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真实发生的情境任务创设

2021-01-29杨艳清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

杨艳清

【摘 要】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降低思维难度,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立足教材文本,拓宽学生思维,为学习的真实发生创造条件。

【关键词】情境任务 深度学习 学习真实发生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呼唤真课堂、真思考、真学习。语文教学正逐步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迁移运用的能力,从而促使学习真实发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需要有能够激发兴趣、整合资源、精简教学环节的大任务的支撑,而无论是单篇课文的任务型教学,还是大单元视野下的大任务教学,都需要情境任务的引领,创设合理的情境任务有助于大任务教学的有效开展。如何让学生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深度学习,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呢?以下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情境任务的创设。

一、化零为整,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课堂推进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语文能力难以提高。有别于传统“满堂问”的课堂,设置情境任务有助于聚焦核心知识,整合有益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平台,从而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创设情境任务时,教师要具有整体观,善于从零散的知识点中筛选出指向关键能力的核心知识,设置具有整合性、统领性的情境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忆读书》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精读课文,作者围绕自己的读书经历,向读者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验,告诉小读者“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本篇课文而言,可供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很多,但弱水三千,不妨只取其中最重要的一瓢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加上本文信息量大且要点分散的特点,教学的重点以及情境任务的指向应该是学会“梳理信息”,并由此作为支架把握文章内容。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任務:我校曾邀请冰心奶奶作为主讲嘉宾参加活动,你认为她会跟小读者们讲哪些内容呢?请你借助课文内容,设想冰心奶奶的提纲会是什么样子。

这一情境任务直指教学重点,设计提纲的过程就是梳理文章信息的过程,也是把握文章要点的过程。学生接受这样一个新鲜、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学习积极性高涨,于是课堂中呈现人人参与、积极思考的场景。学生依据文本内容,通过设计条目式、表格式、思维导图等形式的讲座提纲,一方面提炼出了课文要点,另一方面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梳理信息的方法。这样的情境任务目标指向教学重点,整合零散的训练要点,聚焦核心知识,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探究学习空间,有助于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二、弃远求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学习学生参与度不高、兴趣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学习对象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能深度体验,越能将新观点、新概念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并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迁移运用。因此,提高学生课堂主动参与度需要将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让他们认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有价值、有意义,从而发自内心地愿意投入其中去改变现实生活,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既定的任务。

《轻叩诗歌大门》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教材的“活动提示”明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内容和方式——合作编诗集,编者希望以合编诗集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合作编诗集”的活动任务对学生来说既新鲜,又遥远,学生对这一任务的认同度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任务:一开始,教师以学校校本期刊“小主人”将创办“班级小诗集”特刊,邀请学生体验做“小编辑”作为情境任务,但仔细思考后发现这一情境任务并不是最佳方案,因为,虽然学校校刊是学生熟知的,但这一任务毕竟是教师虚拟的,假如学生编好了诗集却发现并不能在校刊上发表,就会感到很失望。因此,笔者认为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任务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其真实性和可实现性,当然,因条件限制实在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退而求其次。考虑到以上因素,教师将情境任务调整为:家长开放日活动要开始啦!4月20日,我班将邀请家长做客多媒体教室,到场的爸爸妈妈们会看到你们合作编写的精美诗集,并将投票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内容奖等奖项,神秘奖品等你来领取,赶快行动起来吧!

这样围绕学生现实生活,又具有一定评价反馈的情境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一情境任务中,学生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还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完成了这一任务,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感受会更深。

三、由难变易,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

课堂中创设情境任务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也不是以形式上的创新来吸引学生的关注,而是期望以此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简言之,情境任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特别是学生感到陌生,以及对学生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设置情境任务能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降低学习难度,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欲望。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有一首诗是《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又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其他诗人写送别诗大多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情感,而王昌龄的这首诗最后两句却是在对洛阳亲友表明心迹。学生难以体会“冰心玉壶”包含的情感,此时让学生谈理解、说感受,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缺乏表达的基础。一位教师在执教时适时补充相关背景资料,还原当时王昌龄被贬官的历史事实,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任务:送别了辛渐,王昌龄心绪难平,他随即拍张照片发了朋友圈。他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朋友圈的好友王之涣首先留言“盼君归”,高适、孟浩然、王维、李白等这些好友会怎样留言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王昌龄说什么?结合背景资料,想一想,写下来,注意语言要凝练。

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完成朋友圈留言的过程,就是对诗句深入理解、与诗人亲切对话的过程。情境任务明确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支架——结合背景资料,有了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再次走进诗句,走进诗人情感,就容易理解为何作者要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心绪了。此时,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的好友,像平时在朋友圈点赞、留言一样,用宽慰的话语,或是浓情的思念,真诚、自然地表达着自己对友人的理解、支持和关心。成功的情境任务就应该像这样让学生愿意表达,高质量表达。

四、舍本逐末,拓宽学生思维

任务是基于情境而产生的,任务只是一个支架,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教师不应只在形式上创新,而忽视对文本细读的研究。因此,设置的情境任务应立足文本,力求引领学生在既有新鲜感,又有熟悉感的情境中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提升。有的教师将心思花在创设新颖的情境任务上,全然不顾任务与文本的联系是否紧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创设出的情境任务就是虚假、无效的。

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手指》一课时,有教师创设的情境任务是让学生探讨在“手指表彰大会”上谁会被表彰,用文中的语言说明理由。乍一看,这一情境任务与文本有关联,教师还要求学生“用文中的语言说明理由”,可学生在交流分享的时候却出现了褒奖其一、贬低其他的情形,但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想表达的是“团结一致才会有力量”的主题,并没有褒贬的意思。由此看来,“谁会被表彰”的任务游离于教材之外,学生的讨论也脱离了文本,这样的情境任务就是无效的。同样的内容和意图,另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任务:为了让身体的其他器官认识姿态不同、性格迥异的五根手指,年度表彰大会上,五根手指将分别向大家介绍自己。请你选择一根手指,并做他的代言人,為他发声,注意使用文中的语言。

调整后的情境任务强调“用文中的语言介绍自己”,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某一根手指上,并要使用文中的语言,这就是一次内化、迁移运用语言的过程。学生在做代言人的过程中,会尝试使用总分的结构,将手指拟人化,用排比的句式介绍自己的姿态、性格等,并进一步感受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这样的情境任务紧扣文本,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发掘,从而实现在言语的建构中发展思维。

总之,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聚焦核心知识,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贴近学生生活,找寻熟悉话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化抽象为具体,降低思维难度,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立足教材文本,适度拓宽学生思维,为学习的真实发生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
从合坐走向合学:浅议新学习模式的构建
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构建研究
基于自动智能分类器的图书馆乱架图书检测
搭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几大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