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百年历程》谈主旋律专题片创作

2021-01-30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专题片电台首歌

成 强

在历史题材主旋律专题片的创作过程中,史料的甄选、主题的凝练、讲述的语态、方向的把握都是主创团队需要认真思考、反复琢磨的事情。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搞明白、弄透彻,专题片就注定无法成功。当然,文献收集、专家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具体的创作表达上,又有哪些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题思路,丰富创作手段和画面呈现呢?笔者结合北京电视台2021年5月推出的党史题材微纪录作品《百年历程》的实操案例,对部分方法做了一些归纳与梳理,以供更多的创作者参考。

一、细寻联系,甄选史料

在历史题材主旋律专题片创作中,史料的考证、甄选就如同万丈高楼的地基一样,如果地基没有打扎实,那么,主题再重大,体量再宏大,它最终的呈现也只会成为经不起历史考验的视频垃圾。所以,在历史题材主旋律专题片创作的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主题范围内大量收集史料,进行考证并甄选出最优、最符合表达主旨的史料来。当然,这其中经过权威专家确认、严考的、首次公开面世的新发现,毫无疑问是最宝贵的。而往往编导们在应时而做的创作中,真正能够拿到首次公开的史料并不多,尤其是在重大主题创作越来越丰富的当下,这类史料的出现就更属于凤毛麟角了。那么,要如何在既有史料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讲述亮点呢?首先,要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件与事件间都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而往往在这种关联性中会隐藏着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在系列专题片《百年历程》中,《电波》一集表现的是四九一电台的历史作用及意义。限于电台至今还在发挥着重大作用的特殊工作性质和要求,节目无法对四九一电台的工作内容甚至是构架做更多的展示,因此,除了对其历史渊源做必要的交代外,必须在主体周围的史料中做文章。这时事件与事件的关联性线索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最终,笔者与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发生于千里之外,但与表达主体极具关联性的史料内容,并以此来反映四九一电台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南京解放前夜,当时国民党的重要官员、机构已经陆续撤离南京,很多机构都处于停摆状态,其中就包括了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广播电台”。主创团队找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时在电台内只剩下了值班的蔡骧与蔡美娴姐弟。在电台其他同事都已经撤离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决定撤换国民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以“南京广播电台”呼号播音并等待解放南京的消息。这时,他们接收到来自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电波信号,要求他们保护好电台,可以转播新华社的节目并等待着接管。从实际上说,这时国民党的中央电台已经先于南京城解放被接管了。而北平的信号就是从四九一电台发出的,并先期在南京播出了一系列南京解放的新闻,第一时间稳定了南京城内的局势,使一小撮还在顽抗的敌人动摇,让南京市民对城市解放,提前有了心理准备,保障了解放工作的有序开展。其实,这里提到的史料在之前一部讲述南京城解放的专题片中也使用过,但对于四九一电台的描述并没有涉及到。主创团队就是通过这条史料线索顺藤摸瓜找到了两者间的联系,并以这一史料充分展示了四九一电台在解放战争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这种史料的运用完全有赖于导演对史料的综合分析和整合能力,从细节入手,学会由点及面在大时空背景下为观众展开历史画卷。由此可以看出有机地分析事件与事件间的关联性,是创作时重新唤醒历史、呈现亮点的有效方式。

二、主题凝练,推陈出新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的史料都是既有史料且在整理收集过程中没有找到更多有联系性的史料信息,又该如何在主题讲述时呈现亮点呢?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要学会连续性地分析史料,要用联系的眼光去理解和呈现主题。例如,在《百年历程》之《飞歌》一集中,讲述的主题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历史考证上也已经非常完整,很难再找到新的突破口了。于是在史料上,笔者所在的团队就选取了一个极具推进性的关键史实加以放大。我们都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是曹火星同志在通读了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之后一夜而就的。实际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正是这篇社论的主旨思想在歌曲形式上的一种呈现,同样是对当时蒋介石“没有了中国国民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狂言的一种回击。

