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2021-01-29马成
□马成
(作者单位:山东能源集团内蒙古盛鲁能化公司党群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作为民生大事,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强化依法治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着力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企业各级党组织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不断把为职工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用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生命重于泰山”的庄严宣告响彻大江南北,为万众一心拯救生命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近日就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总书记再次强调“生命重于泰山”,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情怀与担当。严格依法治理、严守安全底线、保障人民权益、生命安全至上,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生命至上的红线意识逐步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最近又特别指出,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决不能只重发展不重安全,更不能将其视为无关痛痒的事,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调要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针对安全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理念、制度、体制、机制、管理手段改革创新。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一开始就鲜明指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历史担当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
依法治理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安全生产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必须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依法依规做事情、干事业。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强化依法治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加快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强化基层监管力量,着力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安全生产工作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
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更加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承担好的重要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而且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在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生产抓和不抓不一样,重视抓认真抓和不重视抓不认真抓大不一样,要坚持“常、长”二字,经常长期抓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系统回答了如何认识安全生产工作、如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安全生产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企业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企业党组织必须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坚持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认真落实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守住不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底线,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为了谁、由谁享有、如何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工作的方向,任何工作都是在解决问题和矛盾中推进的。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就是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安全生产工作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的消防系统不完善、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理念不牢固、风险分析研判不全面、现场安全管理不严格、安全设施不齐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存在的问题,用法治思维看待工作中的短板,不越红线,守牢底线,用法治手段把工作落实得再细致一些,决不能有想当然、差不多的思想。
强化风险防控——党的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并列为三大攻坚战,且放在三大攻坚战的首位。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树立“看不到风险、想不到风险就是最大风险”的理念,既要严防“黑天鹅”风险,着力解决想不到、管不到、看不到的问题;又要严防“灰犀牛”风险,决不能对重大灾害、重大风险视而不见,疲沓厌战。要加强对企业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对安全风险及其原因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
强化事故警示教育——要保持一种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加大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的宣贯力度,深入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注重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营造依法治企、合规办事的氛围。要深化全员安全警示教育,全面开展事故教训大讨论、大反思,从思想深处反思是否真正吸取了教训,是否真正让安全事故之痛触及灵魂、铭刻于心。要真正做到“四个对待”(把历史上的事故当作今天的事故对待,警钟长鸣;把别人的事故当作自己的事故对待,引以为戒;把小事故当作大事故对待,举一反三;把隐患当作事故对待,防止侥幸心理酿成大祸)。要把警示教育纳入日常安全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灾害和防范能力培训,从基础和源头筑牢抓安全、保生产的坚固防线。
强化安全风险集中整治——要把风险隐患排查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抓紧抓牢,进一步明确查什么、按什么标准查,把各类风险隐患搞清楚、弄明白,形成自检自改报告,完善清单管理、动态调整、整改销号的闭环管控机制,确保老问题不放过、新问题不疏漏、所有问题限期彻底整治。要以“五反思五整治五转变五从严”专项行动为载体,不断增强法治意识、风险意识,持续深化依法依规生产整治,确保依法合规生产,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强化安全责任落实——抓安全管理必须以严实的作风,久久为功,强化安全责任制落实。事故的发生多数都是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事故后作出重要批示:“安全生产问题党中央已经多次强调,但抓落实仍有很大差距,一定要举一反三、亡羊补牢,否则还会酿出更大的灾难。”要坚决贯彻总书记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管理、抓落实,充分调动内在主动性,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担起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覆盖所有层级、各类岗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确保责任到岗、到人。要对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再排查、再梳理,对没有落实到位的制度要分析原因,该修改的修改,该完善的完善,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坚定扛起党组织的安全管理责任
各级党组织要把实现安全生产作为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和责任担当,作为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强不强、履职能力好不好、工作作风实不实的重大考验,切实抓紧抓好。
担起安全工作的领导责任——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梳理安全生产责任清单,系统研究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审定安全生产技术规划,对安全生产重大事项、重要决策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要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保证安全生产资金投入。要将安全工作纳入党支部班子考核的内容,强化对安全生产职责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切实解决“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要坚持依法治企,依法合规跑手续、组织生产。
担起安全教育的主要责任——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载体优势、机制优势、制度优势,加强安全教育,浓厚安全生产氛围。要精心谋划年度安全教育实施方案,每月都要有安全教育实质性内容。要着力改变单纯读文件、读材料等传统教育方式,增强安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要发挥“党员先锋岗”“劳模工作室”品牌优势,引导党员自觉做到个人无违章、身边无事故、班组无轻伤。要指导工团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创新安全大课堂、安全微课堂、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共筑安全防线。
担起素质提升的直接责任——要坚持“党管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科学设定素质提升计划。要围绕职工队伍素质提升的重点内容组织业务培训,针对生产现场变化及时动态调整培训内容,突出分层次、分专业、分工种培训,实施专家上讲台、专业人员讲专业课,提升培训实用性和时效性。
担起作风建设的监督责任——要坚持严厉问责、重典治安,把安全工作纳入党员领导干部经营业绩考核,强化安全考核的严肃性、真实性,重在发现和解决问题,重点培育抓安全、严管理、防风险的卓越执行力。要以敢于斗争的精神,瞄准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自觉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着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
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企业党组织务必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确保职工群众安康幸福,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