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校“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1-01-29□汪刚,孙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概论育人思政

□汪 刚,孙 平

(1.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64;2.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系,河南 郑州 450064)

2020年1月份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次将传统的线下教学变为了线上,互联网视听资源、科技含量十足的教学媒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做好线上线下课程衔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吸引力、抬头率,增强育人效果,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思政课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那么,什么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消除思政课“大课”“边缘课”的刻板印象?何以化解思政课教师在科研教学层面的弱势地位?诸多疑问,似无确切的答案。本文以“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为例,试图总结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的着力点和方向,提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建议。

1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涵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的管理观念,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在此基础上,彼得·圣吉(1982)进一步研究了学习型组织,认为它是个体能够冲破自身能力的上限、培养出全新思维方式的组织,并提出了组织学习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1]。作为一种公益社会组织形式,高等学校承载着教学、科研、育人和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交互影响的两方面因素,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升技能和技巧。信息化时代,高校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就是要在个人和团队方面来一次新的革命;就是要回应传统固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堂吸引力,提高综合育人效果;就是要凝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合力,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2 机遇与挑战:高校“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

长期以来,以“概论”课为代表的思政课教学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具体表现为大班式、一言堂式教学,纯理论灌输导致质量难以保障;考核方式单一,考试内容相对简单,导致学生重视不够;加之教师缺乏必要引导,思政课从属地位错误认知时有发生;教学过程中,得益于既定的课件资源,少部分老师照本宣科,知识陈旧,疏忽了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同时,“概论”课教学方法与特色不鲜明(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把“概论”课当作“纲要”课来讲),课程简称(最新的简称为“概论”而非“毛概”“毛邓三”“毛中特”)也不甚恰当。另一方面,高度开放、信仰自由、知识碎片的后现代,价值多元、思想迷惘的风险较大,需坚定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此,通过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和创新、改善心智模式等方面将学习型组织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结合具有现实意义。

2.1 混合式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传统上,“线下”教学是“概论”课的主要授课方式,主要体现在“面对面”实时课堂监督和反馈,“苏格拉底式”对话问答,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但因其教学手段简单,教学评价渠道相对匮乏,容易造成学生审美疲劳。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资讯来源途径多元,学生对于教师授课质量及其“金课”评判将会更加严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中国大学慕课为代表的线上课程资源,为学生课程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指标;第二,刻板单调的线下教学讲授风格难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第三,部分院校推行的专题式混合式教学,通过师资轮换和资源共享为学生精准评价提供了可能。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网络学习优势和传统教学模式优势良性互动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关注教师在引领、启发、监督学生学习方面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同时,互联网技术使得传统教育信息边界区隔模糊,借助网络,优质资源可以实现共建共享。一般来说,了解混合式教学基本概念,备课层面浅层次的线上线下资源搜集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这种教师主导的差异化理解,忽略了资源信息的深加工,忽视了混合式教学的信息输出机制的优化。因此,通过学习培训将混合式教学核心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各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师生共赢,是混合式教学的目标追求。

2.2 大思政育人格局对教学变革的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结合的探索,为新时代高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明确了方向。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辅导员和思政课课堂,在坚持党对高等教育正确领导下,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一大批专业课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学与育人环节,这不仅充实了思政课教师队伍,也一定程度上倒逼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试想,以专业课的备课和教学科研标准去开展思政课教学,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公共课,相较于固化的思政大班、填鸭式、放羊式教学,效果孰优孰劣?

思政课程方面,与其他思政课程不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不断产生,而现行的教材虽然不断修订再版,却无法做到及时更新内容,这就造成了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无法及时向学生传授。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黄金时期,理论进教材(现行的教材一般三年更新一次)和学生学习学期(“概论”课的教学周期为一学年)不协调。因此,及时准确地讲好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求“概论”课教师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可见,大思政育人背景下,“概论”课教学肩负着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育人效果、更新知识储备、兼顾不同学科专业间协同育人的多重使命。

2.3 政策、方针组合拳启动了思政课改革的引擎

拥有一批好老师,是教育振兴的希望。上好思政课(“概论”课)的核心在教师,在于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活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推动思政课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胜任能力,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将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年终考核评估等方面;支持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学名师工作室(站);职称评定、评优评先适当倾斜等。同时,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切实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幸福和获得感,提升教学质量。

