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会展业跨越式发展研究
2021-01-3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 邓惠娟(通讯作者)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赵鲁瑜 龚承瑜
“十三五”期间,国家把创新等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科技创新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会展业也转型到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发展的时代,会展业以其高效率、高增长的特点,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会展业在发展中的一些弊端也日益突显,设备成本投资浪费较多、专业性的分析数据与策略方面略有欠缺,发展也遭遇诸多瓶颈。针对会展业目前存在以上这些问题,科技创新能通过人工智能、VR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来弥补会展业发展中的问题,因此需要科技创新驱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那么,研究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会展业发展显得十分有价值。
1 文献综述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不少学者对会展经济有了研究,会展经济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深入、全面的新阶段。其中不少文献研究的领域涉及会展业的发展途径,从传统的线下发展模式研究到现代数字化经济的线上虚拟展会,打造线上和线下的“双线会展模式”;从研究单一的会展行业到会展业与旅游业、零售业、餐饮服务等其他相关产业产生的链条关联;从研究会展业的发展特点到深刻认知会展业发展道路上的不足并提出相对应有效的对策等。会展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有相互关联的推动作用,王轶等(2011)通过对北京会展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分析,发现北京会展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旅游业、零售业和就业有明显的驱动效应,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大大提高会展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1]。在会展业场馆上也有对场馆的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黄大勇(2004)指出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人们会展经济意识不强、会展市场秩序混乱、场馆供需的矛盾、缺乏会展专业人才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会展意识等对策[2]。传统的展会因为时间、空间、天气等各种不可控因素,造成资源浪费大、交易不够透明等缺陷,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更有不少学者对新时代新科技下会展业展开了研究。聂箐(2019)探究“互联网+”背景下会展业的发展路径,阐述会展业面临政府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和转型以及提出地域发展不平衡、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并且提出打造创新“线上+线下”的双线模式,以及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等7个创新方面[3]。由此可见,学者在科技创新中研究似乎甚少,科技创新又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科技创新领域,利用人工智能、VR技术等数字化平台推动发展会展模式,不断提高展会的质量与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学者对会展业的发展途径进行研究,从传统的线下会展到打造“双线展会”,从分析会展业的快速发展特点到指出会展行业不可避免的缺点以及提出相对应的策略,还有会展业与旅游业、餐饮服务、交通等其他相关产业产生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对科技创新与会展业之间的研究甚少,科技创新又是创新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能以新颖的技术、新思想打破传统的局限,不断提升会展业的质量水平与发展速度。
2 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
2.1 传统的线下展会缺少专业性、高质量品牌化
传统的线下受时间、空间、环境天气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制约,对于上班族参展者来说,时间的制约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偏远地区来说,交通条件的选择与制约更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线下传统的展会,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区以及适合的天气等,才可以达到参展的目的。另外,虽然传统的线下展会数量日渐增多,场馆的面积也在日渐扩大,但是展会的质量、专业性却在呈下降的趋势。以北京为例,虽然北京专业展览数量呈逐年上升,一些品牌会展在专业性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整体来看还是偏重展位的招商,单纯追求会展数量以及规模而忽略了专业观众的比重提升。此外,北京会展馆的分布聚集效应也十分散乱,主要呈散点状分布,一些大型的新建场馆基本位于郊区,与原来的旧场馆相距甚远,不利于会展聚集优势效应的发挥。会展的本质是信息传递、科技推广的枢纽,所以交通条件对会展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缺少专业性、高质量的品牌会展,即使举办得再成功、再顺利,都是徒劳无功的。会展的分散聚集效应不明显,也是极其影响办展效率的。
2.2 展馆设备功能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
会展场馆设施和设备陈旧、功能单一、场地分散,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服务设施不配套,周边环境较差、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现代会展业发展的需求。扩大展馆的规模、增添功能多样的设备、完善服务管理设施体系,有助于会展的成功举办以及提高展会的质量。特别是在一部分不发达地区,设施、环境以及会展业行业发展标准化都存在滞后现象,引用的基础设备功能单一、质量低、技术简单,建立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直接导致展会活动范围规模小、参展者人数受限、综合评价低,甚至影响到市场及社会影响力低下等现象。
