丁坤年谈到的节目创作经验,特此说明。)
注释:
①高鑫.电视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1.
②历震林.电视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8.
③黄媛媛,刘昶.隐身的美学:综艺节目的话语运动及其形态走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11):92-97.
④[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洪佩郁,蔺青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4.
⑤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4.
⑥[德]特奥多尔·W.阿多诺.音乐社会学导论[M].梁艳萍,马卫星,曹俊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11.
⑦[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文化”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
⑧程前,夏诗奇.跨越时空的回信:红色题材的别样表达[J].中国电视,2020(1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