“一揽子”政策方针的出台,既是我们党和政府“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有力体现,也开启了党的领导、政府治理、教师参与的综合改革引擎,实现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底层构筑和顶层设计的完整回路。严格来说,党和政府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文件既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本身又构成了“概论”课生动的教学题材。例如,在讲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内容时,授课教师可以将此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鲜活题材,在全面深化改革教学环节亦可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知识的重要拓展。

3 路径及优化:学习型组织理论融入高校“概论”课教学改革

新时代的思政课改革,是一个兼具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亦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相关内容,本文从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出发,总结出创新高校学习培训机制、打造“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形成工匠精神的时代品格等方面启示。

3.1 团队学习:建立以创新为目的的学习培训机制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高校人才竞争激烈,要求教职工不断提高素养,学习和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授课场景从线下被迫转到线上。疫情期间,“停教不停学”,线上教学成为主战场,教师成了主播。因对“直播”缺乏必要准备,以至于疫情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不少思政课教师又重归传统的线下“填鸭式”满堂灌、自我陶醉教学怪圈。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实施以来,以网络会议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及跨校集体备课(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同课异构、协同共研平台)对教师而言,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思维实现了碰撞、校际合作得到了加强。集体备课是课程教研活动的重要拓展,网络集体备课为今后同领域、同学科之间相互学习开辟了新路径[3]。

建立以创新为目的的思政课学习机制,就是要继续以集体备课为平台,推动集体备课成果向教研转化,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突出思政课教师培训开发;以专题式教学为方法,团队学习、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实践层面,思政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对分、翻转、微视频、演讲、辩论等新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启发学生知行合一,推动教学相长。

3.2 建立共同愿景:坚定教学、实践、改革统一于价值的格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4]。文科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思政课教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建立共同愿景就是要将课程改革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层面上来。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方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跳出就业导向数据量化狭隘视野,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师,扮演着“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剧本的内容要远重于剧本带来的思考,思政课往往位于学生心目中课程体系的最底层,究其原因,还是因其对学生情感价值触动太少以及教师对社会长期形成的既定偏见和课程从属地位的默认。

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统一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化价值认同为其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构建“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文科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教学方面,知识性的课程体现了显性教育,同时又蕴含着隐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判断,应形成大思政教育理念,不仅应重视思政课程的主体性,还应开发课程思政的辅助体系。实践方面,加大投入,实现学生实践的项目的高质量,通过实践教学实现“工具价值”到“认同价值”的过渡、升华;现行职称评定条件下,将教师被动改革的压力变为主动改革的动力,把上好思政课、具备扎实学识内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培养的坚定信念,并将这三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价值认知上来。因此,大思政育人格局需破解单纯追求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思维惯性,思政课教学可试行专兼结合,淡化专业瓶颈;重点创建优化现有的实践资源,虚实结合,形式多样,开辟学生价值认同的窗口;教学和科研服务核心价值,关注育人效果。

3.3 改善心智模式:追求卓越、培育思政课教学工匠品格

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得到快速增长,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然而思政课队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如何,社会上有些议论,甚至有不正确的看法,个别思政课教师自我认识也比较模糊[5]。回应社会期待,打造“政治过硬”“本领够强”“人格够正”的思政课队伍,彻底治愈思政课教师的“疑心病”,永远保持红色底色,增加课堂讲课底气和信心必须要弘扬工匠品格。简言之,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讲好“工匠精神”内涵和实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匠品格,形成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培养学生敬业爱国、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第二,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敬业的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本身也是“工匠”,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坚守师德师风,为人师表,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工匠育人。第三,守住政治底线、维护团结大局,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和职业能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概论”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毕生追随也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马院信马”、追求卓越,改善心智模式要求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解、真践行。第四,要有仁爱之心,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情感交流的知心人。思政课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生活,增进了解、友谊,将教师和朋友二重角色相统一,形成“亲密有间”和谐图景。

4 结语

21世纪,文化是国家之间竞争最重要的软实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学习,思政课教学改革绝不是教师一人独舞,将学习型组织相关理论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做到“人人能讲思政课”“人人愿讲思政课”“人人爱听思政课”的有机统一。须知,课程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挖掘创新动能,增强思政课教学育人效果,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求;须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共识,关乎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未来,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四史”专题进课堂、进头脑,推动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提高学生思政课认同感,增进思政教师获得感,关乎“思政工匠”的形成,更是在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光荣使命。思政人讲好“中国故事”,“概论”课传播中国“好声音”,大学生贡献“中国智慧”的生动局面也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概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