2.3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出国市场有所下降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强调教育,培养人才,但是由于会展业发展起步较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还有所欠缺。在会展行业里仍然缺少稳定、高质量的专业会展团队,特别是创新和管理人才的缺乏,许多技术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缺少专业知识的培养、展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逐渐造成政府对展览专业人员培养的低需求,导致展览人才的低门槛,对原本就人才短缺的本土会展业无异于釜底抽薪。基础人才专业能力不强,会展质量低,从而使出国市场也将随之下降。中国贸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2013年,中国出国展览项目数,参展总面积、参览总面积和参展企业数三项主要指标增长都比较平稳,但是在2013年出现了负增长。贸促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10月末,全国共有102家组展览单位赴72个国家实施办展计划1391项,比上年减少10.4%;全年净展出总面积61.8万平方米,比2019年下降12.1%;参展企业约4.5万家,比2019年下降6.7%。
3 科技创新赋能会展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3.1 建立虚拟会展模式,升级数字化的信息平台
一个完整的会展需要引入功能齐全的基础设备和设施,建立一套整齐的服务体系、应聘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等,由此可见成本资金的投入也是一项巨大的数额。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科技学领域飞速发展的结晶VR技术,建立虚拟会展模式。虚拟会展环境、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设计会展工作人员提供生动、逼真的会展环境,亲身经历的会展比在图纸上设计或者是盲目投入资金设计更省事、更具有价值。虚拟会展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各种各样功能的设备去体验,以虚拟会展的方式进行模拟,提高与会展商的合作效率,剔除不合适的项目,达到优化项目的效果,并且解决会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前解决,确保展会有序顺利的进行[4]。另外,虚拟线上会展模式更有利于数据的收集,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展会形成自己的数字化、信息化平台,会展对展会的数据一目了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展会观众了解会展的信息,吸引观众有选择性地前来参展,并能在平台上收集并统计观众的客观性评价,提高展会观众的有效数量与质量。与此同时,正因为有效与可观的数据统计,将会吸引更多的展会商与之合作,提高合作效率。
3.2 创新办展思维,打造品牌会展
在这激烈竞争的21世纪,会展行业要立足长久发展,创建会展品牌是首要的,发展会展业的目的是促进当地经济与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一个有形象的品牌展会不仅能促进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在策划展业发展时应结合当地的综合实力、地域发展,客观全面地分析,计划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会展策划书,结合当地的优势,创建自己独特新颖的会展品牌,建立一个品牌形象,并长期坚持品牌战略。品牌展会不能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要在参展商数量、服务质量、参展效果等方面逐步积累、稳步增长。政府在政策优惠、财政援助、税费减免等方面要长期给予支持,使特色展会最终脱颖而出,发展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在发展展会的同时需要形成产业联动,创建品牌展会发展的同时也希望能带动旅游、交通、酒店、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会展业的兴旺,实现会展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5]。
3.3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会展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竞争激烈的会展行业取得胜利的展会一定离不开创新专业的技术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专业人才是促进展会不断成长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养方面,第一需要确定培养目标。会展高等教育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教育目标,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制定独特的教育目标,切忌因市场的需求盲目去更改调整本校的教育目标。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澳大利亚的会展专业是根据学校的艺术专业开设的,专门为各类音乐活动和狂欢节等培养人才;而加拿大则是依托学校的体育系,培养体育活动策划和服务方面的人才,为体育赛事的顺利开展储备后备力量。第二构建合理的教材体系。合理慎重地选择教材和课程,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密切相关的。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更加注重选择有权威的教材,根据行业所需精心选择合理的教材,根据所缺类型人才侧重培养此方面的人才。另外,各展会高校在教育时要注意不应该只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对实践技能的指导,要达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两不误;同时在教育教学时要做到孰轻孰重,对重点内容,需要重点培养教育的方面要多次强调,达到教学效果最佳。第三建立团结的教师教育队伍。一个团结上进的教师教育队伍对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相互分享教育教学心得,相互分享教学技能与方法。政府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对教师教育教学进行培训,让教师及时反映现期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制定下一期的教学计划,达到教育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