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1-01-29郭晓旭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校企

郭晓旭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随着“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开始落地实施,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中国创造”“中国智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成为当代中国的流行词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输送职业技术人才的光荣使命,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摇篮。职业教育应当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技术娴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助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提及工匠精神,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德国、瑞士、日本等崇尚工匠精神的发达国家,其实工匠精神在中国古代匠人的身上已然体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很发达,曾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匠人们以精湛的技艺创造了美轮美奂的青铜器、玉器等。明代在沿袭元代设立的“匠户制度”的基础上,将户籍分为民、军、匠三等,其中匠籍为手工业者,古代的“中国制造”享誉世界。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尊师道、重师承,专注于对产品的精雕细琢,追求技艺的炉火纯青,无论是《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是《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抑或是《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等,都体现了古人的匠人精神。中国古代的工匠以修身正己的立身准则、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经世致用的利民情怀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人之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的丝绸、茶叶、金银器、瓷器、壁纸等产品风靡一时,曾经让世界各国的王公贵胄趋之若鹜。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工匠已不再是手工劳动者的专称,新时代工匠精神在继承传统工匠精神精华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的家国精神;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超越精神;务实专注、久久为功的执着精神;精诚合作、至诚至信的团结精神;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国士精神。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的家国精神。 爱国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遵循。大国工匠能够做到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数十载寒来暑往,淡泊名利、无怨无悔、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将自身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无私地奉献社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这种精神正是源于对国家的热爱,对岗位的热爱。唯有爱国敬业,方能无私奉献。敬业精神不仅是一种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与家国情怀。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超越精神。大国工匠,业精为要。在大国工匠手中,产品的生产过程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而是记录着工匠们对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凝聚着工匠们无穷的智慧与巧思。大国工匠将自身对善与美的深刻领悟以及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融入到劳动过程中,将目标用户的审美、价值和需求注入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创作过程中,使产品更加富有时代气息与生命活力。正是这种臻于完美的超越精神赋予了产品以恒久不息的灵魂,也为“中国智造”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务实专注、久久为功的执着精神。务实专注是在大国工匠身上普遍存在的精神特质,求真务实要求工匠们要像敬畏生命一样去尊重职业和产品,以内心的执着和笃定专注于细节的精雕细琢,以久久为功的恒心、毅力、耐心与坚持,忍受寂寞、坚守内心、苦干实干,从而成就大国工匠之名。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精诚合作、至诚至信的团结精神。在新时代,随着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人类正日益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主旋律,闭门造车早已不合时宜。大国工匠只有以开放包容、至诚至信的团结精神,借助团队的精诚合作,善于资源共享、交流互鉴,技艺才能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国士精神。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积极入世、济世助人的国士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之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新时代工匠精神正是国士精神的生动写照。大国工匠、国士无双,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心存正义、坚守正道,敢于承担家国重担,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总体战、阻击战中,那些扶危济困、妙手仁心的医者便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名副其实的国士无双,在他们的心中,恒久矗立着一座爱与责任的丰碑。

二、高职院校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一)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存在功利化、趋同化、浅表化等现实困境。所谓功利化是指高职教育在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实用为遵循的同时,缺乏对高职院校长期内涵式发展的关注,以技术教育代替人文教育,以单一教育代替全面完整的人格教育。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逐渐异化为“技术+就业”的教育,其对现实功利的热衷淡漠了对理想信念与价值的追求,对一己得失的看重消解了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职业资格考试中疲于应付,教师在门类繁多的职称评审中荒废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所谓趋同化是指高职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相较于本科教育在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上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教育短板明显。当前的高职教育仍然处在职业教育文化的认知阶段,正试图从内涵文化与外延文化中寻找自身的文化定位,从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中探求二者的协同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发展出现了单纯复制本科教育文化以及生搬硬套企业文化的两种趋同化倾向。所谓浅表化是指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在文化战略上缺乏系统清晰的顶层设计,在文化认知上存在偏差,过于关注显性成果,缺乏精神支撑与价值理念的引领,呈现出散乱、空泛的浅表化状态,在迎合社会需求的同时放松了对师生共识的凝聚与内化。

