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课堂作品”
2021-01-29程翔
程翔
【关键词】课堂作品,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1981年4 月20 日,钱梦龙老师在“西湖笔会”上借用杭州学军中学的学生执教了《愚公移山》公开课,之后迅速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钱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里程碑。2015 年12 月18 日,“钱梦龙语文教学研讨会·新西湖笔会暨钱氏执教《愚公移山》35 周年纪念活动”在福州金山中学举行,肖培东老师模仿钱老师的教学设计重新执教《愚公移山》一课以示纪念,一时传为教坛佳话。此后,有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发起了一个网上纪念活动,有的还模仿钱老师的教学设计重新执教《愚公移山》。2017 年,我在一次语文研讨会上见到钱老,说起此事,钱老谦虚地说道:“我没想到老师们这样喜欢。”
人们不禁要问:不就是一堂课嘛,不就是一个教学设计嘛,为何能长期持续地产生影响呢?我的回答是:这就是课堂作品的恒久魅力。课文属于作者,课堂作品则属于教师。我们一提《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就会想到钱梦龙老师。
之所以称课堂作品,是因为它体现了执教者的智慧和匠心,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情感因素。钱梦龙老师在《〈愚公移山〉教学漫忆》一文中写道:“多少年一贯的‘串讲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业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似乎教文言文就得这个样子,舍此别无他途。大家希望‘尝试课能教出一点新意,一改这种窒息学生性灵的刻板教法,体现出改革的新观念、新思路。”这说出了当时压在人们心底的声音,人们希望钱老师能够做时代的弄潮人。钱老师也的确是一位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早就希望语文教坛吹进时代新风。他说:“对文言文教学,我本有自己的主见,对普遍流行的‘字字讲解,句子对译的传统教法,素怀‘叛逆之心,也曾为此作过一些探索……只觉得我正在思考、探索着某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钱老师还写诗明志:“二月东风似女郎,飞红点翠写春光。料应难染参差柳,先试新梢几缕黄。”我们欣喜地看到,40 年来钱老师的导读教学思想已经在全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开花结果,泽被后学,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
但是,有人对中学教师写的文章并不看好。我承认,中学教师的学养相比大学教师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的确差很多。中学教师不是研究高深学问的,而是教育未成年人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是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评价中学教师,固然要考虑到专业素养,但更要考虑到教育能力和教学艺术。教师和学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不能拿学者的标准来要求中学教师。相反,中学教师所擅长的教育教学艺术,可能是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短板。有的中学曾邀请专家给中学生上课,效果并不理想。不能说专家不深刻、不渊博,问题是专家不看对象,不对路,不生动,不引人。
那么,課堂作品是什么呢?是将准确、深刻的理解与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要教好语文,没有对文本的准确、深刻理解是不行的。教师首先要对文本理解到位。所谓到位,就是准确。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一些表面看似好懂的课文,其实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师心中没有几篇或者十几篇参考文献作为支撑是难以理解到位的。还有,课文体裁多样,学生兴趣不一,教师要处理好写作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兴趣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语文的眼睛,准确锁定课文的语文功能,教好这个“例子”。所谓深刻,就是透过表面看到本质,不被文字表面内容所迷惑,善于区分“表层含义”和“深层意蕴”。当然,要把握好度,并非越深刻越好,须知教师上课目的不是显示自己的理解多么深刻,而是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堂作品的价值主要不体现在教师对文本准确、深刻的理解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为什么这样说呢?若论解读文章的深刻性,首推大学教师和研究单位的专家,钱理群教授和孙绍振教授就是突出代表。他们的解读很有见地,中学教师应认真学习。课本中的名篇,经过了众多读者解读。据中国知网统计,一篇《春江花月夜》,相关文献1332 篇;一首《琵琶行》,相关文献2167 篇;一篇《祝福》,相关文献近万篇。这些文章的作者不仅有中学教师,还有大学教师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若从理解的深度上讲,中学教师远不如他们。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是将那些深刻的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教师的消化、吸收、筛选、转换,然后变成适合学生接受的内容。广泛参考,精心设计,课堂实施,力求好的效果,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激发学生兴趣,又要考虑适合学生接受,还要考虑考试要求,与考点对接。这就需要对细节进行设计,而不是追求宏观视野,也不是刻意追求理解上的深刻与创新。我们看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多少理解是新的?基本没有。但是我们面对钱老师精彩的设计不能不暗暗叫好。钱老师细致到一个句子、一个字,每一个环节都深思熟虑,体现了导读教学的思想。这也是创新,属于课堂作品的创新。比如钱老师设计了一个课堂提问:“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再一看书,便回答道:“他没有爸爸。”钱老师立刻追问:“你们怎么知道?”学生说:“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遗男就是孤儿。”钱老师巧妙运用“曲问”让学生掌握了“孀妻”和“遗男”两个文言词,可谓匠心独运。这样的环节是很多的。大学教师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讲课或许不会有这种教学细节,更无须考虑与考点对接。可以说,细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课堂作品刻意追求的内容。
体现创新特点的教学设计,往往表现在对学生的启发和激励上,既符合课标精神,又合乎文体规律,还能体现教育的灵魂——唤醒学生。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教学,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也只有如此,教学设计才能称得上课堂作品,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专业发展价值之所在。