1943年的中国,国共两党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引导民众相信,自己的主张才是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更利于民族解放独立的。中国究竟该向何处去?究竟应该跟谁走?对于当时很多的中国民众来说是并不明确的,很多人都还处在迷茫之中。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究竟应该跟谁走?这是一道选择题。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已经给出了答案,这首歌不仅是曹火星给出的答案,也是所有唱这首歌的人做出的选择。主创团队就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将“选择”这一含义放大,并以此为主题进一步深化,这首歌不仅是一件文艺宣传作品,更是人民心声的呼喊。由此,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的创作过程转化成人民群众对那一时期的时局与中国命运走向的思考,国共两党人心向背的选择,从而赋予了主体更深刻的主旨呈现和主题表达,把一首歌曲的创作引申为“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象征着对国家命运的呼唤。

在史料中进一步寻找深一层的含义,对主题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在历史中寻找关联,将客观创作凝练为历史必然,升华主题进而提升了节目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共鸣,讲述人性

在历史题材主旋律专题片的创作中有一个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缺少一座沟通的桥梁,无法形成通感。创作者高高举起表达主题,而观众却无法从既有的知识储备中找到对主题理解的共鸣点,一道鸿沟就此形成。那究竟该如何跨越这条鸿沟,架起沟通的桥梁呢?将所有的历史行动线的发生、发展都归结到人性的角度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从人性角度出发的所有行动性都是很容易被受众理解的。例如,在《百年历程》的《寻路》一集中,有一段李大钊探寻救国真理的内容。在众多的主义中究竟哪一条路才能救中国呢?既有的资料已经给了大家答案。那么,如何找到通感呢?就从李大钊的一个日常细节入手——走路上班。人在独自行走的时候,往往也是在给自己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作团队就把走路与思考这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在勘察李大钊上班可能经过的路线之后,依托于人性写下了这段文字:“行走的路上他常经过紫禁城,维新变法没能挽救这腐朽的清王朝,近300年基业已然瓦解。不彻底的辛亥革命被袁世凯窃取了成果,而逆流复辟只留下了后世骂名。二次革命也没能使古老的中国重新振作,五四呐喊之后,外强欺辱、军阀混战的局面依旧没有改变。景山的古松、北海的白塔、王府门前的石狮,神武门的城楼,仿佛都和他一样在追问,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脚下的每一步,都铺就着这位路人的思考,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不过,他坚信必将有一条路会通向一个崭新的中国。”

这段文字把一位革命先驱写回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位普通路人,又将几经思考寻找出路的主题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展现了各种不符合中国实际的主义都走不通的现实。找一个观众的既有经验去拉近主题与受众的距离,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彼此都熟悉的事物建立桥梁形成通感,便于观众理解主题,并沿着这条逻辑线去接受信息,从而实现主创者的主题表达,实现传播意图。这其中以人性为根本出发点,在人性的基础上去构建思想,是形成通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逆向推导,方向精准

前面提到的都是一些史料处理上的表现手法,那么,拿到一个选题之后,究竟该如何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呢?那就需要给历史题材主旋律专题片找到正确的理论依据。从权威的纲领文献中找到落脚点,从当下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解读中找到节目的现实意义是有效的方法。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历史进程中总结经验,找到历史的必然,为当下及未来的方向找到依据,让社会大众坚定信念,拧成一股绳实现中国梦,这才是制作历史题材主旋律专题片的根本目的。而这些在节目中顺解的过程,在创作的时候却是一个倒推的过程。首先需要明确主题所要表现的内容属于哪一个领域。例如,它是属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哪个范畴?之于地方,以北京为例,是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中的哪个领域?再以对应的党史文献资料,领导重要讲话,地方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发展纲要为依据对主题进行解构,反向推导,从而保障内容在方向上的准确性。在《百年历程》中有很多关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内容,其主体思想就是主创团队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炼完成的。这既保障了主体思想表达的准确,又实现了对政策方针的正向解读,进而实现了对主旨内容的传播。

总之,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必然性,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前因后果,这样才能将历史事件展现得真实可信,将历史的选择展现得完整,将主题的表达精准到位,从而实现有效的传播到达率。

猜你喜欢

专题片电台首歌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亲戚
就是这首歌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浅谈模块化短波电台的设计与实现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荔枝FM
大型理论文献专题片《跨世纪红星》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