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1-30郭铁晶
郭铁晶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锦州疾病预防控制所,辽宁 锦州 125100)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中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或软化以及相应的神经缺陷。脑梗死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其发病率很高。脑梗死对患者的生活水平、身心健康影响很大,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1-2]。为了提供更好的护理管理,临床构建了更加全面的护理系统来优化脑梗死单元。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年龄56~80岁,平均(62.24±2.91)岁;男28例,女12例。常规组年龄56~82岁,平均(62.01±2.45)岁;男29例,女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普通护理,首先对入院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随时将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告知其家属,让其多关心、陪护患者,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与安慰;其次,治疗期间必须严格遵从医嘱。观察组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①认知干预: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积极向患者家属介绍有关脑梗死的护理知识,如治疗方法、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康复训练步骤和方法,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者沟通,并传播脑梗死患者的知识,说明脑梗死的后遗症,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患者对疾病的深刻理解。引导患者纠正锻炼方法并改变其姿势,家属需要每日监督患者的锻炼,从而促进患者快速恢复。②家庭支持: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家属,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必要时鼓励和安慰,以及在服药期间加强对患者用药的监督,严格遵循医师的建议。③早期康复指导:发病72 h后,如果生命体征未见异常并且患者的肢体肌肉力量处于正常水平,则可指导其尽快接受肢体功能训练。但所有的训练活动都应按照医师的建议进行,并保证运动量适宜。如果患者出现偏瘫症状,可在护士的帮助下进行锻炼。主要内容:坐在床上,在床边移动;引导患者适度训练侧肢;护士可帮助患者离开床并进行站立训练,循序渐进,直至可下床扶拐行走和独立行走。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满意情况、身体功能好转时间、康复锻炼依从性,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神经功能预后,护理漏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满意情况、护理漏洞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满意率为100%(40/40),常规组满意率为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01)。
2.2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身体功能好转时间、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比较 观察组身体功能好转时间、康复锻炼依从性分别为(15.56±3.22)d和(96.20±3.02)分。常规组身体功能好转时间、康复锻炼依从性分别为(19.51±3.78)d和(80.54±3.81)分。观察组身体功能好转时间短于常规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31,20372,P<0.05)。
2.4 两组护理漏洞比较 观察组护理漏洞发生率为2.50%(1/40),常规组护理漏洞发生率为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8,P=0.016)。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受影响的人群是中老年人群。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对患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此外,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预后较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脑梗死的护理。①位置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选择正确舒适的位置,并定期帮助患者改变位置,防止痔疮。②早期语言功能锻炼,部分脑梗死患者可能有语言功能障碍,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应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应指导患者进行单音节发音,然后指导患者进行复音节发音[3]。③肢体功能锻炼。待患者病情好转后,指导患者积极培训,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让患者积极配合锻炼。首先,在床上进行肢体训练,然后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逐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据报道,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病程较长,接受临床治疗后的预后较差[4]。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脑梗死的护理,尤其是早期护理,这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常规护理的内容主要是基础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影响不大[5]。早期康复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形式,主要根据患者的早期干预实际情况而定,包括定位护理、早期语言功能锻炼和体育锻炼等。其中位置护理主要是为了使患者保持在正确舒适的位置,并帮助患者定期翻身,可有效预防痔疮等并发症,从而保证患者早日康复。语言功能锻炼和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以促进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6]。另外,在早期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积极地与患者和患者的家属通信,从而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患病后可能出现偏瘫等后遗症,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往往不利于康复[7-8]。基于此,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应充分考虑肢体功能的运动和康复,帮助患者树立痊愈的信心。康复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坚持康复会有一些帮助,因此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避免错失最佳的恢复期。告知患者通过正确和积极的康复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且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促使患者建立自信。在此基础上,需重视护理工作,循序渐进的开展康复锻炼。系统性护理干预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护理模式,主要核心是以患者为基础,满足其实际需求,同时改善针对性护理服务[9-10]。结合试验数据可以看出,脑梗死患者在接受了系统的护理干预之后,其肢体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可见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可加速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减轻患者家庭负担以及社会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身体功能好转时间短于常规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漏洞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可获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