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探
2021-01-29
《文学审美论》以文学作品鉴赏为切入点,辨析、界定了文学作品在创作、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概念,深入研究了文学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的内在联系,探索文学阅读、写作中的审美心理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多种理论解读文本意义。该书涵盖了作者多年来从事文学创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读后有拨云见日、耳目一新之感。该书给人最大的启迪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作者以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塑造出文学的审美价值,为文学审美视域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全书主要通过三个维度对文学审美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一部分是有关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审美论的研究,第二部分是从文学创作角度对当代文坛流派和台湾诗人作家的研究,第三部分是以鲁迅、郁达夫为例,对近现代小说审美方面的探讨。童庆炳指出:“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鉴于此,作者认为,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文学与一般的审美对象不同,它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艺术美是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存在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超越性。通过作者条理清晰的阐述,为读者呈现了正确的基础理论,同时也以科学的、辨证的、民族的眼光对文学审美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究,体现出极强的学术价值。
其二,该书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功能关系到艺术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等多方面,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情智、审美、想象、表达、创新等人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亦体现在此。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优势。虽然现行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为文学作品,但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方法大多指向工具论,让本该生动的语文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语文教学缺失了文学艺术的美感与魅力。由此可见,如何激活审美思维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也可以《文学审美论》为切入点,从文学审美的视角,探索适应当前文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策略,打开文学审美的新视野,并以此為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让学生的审美思维在课堂上被自然地唤起并激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程深处。
综上所述,《文学审美论》虽然并非一部系统性非常强的专著,但作者凭借广博精深的文学知识,以及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将文学审美中诸多论题以独特的角度展示出来,并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在引起广大读者文学兴趣的同时,也展现了一位文学从业者对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度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