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要走出困境,亟须重视与发挥工匠精神的文化引领作用,找准自身的文化发展方向与定位,重视工匠精神对师生的凝聚与内化的影响,涵育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践行、做好表率,师生共同参与营造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避免使学生沦为没有灵魂的生产机器,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存在感与价值认同。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在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以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帮助学生深刻把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表现为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训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与企业的现实生产活动结合不够,尚未实现深度合作、有效对接。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如学生在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的权责划分不够清晰,学生入企实习期间日常管理粗放,实习操作要求不严,流于形式,实习鉴定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习表现,实训项目完成质量偏低,与世界前沿技术贴合度低等,这些都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相去甚远。

三、高职院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凝心聚力服务国家和地方转型发展战略,顺应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走出困局、涅磐重生的大势所趋。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如今的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制造依然没有摆脱“山寨版”的困局,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缺少品牌竞争优势。要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创新革命”和“品质革命”,就需要新时代的劳动者具备创新精神与理念,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唯有将创新超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劳动者,才能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筑牢根基。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中要真正实现以新时代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涵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培育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产教融合的“双元制”本土人才培养模式中。针对每一位学生而言,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其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精神等,从而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培育真正的大国工匠,并且保证源源不断的有效供给。不断提升的毕业生质量以及社会认可度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院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高职院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恒久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的。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坚持立德树人,涵养文化氛围。

(一)坚持文化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坚持文化引领、以道驭术,涵养德技并重、创新超越的校园文化,厚植爱国敬业、精益求精、务实专注、精诚合作的新时代工匠精神,致力于营造弘扬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使工匠精神浸润于校园文化的营造过程中,扎根并内化于每一位师生的心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领导者站位要高、视野要广,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在职教改革和职教强国中的现实意义,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办学环境,营造浓厚的尊崇与学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弘扬求真、求善、求新、求美的良好学风,激发师生创新活力。其次,要创新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建设,通过对成熟企业管理体制的借鉴和创新,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提供制度保障。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案例库等构建融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文化活动体系。最后,要通过精心设计的雕塑、标语、宣传栏等物质文化景观,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有形物质形态中,使师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有直观立体的感受。

(二)创新校企合作,强化专业实训

高职院校要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浸润于课程设置、教学、实训、考核评估等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人文素养类相关课程,举办讲座、经验交流会,建设新时代工匠精神案例库,观看竞技类节目等,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在实训和考核评估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培育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中渠道和载体的作用,与企业共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平台、有效载体。高职院校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平台。一方面,可通过完善现代学徒制来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创新实践教学和实训方式,组建包括专业教师、一线能手和企业高水平工人等的工匠型教学团队,通过构建仿真实训室或者将实训项目带入企业真实的生产车间,由多元构成的教学团队对学生在使用新设备、掌握新技术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与工匠零距离对话来体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沉浸式现场教学,使学生接受企业创新超越、团结合作、务实专注等核心理念的熏陶,涵养对职业的敬畏感。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激励机制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要对学生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和实习考核,防止实训实践流于形式。通过户外拓展训练、技能大比拼等活动激励学生创优争先,挖掘、培养道德意识强、专业水平高的实习生为企业工作,实现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

(三)坚持立德树人,锤炼师德品质

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将新时代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与锤炼师德品质结合起来,使广大师生在深刻领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内化于思想中,体现在行动上,切实做到坚持四个自信、两个维护。高职院校要把新时代工匠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方式,将新时代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二者内在的精神实质与价值共识,通过走进工匠、感悟匠心等活动,组织宣传各行各业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与崇高精神,感受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坚守与奉献、忠诚与担当、专注与务实、创新与超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鼓励学生学习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此外,高职院校要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到锤炼师德品质的过程中,引导广大教师秉持新时代工匠精神,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事业,以德立身、立学施教,精学精研、专注创新,以爱国爱岗的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感召学生,以精细化的思维与精湛的专业素养争取学生,做好新时代的教书匠,为培育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校企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