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程如何与国医文化有机融合
2021-01-29孙琼
孙琼
【摘 要】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广“中医进校园”,这与我校的国医启蒙特色教育不谋而合。作为主要学科之一的数学,怎样把中医药文化与数学学科课程体系内容相互融合,最关键的就是课程的设计。我校在考虑课程开发设计时,从注重学生体验出发,把中医药文化融于数学学科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们觉得原来中医文化那么有趣、有用。
【关键词】中医 数学课程 有机融合 重要作用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五千年的发展过程虽然跌宕起伏,但它从未中断。它与自然哲学等文化参与到构建中医学理论的体系里,成为组成中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肯定地说,数学与中医的结合,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
一、理性的思考——千淘萬漉始见金
学科教育没有哪一门是孤立存在的,每一门学科之间都存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内容。而数学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与中医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更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医辨证论治讲究思路推理,按病因推理,逐步解决复杂的难治之病,其思维方式与数学的解方程的思维是一致的。例如,一个孩子,每天早上起来就打喷嚏、流清鼻涕(症状),然后过一会儿他就好了,但周而复始(过程)。按数学解题思路推理,打喷嚏(症状)—阳气振奋排寒邪—表证—不可能总是每天都感受风寒(推理)—根源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盗汗(可能原因之一)。
因此可以说中医是很讲究逻辑推理的,还要有仔细观察的能力。可见,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与数学解题思维方式是一致的。数学影响中医思维方式,赋予了中医学逻辑推理的特色。而这也仅只是数学在中医方面的细微的参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数学参与中医的发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中华儿女,更应该了解和学习运用。
二、课程参与的重心——万紫千红才是春
在数学课程的体系中,很多教师认为,数学就是数学,怎么和中医会有关联呢?甚至觉得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的联系。那么如何在数学课程中,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医文化,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中获得实践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一)利用中医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汤药、一根银针、一支艾条,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些文化,早已渗透到每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我们知道风寒感冒可以试试生姜红糖水;葱姜蒜不仅仅起调味之用,更多的是起到调节食物偏性的作用。因此这些日常不神秘的中医文化本就备受学生的青睐,数学教师利用这一点来激趣,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好好利用教材,在其中我们能够找到许许多多的内容,与中医文化相结合,拓宽学生们的数学认知面。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认识方向”时,就能把中医中五脏与方位联系起来。中医认为,五脏和方位有很大关系,肝为木,其方向为东方;心为火,其方向为南方;脾为土,其方向为中央;肺为金,其方向为西方;肾为水,其方向为北方。而配合方位进行调理的小知识,更是不胜枚举。教师把这些中医知识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一定会让学生兴趣大增,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这样把很抽象的方位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相信数学课堂可以更加生动活泼。
(二)数学课堂教学与中医文化的交融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课程能与中医文化相结合,如果把这些相关的课程与中医文化相关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能从中培养学生对中医常识的认知,意识到中医的科学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的目的是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这颗种子辅助中医文化不断发展。
例如,三年级认识克与千克这些计量单位时,教师就可以拓展延伸。质量单位除了国际统一的吨、千克与克,在中国还有属于自己的计量单位。中药过去一般用两、钱、分等计量单位表示。了解现代计量单位和这些计量单位标准换算的标准是什么,成语“半斤八两”为什么相等。相信这一系列的内容补充,学生不但可以拓宽数学知识面,对中医文化常识也会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正是数学学科与中医文化的完美结合。
再如,在五年级“统计”这一单元中,五年级的学生在原有的单式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复式统计表。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本领,统计多个中药方子中各种药材的质量。如,专门统计不同的药方,根据不同药方中常见的柴胡和甘草的质量,学生可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发现原来根据治病的需要,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药方,但不同的药方可能会需要相同的药材,可是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药方中也会有不同的质量。中医药真是一门奇妙无穷又深邃的科学。
又如,如何将六年级的“数对”运用到中医文化中呢?教师可以利用数对找药材。中药房里,一个个排列整齐、密密麻麻的中药抽屉,那么多的药材,怎么能记住它们的位置,很快地找到它们呢?可以让学生想到用数对的知识,把各种药材按数对位置画好相应的图。这样就能很快找到啦!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学好数学真有用。
三、文化的渗透——润物无声胜有声
医药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医术上“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与数学解题方法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解题模式基本吻合;寒热调配、补泻兼施的配方原则与数学加减乘除通盘考虑一脉相通。统观全局、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与数学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数学分类分层教学思想别无二致。因此,数学课程和中医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是中医文化知识的渗透,更应该是精神文化的相互融合。
(一)中医的仁爱之心是数学教师的师德灵魂
中医的德之风,不问贫富,不问长幼,不问美丑,不问亲疏,一视同仁,一心赴救的行医宗旨,不正是数学教师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师德要求吗?学生差异必然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学生的学习力的发展,除了自身学习上获得的成就感,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该一视同仁,既要关注学优生,还要注意中等生,更不能忘记学困生。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防止优等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困难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产生。
(二)中医的严谨之风是数学教师的必备素养
有人说中医是不严谨的科学,其实这是对中医的误解。中医的“望闻问切”每一个环节都是对病因的判断。好的中医诊断时,往往会将地理环境、季节天气变化、心情状态、饮食作息等因素都作为考量原因。而严谨更是数学之美,数学结论存在且唯一,对错分明,不模棱两可,一个单位,一个符号,都不允许有半点遗漏。数学的这种严谨性,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同样这也是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要求,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三)中医的不断进取同是数学教师的追求
有人说一入中医深似海,从此进修无止境。这句话其实一言道尽了学中医的艰辛。有人说感冒还不容易治?中医告诉你读书越多看病越多,越觉得自己啥也不会。这也和多年数学教学工作后的心态相似,觉得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总觉得自己不会教。那是因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如,数学书出现的“认识人民币”,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很多学生连纸质的5角、1元都见得很少,有些学生甚至根本没见过。如果教师只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去教学,不学习、不去接受时代的变化,那么只会被时代抛弃。因此,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适应不同时期教育的要求。
中医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而育人强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认为,中医文化在学校建设的发展过程,应该是学科文化全面渗透、不断形成的过程,应该是全体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得到发展的过程,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长久而坚持地为中医进校园而努力。
数医若意合,丰盈亦会来。我们希望我校的数学课程体系和中医文化结合越来越紧密,在学校特色建设之路上继续探索,一路前行,脚步更坚定,影响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