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2021-01-30綦蔓宇

上海商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岗位

綦蔓宇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根源

1.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结构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想要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就要寻求更加合理的经济结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产业也就是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能源消耗巨大、劳动力成本低廉、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整体来看,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档导致就业岗位数量减少,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减少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依赖,减少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对高新技术人才的依赖。

2.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与经济新常态的形势相适应

一部分大学生依旧抱有盲目乐观的就业观念,在大学期间尤其是临近毕业并没有抓住机会,积极寻找工作岗位,而是依旧沉浸在大学放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因此,毕业之后,面对与认识当中完全不同的就业形势,往往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成为新的一批待业青年。另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所规划,也不断关注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与企业单位,但是,可能对自身的能力及缺点、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只愿意关注所谓的高大上的用人单位,比如部分薪资高、规模大的国企与央企,从而导致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的条件不匹配,期望值过高,反而浪费了过多的就业时机,即便最后退而求其次找到了就业岗位,也会因挫败感而对就业岗位产生不满,消极从业。

3.市场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产生矛盾

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开设专业、配备师资力量、招收学生时就要有充分的规划,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例如社会上一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专业技能比较强,社会认识度不高,但实际就业前景以及社会地位、薪资待遇都比较好。然而一些高等院校甚至没有设置相关的专业,也就无法培养人才了,这就是市场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产生了矛盾。对于用人单位需要的立刻就能将知识转化为利益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培养数量较少或者说培养的质量不高,大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中低端一档,以理论型知识储备类人才为主。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与途径

1.高等院校应当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即便目前网络已经十分发达,搜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但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依旧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意识的最有效方式。对学生而言,学校的知识权威性是家庭与社会都无法替代的,这就对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当综合分析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现状,设置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都设置在临近毕业的大三、大四,然而此时,大部分的学生都忙于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对就业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而且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只是简单的讲解,基本也就在2至4课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不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从事行业进行有效分析与指导。

其实,高校的就业课程可以从大一、大二就开始设置,可作为公共课程,针对每个专业不同的特点、目前市场的需求现状、用人单位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性的讲解,让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前景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提前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如想要进入什么类型的企业,考取什么样的资格证件,针对哪部分能力进行实习锻炼,等等。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满足市场需求,准确定位自身就业前景,大幅度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这才是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应当完成的教学目标。

2.政府应当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

产业结构的全方位转型,在对大学生技能、素质提出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机遇。政府应大力实行简政放权,提高自助业务办理、手机端业务办理等“非接触式”智能业务办理模式的占比,提供“一站式”“套餐式”“一窗式”集中服务,大幅度提升办事效率,简化办事流程,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创业方式,激发主体活力。并且在国家已推出的一系列鼓励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基础上,出台具有本地特色的就业政策,于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昂扬氛围。例如针对本地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鼓励大学生学习传承,可以出台补贴政策,或者如大学生以所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应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等。同时,政府也可予以大学生创业以融资支持,创立大学生就业孵化基地、创业基地,减免税收、免费提供场地、帮助拓宽销售渠道等,甚至可以将大学生创业与扶贫工作联系到一起,同时帮扶两项重点民生工程。

3.市场应当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氛围

作为市场主体而言,在寻求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市场主体应当在不影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首先,市场主体应当合理选才、用人。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时片面追求名校与高学历,选用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当然无可厚非,但是部分单位的岗位实际上并不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数据的机械操作,文字材料的简单撰写,用人单位中常规化、流程化的工作还是占多数的,创新性、智能化的岗位依旧占少数。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自身企业特点、岗位特点合理选人、用人,多给大学生一些就业机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知识与技能。其次,市场整体的就业氛围应是公平、公正的。比起公务员或是事业单位这类招考类单位,企业用人走人情、家族式的情况比较严重,企业已经确定好人选,依旧向社会公布招聘公告,让很多大学生为内定人选陪跑,以走流程来寻求表面上的公正,极大地打击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良性氛围的营造。用人单位应当牢固树立公平公正的用人观念,不得以学历、性别、民族等因素歧视就业大学生,要制定科学的招聘用人制度,拓宽人才晋升渠道,完善优化考评考核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市场主体应当强化人才储备意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缺乏社会实践,部分用人单位为了节省人才培养投入,寻求利益最大化,只招聘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已经取得一定工作成果、能够迅速将所学知识直接转化为财富与价值的成熟人才,或者即便招聘了大学生,也吝啬于花费时间与投入来培养人才。市场主体应当强化对大学生的职业训练,锻炼其能力,重视人才资源的储备,以长远的目光来评价大学生的价值。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岗位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