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2021-01-29程淑英
程淑英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2.0时代已然到来。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学校与教师应通过构建信息化环境的方式,全面落实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即以中职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探求在预习教学、创设情境、突破难点以及教学评价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策略,并由此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信息化;改革
互联网技术是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其不仅具备丰富的资源信息,以满足各种形式与内容教学活动的需求,而且具有丰富而形象化的呈现效果,可以通过画面与声音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从而达到知识信息的便捷有效传递效果,并形成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分享与讨论的融合教育形态,足以提升其教学有效性。
一、巧用微课辅助预习教学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预习是大多数学生未能形成的习惯,其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其一由于生源问题,中职学生的能力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主性较差,无法自我约束按时完成有效预习;其二在于教师对于预习任务设置的忽视和不足,由于预习资源与任务安排中缺乏趣味性与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辅助完成预习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一课为例,笔者就借助微课引导学生完成了高效自主的预习环节。首先,笔者在课程内容分析中发现,本课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认识,能够通过观察和对比的方式,了解并总结不同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在预习微课设计中,笔者就围绕该目标展开。其次,笔者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收集,在预习微课中先通过现代建筑的展示过程塑造情境,并由建筑呈現的不同几何体结构导入课程;同时,将建筑呈现的几何体进行抽象化,用线条表示不同的立体图形,并引导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几何体形状与概念。最后,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通过选择、填空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几何体属性的认知,并设计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考虑不同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思路。此外,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疑惑与问题,都可以进行总结记录,并通过微课平台进行反馈,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友好交流。笔者则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进行调整。
二、优化媒体打造真实情境
在中职数学课程中,创设情境是简化教学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借助情境的视听化呈现效果,改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或现实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以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社会情感介入思考,以此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
在“三角函数”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一段情境内容。首先,播放情境短片: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出去春游,开车到一片平原上时,教师发现左手边有一座山,于是下车带领学生测量了山顶与汽车所在位置的方位关系和仰角大小。而后继续行驶5公里后,教师带领学生下车再次测量。其次,当情境播放到此时,笔者暂停视频,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中展示的已知元素计算山的高度吗?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便会利用所学三角函数知识展开应用思考,从而掌握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技巧。
三、运用软件简化难点问题
在中职阶段,数学课程中同样包括一些学生理解难度较高的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常规教学形式下,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展示、道具演示等方法简化教学内容,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依托电脑软件进行模拟呈现,由此进一步改变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函数模型”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函数类型的属性和特征,但各种图像、单调性等元素很容易产生混淆,使得学生的理解难度较高。对此,笔者就是用电脑软件模拟展现不同函数种类的图形,甚至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通过设置不同的函数类型与参数,进行观察图像的变化规律,由此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印象。
四、利用网络构建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教育不断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同样要推动教学评价的改革发展。笔者利用网络为学生构建了线上评价平台,并落实了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评价模式。首先,笔者将评价元素分为预习、课上、课下、活动、作业、复习以及考试等不同的模块,在评价时依据学生在不同环节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评分,并最终根据不同模块的重要性进行权重配比,以此保证评价的多元化与公正性。其次,笔者还建立了学生评价板块,学生同样可以登录平台,根据自我认知与同伴了解对自己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以此从不同视角展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引导价值和客观意义。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进程中,教师应深化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并能够熟练掌握微课、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等各类教学辅助工具,以此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并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丽梅.“互联网+中职数学”: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新方向[J].科幻画报,2021(05):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