当然,教学设计不等于课堂作品。教学设计是课前预设出来的,课堂作品则是课后整理出来的。尽管可以将优秀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称之为课堂作品,但必须是课堂实践的结晶。脱离课堂的纯学术文章,即便再深刻也不能称之为课堂作品。这里涉及课堂作品本质问题,即必须经过课堂检验证明具有良好效果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论文才能称得上课堂作品。比如写《愚公移山》的考证文章,即便写得很好,有新发现,也只是对《愚公移山》这篇寓言的研究成果,不是教学设计,不是教学论文,与课堂没有关系,也就不能称之为课堂作品。中学教师参考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教学设计,但并未进入实操阶段,没有经过课堂检验,不知道教学效果如何,也不能称之为课堂作品。教学设计进入实操阶段,经过了课堂检验,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仍然不能称之为课堂作品。钱老师说,他一开始进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也只是出于“尝试课”的想法,不能断定一定成功。进入课堂实操阶段后,钱老师激发学生投入课堂之中,最后圆满地达到了预定的“尝试”目标。刘国正先生说:“记得我在杭州听梦龙教《愚公移山》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角色,同学生一起时而深思,时而朗笑,忘记了自己是听课者。其他听课的同志也有类似的感受。”钱老师回忆说:“这次‘尝试,总算不辱使命。虽非完全出乎意料,但毕竟有一点喜出望外。因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借班上课,也是第一次在我一个所不熟悉的班级中验证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这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意义不同寻常的‘尝试。”《愚公移山》之所以称得上课堂作品,是因为经过了课堂检验,证明课堂效果是好的。
是不是说经过了课堂检验,课堂效果表面看是理想的,就一定是课堂作品了呢?不一定。这里有一个如何理解课堂效果的问题。我们习惯于将课堂效果好等同于目标达成度高,并不细究达到目标的方式。如果仅仅站在应试的角度看,只要学生能应付考试,成绩好,不管什么学习方式,都可以视为达到了课堂目标,因而也就是课堂效果好。如果站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那就要深入一步,看目标的达成是不是体现了课堂生成效果。所谓课堂生成效果,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启发之下,靠自主学习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而不是靠教师的灌输。是“预设—灌输”还是“预设—生成”,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课堂作品属于后者。
课堂上,钱老师让学生自己正音,明确“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的正确读音。学生又问“河曲”的“曲”是什么意思,钱老师让学生查工具书加以解决,而不是奉送答案。像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是很多的,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预设—生成”的教学思想。张奎和李维鼎在课堂评价中说:“把学生引导到求知过程中,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能,钱老师牢牢抓住了这一环。”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钱老师可谓善教者,《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是一篇善教的课堂作品。
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经得起反复验证。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其次才是艺术。课堂作品也是如此,它验证了这样教是符合规律的,效果是好的。或许有人质疑:难道钱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是普适的吗?杭州学军中学的学生基础好,能力强,若换成山沟里的学生,换成基础薄弱校的学生,就不灵光了。事实证明,用钱老师教《愚公移山》的思路教其他学生是行得通的。至于借用杭州学军中学的学生用了两课时,到了基础薄弱校可能用三课时甚至更多,这是正常的。关键不在于用了几课时,而在于钱老师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习规律。钱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最有价值的是教学思想,其次才是具体的一招一式。学钱老师最根本的是学其思想,這种教学思想具有普适性。
在课堂作品中,存在隐性的教育教学艺术的因素,单从文本形式的课堂作品中不容易感受到。一堂好课,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往往是教师感情的投入和课堂语言的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作品呈现的是立体教学效果,绝不是单纯的文字。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用了钱老师的教学设计,而且是一字不变地加以模仿,但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比如钱老师问学生,愚公自己年纪大了,享受不到移山后的便利生活,他傻不傻?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愚公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不仅不傻,而且是“大聪明”,是“大智若愚”。随后钱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今天,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学到此处,钱老师动情地说道:“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应该受到的教育。”我相信,听课者会感受到钱老师对学生的感情投入,会感受到钱老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如果换了别的教师,也许效果更好,也许很不理想。我们不得不承认,课堂作品体现教学规律,具有普适功能,同时又体现执教者的风格特点。
因此,感情投入和课堂教学语言也要经过课堂检验,看其是否自然贴切。如果感情投入是生硬的、机械的,那就只是外在形式了,没有收到滋润心田的效果,也就不能称之为课堂作品。课堂教学语言以声音传递的形式呈现师生对话和交流,伴随它的还有教师的教态、表情、语气等复杂因素,课堂作品对此均有较高要求。总之,课堂作品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融进了教师的风格特点,我们也称之为教学艺术。积累课堂作品,就是要求教师将每天所教的内容与自己的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无缝对接。积累课堂作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体现教师专业价值和职业觉醒。
2012 年4 月,我在《语文建设》上发表了《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一文。时隔8 年,我又有一些新的体会,在原来基础上做些补充,是为“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