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下广西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思路及建议
2021-01-29桂金平
桂金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正确认识推进双碳与工业振兴的辩证关系
进入“十四五”,广西实施的双碳战略和工业振兴战略已成为广西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推进双碳工作主要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工业振兴主要解决补链补新高质量发展问题,两者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双碳”可以形象比喻为“清道夫”,推进“双碳”实质上就是为新时代工业振兴“大扫除”,为高质量发展开辟绿色空间;另一方面,推进“双碳”必然对“双高”项目“踩刹车”,倒逼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而工业振兴则是要加快建设补链补新补强重大项目,增强工业新动能,提升工业质量效益,是一个“加油门”过程。总的看,推进“双碳”需要严控“双高”项目发展,工业产能的增加又不可避免带来能耗刚性增长,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既能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新旧动能平稳转换,又能在产业结构优化中节能降耗,是工业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统筹推进“双碳”和工业振兴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打压传统产业发展,更不能再走粗放发展旧路径。当务之急是,尽快把“双碳”倒逼带来的挑战转变为新发展机遇,作为实现弯道超车最重要的工作抓手。
二、当前我区推进“双碳”战略实施面临的形势严峻
推进“双碳”事关我区产业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壮美广西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必须看到,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繁重。主要体现在:
(一)传统工业规模较大、占比较高,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强大支撑,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地区锁定效应难以突破。从行业增速看,高能耗行业增速远超工业平均水平,而部分高新制造业增速呈下降趋势。2020年,广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4.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1.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6%,而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5.7%,汽车制造业下降13.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7.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0.7%。从主要产品增速看,高耗能产品相对稳定,而部分能耗相对较低、附加值较高行业的产品产量却不升反降。2020年,广西粗钢、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9.7%、24.4%,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平均增长12.9%,氧化铝增长11.3%;而显示器产量下降51.8%,汽车产量下降4.7%,机制纸及纸板产量下降4.6%。从综合能耗看,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仍持续上升。“十三五”以来,我区承接了一批石化、造纸、有色、燃煤发电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推高能耗占比,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由2016年的83.7%增加至2020年89.7%。
(二)清洁能源开发潜力不小,但难度进一步趋大。2020年,广西发电装机容量5147万千瓦,其中水电1756万千瓦、占比约34.1%,风电643万千瓦、占比近12.5%,光伏190万千瓦、占比3.7%,核电217.2万千瓦、占比4.2%,非化石电源装机占比近55%。实现全额消纳水电电量496亿千瓦时、风电电量106亿千瓦时、光伏电量17亿千瓦时、核电电量168亿千瓦时,相当于实现替代标准煤约220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29万吨。“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较长时期,我区进一步开发可再生能源,比如龙滩水电站扩机140万千瓦、田林八度水电站34万千瓦、海上风电预测2000万千瓦以上、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红沙核电三期四期、农林生物质发电等,工作难度更大,投资成本更高,招商引资更专业,政策实施更精准。要真正通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必须要付出极大努力。
(三)企业节能技改压力已经顶棚。截止2020年底,综合能耗较大行业已基本实现既有技术水平下的节能技改,主要工业企业均已完成脱硫脱硝等减排工程,统调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大部分工业生产的技术与工艺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产值能耗下降进入瓶颈期,从这个意义上看节能降耗潜力的确有限,通过技改节能的难度加大。
(四)能耗空间的有限导致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国家在新时代区域发展战略中,明确鼓励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将西部地区打造成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最后屏障,明确支持有条件的西部地区在当地优先布局建设加工转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但是国家下达广西的能耗指标相对有限,导致一批东部产业转移重大项目,比如不少金属深加工类项目、建材家具类项目、大数据类项目等,因无能耗空间而难以落地。
三、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战略实施的思路建议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间,“双碳”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多重目标、约束和任务,是倒逼我区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转型的重要抓手。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思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立足发展实际,秉持主动积极姿态,科学稳妥循序渐进,不抢跑不拖后,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双碳”目标。突出几个方面重点:
(一)对标先进推动技术升级改造。把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列入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实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制定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标杆,对产业链上各生产环节及产品能耗水平进行周期性评定,深入开展能效达标对标活动,鼓励企业对标国际或国内先进生产水平及能耗水平,带动行业整体能效提升。以六大高耗能产业为试点,探索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低碳、零碳产业体系,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全面激发企业开发应用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强的央企,发挥其全产业链和资源整合优势,提供具有综合特色的“清洁能源+最新技术+环保+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揽子解决方案。
(二)加快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动能。以保产业链稳定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化延伸。按照产业链补新补短等的需求,探索专业化、市场化和清单式招商,加大引进中高端产业配套,推动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以高成长性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推动机械、汽车、冶金、有色等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生产换线、设备换芯、产品升级。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加快全产业链配套,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引入新能源整车,打造龙头引领、配套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三)组织开展区域差异化推进“双碳”工作研究。依据现有行政区划,综合分析各地的发展基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差异,按照实现双碳目标进度要求,科学有序、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国家有关机构经过研究分析,将我区14个设区市碳达峰趋势大致分为低碳潜力型城市、工业加速期城市和资源依赖型城市。第一类具有代表性的为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考虑其转型阶段和潜力,设定达峰目标时间应略早于广西达标时间;第二类具有代表性的为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城市,考虑其工业基数小、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仍需时日,峰值年份设定应与广西平均达峰时间基本持平;第三类以桂西资源富集区城市为代表,考虑其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调整转型压力大,峰值年份设定应略晚于广西平均达峰时间。
(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绿色转型,促进服务业低碳发展。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推进海上大型风电、规模化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源,深度开发利用水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建设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基地。加快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绿色建造,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提高新的建筑节能水平,积极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船,加快建设充换电网络,促进交通运输电动化转型,鼓励城乡绿色低碳出行。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用好“军令状”等机制,利用各类力量,自主或合作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快智能电网、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的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加快培养“双碳”领域专业人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为重点,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强化提升森林质量,加强草原生态、湿地、耕地等的修复和保护。争取设立广西红树林国家公园。联合开展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行动,着力建设珠江—西江生态廊道,强化顶层设计、提升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形成珠西经济带流域大保护格局,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五)加快研究出台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学习借鉴北京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加快制定并落实乡镇级以上党政主要负责人双碳战略认知能力建设三年规划和实施细则。加强面向东盟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大力发展绿色产品贸易,深化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在绿色技术、装备、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紧研究东盟自贸区区域性碳交易平台建设问题。高度关注碳泡沫风险,储备对策工具箱,积极应对碳减排冲击波对已建、在建和拟建高碳企业、产品项目债务风险。积极主动开展海洋及养殖产业产品和碳酸盐岩石(喀斯特地貌)的碳汇方法学研究。把绿色低碳转型纳入法制化轨道,研究制订“双碳”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构建与“双碳”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财政对“双碳”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涉及“双碳”的市场化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