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路径探究
2021-01-30蔡业新余松科
蔡业新,余松科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1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路径,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2018年我国3200家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数11302项,合计金额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1];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高校与研究机构的R&D经费共计4149.6亿元[2];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金额仅占科技经费投入4.27%。当然,科技经费投入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跨度,不能一概而论。但该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方高校作为以承担区域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为主的高等院校,其教学科研等工作通常围绕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而展开,其科技成果转化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因此,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3]。随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推进,高校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根据相关数据来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发展相对缓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成果的供需存在错位,本文以此为视角,针对成果供需特点进行分析论述,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2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产出特点
地方高校作为主要依托地方资源办学的机构,它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呈现出高度的联动效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促使向高校提供更多的办学支持,提高高校办学条件,优化高校发展环境;高校得到相应的支持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优秀的人才又会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4]。因此,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需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其科技成果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多元化、侧重应用性等的特点。
2.1 成果专业性较强
高校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进行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单位。高校科研人员大多为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深耕多年,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对所研究领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因此,高校的科技成果通常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这就决定了高校的科技成果通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成果的专业性是提高技术壁垒、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助力。
2.2 成果内容多元化
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相对完备,并有知识、技术、资源密集等优势,科研人员在开展科技创新时,往往可以实现相关学科领域、交叉学科领域内的成果创新与产出。因此,高校科技成果不仅涵盖领域广,而且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成果的多元化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
2.3 成果应用性为主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的特殊性,其与地方产业行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相对紧密,能够将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助于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到生产实际中做进一步检验,为成果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有助于收集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共性问题,并利用高校资源,结合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予以解决。因此,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通常着眼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特定问题,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向应用。
3 企业科技成果需求特点
企业是以向市场提供服务来实现盈利的主体,以公平竞争的方式从市场获得和向市场提供商品,促进整个市场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5]。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盈利,这是由市场和企业自身属性所决定的。因此,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承载的主体,企业往往看重的是该成果的市场化前景、市场化周期以及市场化的成本。
3.1 关注成果的市场化前景
成果的市场化前景指的是成果投入市场后,预计市场对成果的接受度以及成果的应用效果。这直接影响企业对该成果进行转化的意向和投入的力度,也直接决定了成果的转化价值。企业对市场需求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时,更关注的是市场需求,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转化后所产生的市场价值,即市场化前景。市场化前景越好,企业对成果的转化意向和力度越强。
3.2 注重成果的市场化周期
高校的科技成果大多是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得出的理论上的最优解决方案,而该方案在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需要结合现实环境做进一步验证。因而,一项科技成果要最终走向市场并形成新产品或新技术往往是需要进行后续的试验、应用、推广等活动的,而完成这些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成果市场化的周期。该周期的长短对企业提高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至关重要。
3.3 看重成果的市场化成本
成本是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必须耗费的资源总和。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也会影响社会生产要素的分配。就成果转化而言,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过程中,因开展的试验、应用、推广等活动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经费等都属于成果市场化的成本。市场化成本的高低也决定了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意向,是企业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时关注的要点,甚至会成为决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4 成果转化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示,由于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科技成果的产出与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但是,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的特殊性导致其科学研究不仅服务于人才培养,也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因而其科技成果也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只要加强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对接,构建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4.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队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要素,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推动和促进科技成果的持续性、稳定性、高效性[6]。一是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面向产业,以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水平高、素质好、业务精的人才队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必须有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成果转化服务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服务,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此同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纳入人才考评体系。对于主要从事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的人员降低相应的科研要求,以此打造一支涵盖“科技创新+产业服务”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可持续发展。
4.2 积极引入各方资源,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市场各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深度融入。因此,地方高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时,要积极引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资源,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按照各方在合作中的投入大小、支持力度、风险管控等贡献度,进行合作中的风险分担、利益分享,以此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示范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进而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落地转移转化,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其次,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和流程,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促进成果转化工作长足发展。
4.3 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增强科技成果供给
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有助于推动高校围绕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等领域开展理论性、前瞻性研究,促进形成一批优质的创新成果,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增强高质量、高水平成果的有效供给,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有必要对学校的科研创新,尤其是加大理论创新、原始创新的投入力度,培育优秀科研创新人才和优质科研创新团队[7]。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科研创新成果的奖励资助力度,为优质创新成果的产出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加强与产业、行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脉络与发展前沿,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创新成果走向市场铺平道路。
4.4 开展成果转化评价,激发各方参与活力
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各参与主体的参与度与贡献度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有助于统一各主体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进而增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可度[8]。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也便于及时发现和总结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助于高校成果转化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向前发展。另外,开展成果转化评价还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让成果转化各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各主体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向好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5 结束语
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推动高校科技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准确对接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就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综上所述,以科技成果的视角来探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当前科技成果供需错位的问题,推动成果转化各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