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实挑战及对策思考
2021-01-30陈春华
陈春华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在网络空间不断衍生新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也日渐明显。新时代,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成为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1.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的主要平台。换言之,在意识形态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舆论场,即互联网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最大变量。然而网络在成为资讯爆炸式增长助推器的同时,网络空间中“黑黄灰”信息也在肆意泛滥,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层出不穷。如果不对网络空间的信息加以规范,则容易导致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行为失范,这些负面影响就会蔓延至现实生活,严重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网络空间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首先要保证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在加大信息技术领域的建设力度之外,更需要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入手,不断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新时代,我国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正在不断加强,无论是覆盖范围还是渗透程度,都在不断提升。然而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所受冲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严峻,挑战也十分明显。根据新时代国家安全治理的要求,只有推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才能进一步助力网络强国的建设。
二、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伴随着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网民的国家。互联网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既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也是各国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阵地。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不少现实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冲击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转型期,社会利益冲突日渐明显。在社会转型关键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不断冲击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在巨大的网民群体中,因个人的媒介素养、辨别能力不一,一些网民受各类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容易质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部分网民甚至在网络话语环境中,借助虚构的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特殊的社会事件,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传播平台,潜移默化地传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企图在更大程度上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减弱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撼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根基。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有巨大的差别。在历史上,因地理空间和信息技术的限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我国传播缓慢。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到中国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突破以往地理空间限制,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无限可能。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向中国渗透资本主义文化、自由主义文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造中国热点事件,煽动网络舆情,渲染对抗情绪,试图引起我国意识形态混乱。
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不够健全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从立法的角度看,我国网络安全立法起步晚,已有的一些网络安全法律、条例是在应急情况下制定出台的,缺乏对法律规定的细致考量,体现在一些法律条文内容对危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定性量刑的具体标准不够细致,即尚未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危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评判体系。另外,法律建设要求的稳定性、完善性,与网络发展的快速性不匹配。一般来说,法律建设容易滞后于网络发展,换言之,在一些特殊的危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事件发生后,法律相关规定尚未完善,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立法空白。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技术,尤其是先进的网络舆情监管技术,更是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近几年,我国网络技术已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一些网络核心技术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一方面,受限于网络核心技术的滞后,我国暂未自主研发出针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监管技术,以至于一些核心技术还需要从他国引进。这就意味着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技术受制于提供核心技术的国家,也就是说,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中缺少技术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公众、媒体作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主体,需要三者共同参与,任何一方都不能缺位。现阶段,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主体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媒体的监管作用有待开发。公众网络监管意识不足,导致公众不重视甚至忽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媒体网络监管不到位,也容易给一些不良网络媒体营造生存空间,“黄黑灰”信息有了传播途径,进而误导公众认知,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3.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需要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掌握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遗憾的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当前阶段是比较紧缺的。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在应用网络技术上比较被动;掌握网络技术的人才,则不擅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网络管理人才方面来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需求。数量方面,2020年我国网络安全从业人员专业技术岗位占比41.3%,管理岗位占比18%;质量方面,我国对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远不及对专业数据、产业与信息化发展方面人才的培养。加之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相关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我国于2015年才增设网络信息安全的一级学科,目前仍有不少高校把网络信息安全归类到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等学科类别中。显然,当前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既不能满足培养数量足、高质量的需求,又无法为既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4.网民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够充分
在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低学历、年轻化的网民比例在逐步增高,由于这部分群体尚未接触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相关教育,心理机制不够健全,媒介素养整体偏低,尚不具备判断不良信息的能力,常常容易受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由于网络空间表达的隐匿性,道德的约束力十分弱小,在网民自律性不足的情况下,网络成了网民宣泄非理性情绪的平台。在具体实践中,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网民出于猎奇、博出名的心理,利用疫情肆意捏造虚假新闻,传播负能量,引发社会恐慌,严重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三、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对策思考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顺应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理论体系。通过网络新媒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旋律。采用活跃形式如短视频、公众号推文,宣传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理论的践行力度,采取红色旅游志愿行动、社会调查等多种实际措施,弘扬主旋律,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重要保障。用法律治理网络意识形态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推进依法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必须紧跟互联网发展变化,加大网络监察力度,密切关注网络意识形态违法现象,及时更新相关法律制度,从而完善法治体系。网络立法内容要详细,明确评判标准时期具有可操作性。在立法内容上,网络立法的内容要细化,评判标准要明确,要具有可执行性,确保法规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作用。理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规之间的关系,明确监管机构。树立一元主导、多元共治的理念。鼓励公众、媒体共同参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坚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正面引导。
3.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和业务技能精湛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人才队伍十分必要。重视工作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养。只有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精髓要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在处理复杂多变的网络思潮时,自觉维护和维护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囊团,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献计献策。智囊团可以充分利用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帮助评估网络意识形态最新形势,并诊断问题,提出方案,做到有效处理错误言论,维护互联网舆论生态和加强网络的思想安全。
4.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教育
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政府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及时清理不符合公众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依法整顿传播不健康、非法信息的网站和打击为未成年人提供上网服务的网吧。提高网民自律意识。网民是网络社会最基本的主体,网民发表的言论对网络意识形态有重要影响,因此,网民要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同时培养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以法律和道德促使自己自律,做到文明上网,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网络时代,对网民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网民的心理健康状态。随着我国阶级分化,利益分配多样化,网民的心理容易受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影响。关注网民心理健康状态,为其提供合适的情绪宣泄渠道,向他们传输一些调节心理的方法,及时排除心理障碍,纠正认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