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产业转型视域下协同育人平台的升级路径

2021-01-29

社会科学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卓 毅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产业经济较以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动态。近两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形成”[1]。就旅游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态势而言,对旅游职业人才质量与储备也有其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体系虽然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模式,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应用型人力资源,但仍存在落后、封闭和松散等问题,影响旅游职业人才的高质量输送。国务院相关文件曾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视野下,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与当前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相接轨,既符合互联网时代应用型人才要求,又能够支撑旅游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旅游职业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

一、互联网时代重构旅游育人平台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是我国旅游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原有的旅游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也应顺应时代的变迁,抓住转变的契机进行合理的重构,在保证其长效性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助力旅游产业的优化和发展。

(一)新媒体技术为旅游职业育人平台的革新提供契机

互联网时代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与转型的新契机,“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日趋在我国产业发展的改革与创新形式中流行起来。“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3]。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传统旅游产业通过互联网完成了“在线化”与“数据化”,据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报告显示:“从2020年5月开始中国旅游业就在稳步恢复,2020年12月,航空客运量、铁路客运量、在线旅游月活用户与2019年12月相比,恢复率分别达到74.5%、78.9%、92.1%”[4];而从效率提升方向来看,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旅游产业在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仅2019年,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了9.3%,居世界第二位,占中国经济总量的11.3%[5],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业态。

创新驱动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互联网技术能够将旅游产业原本分散的资源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将影响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置于一个网状的结构关系中,在这个整体性的结构下,每个环节都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换句话说,是在融合互补的前提下独立发展。可见,在互联网技术的干预下,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良性循环与网状结构中的每一个节点的创新驱动力都密不可分。职业人才培养是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之一,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旅游产业网状结构中的创新驱动节点之一,因此,旅游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也是旅游产业在互联网时代革新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旅游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同样在变化,不但呈现出新的需求,而且对需求的填补较为迫切。一方面应在现有协同育人机制上发现其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应在充分梳理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新的用人需求,进而调整或重构当前旅游产业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其所采用的相应育人举措,在促进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的同时,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二)重构旅游人才培养平台的价值与意义

“顺时而为”对经济产业的转型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同时对于产业的人才布局也提出了挑战,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提出旅游协同育人平台的升级与重构,不仅是顺应时势发展的必然行动,也是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优化旅游产业所在的社会经济格局的必经路径。

首先,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本身是旅游相关院校从自身的办学定位出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实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旅游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提高学院培养的应用型旅游人才与企业、行业需求的适宜性的一种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有效地整合了企业实习基地和高校教学基础等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已有的从业人员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进校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旅游产业合理地介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以旅游产业的人才需求为中心,培养适合旅游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的全面型与专业型人才,力求在人才供应与需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均衡。两方面结合来看,协同育人机制的长效与否对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对旅游企业来说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能量棒,同时也是促使整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其次,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近几年来,我国旅游相关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大提升了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储备。在庞大基数的旅游人才储备的前提下,新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近两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直接就业近3000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近80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他们一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旅游从业基础知识,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其快速优化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符合互联网时代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性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以高职院校为主偏向于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模式,即使在已有的协同育人机制下,有些高校依然我行我素,造成人才的培养与旅游产业的需求不一致,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盲目自我的行为已经成为过去,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叉教学,更有利于旅游企业与相关高校的沟通,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从而使得我国旅游产业的人才布局更利于从供给端进行结构性改革。

二、旅游产业转型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以合作共赢为前提的旅游产业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展开并不是新鲜词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的有关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项目,是国家为了产业专职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以共赢为目标,以培养专业人才为根本是其基本意义。“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将行业、企业、院校等校企合作相关主体连接在一起,建立深度合作、相互协作、多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6]。但是,由于国家战略的调整与牵引,以及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旅游服务标准也在不断丰富,旅游人才培养和应用方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

当前旅游产业在与相关专业院校合作培养旅游人才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7、2018年国家旅游局相继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69个省市地区的旅游职业院校开展了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项目,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我国旅游产业在这一机制下已经探索出一些育人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我国各地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1.当前旅游育人平台的岗位输送情况

我国旅游产业与相关院校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培养目标大多聚焦于能够有效服务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辐射周边地区旅游人才孵化项目,为当地的各级别旅游行政分管部门以及旅游企事业单位供应具有旅游及相关服务业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涉外旅游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旅游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说,部分旅游相关的职业技术院校联合旅游餐饮、酒店和旅游集团共同成立旅游二级学院。有些地区直接立足全国旅游整体发展形势,从产业空间布局和旅游相关基础设施配套的总体需求入手,培养满足于全国旅游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如河北师范大学与航空公司搭建的人才培养及就业的通道。

从技能岗位需求来说,旅游专业的学生在踏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中,也需要经过一个由学徒向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转变的过程,不同的学生需要的适应时间有一定的差异。在协同育人机制下,通过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现代学徒”模式得以顺利开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能够完成旅游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的学习,也能通过“双师”制度以学徒的身份获得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与经验,实现“零距离入岗”的同时在踏上工作岗位时迅速完成职业身份的转变。

2.校企合作下的旅游课程平台建设情况

我国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企业员工都以旅游知识的本科教育为主,有企业参与的课程开发相对较少,并且针对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教材也存在不足的情况。从课程的结构安排来看,主要分为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等。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强调思想政治与传统文化课程的价值观构建作用,希望将这些能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知识与直观的旅游专业知识协调;有些则开展素质拓展课程,注重对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还有的极富创意地围绕职业技能形成“项目任务型”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基本理论课程,也有通用的能力培养课程,同时也有针对特殊岗位能力的课程,这种在课程体系架构下将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拓展模块化的方式,更能够体现当今协同育人机制所依托的职业需求特征。

3.当前旅游育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情况

2017年开始,旅游育人平台将现代学徒制和工学交替制作为产教融合的典型机制。当前,我国常见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工学交替制”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以及“2+1”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工学交替制”的培养模式最为普遍。有些校企合作过程中坚持将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旅游产业的职业标准相对接,在理论与实践的学分置换中进行积极探索,有意识地推动工学结合,在课程主线中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行业合作与沟通的技术平台,以道德素质教育为教学一大支点,形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总之,当前我国旅游产业校企协调育人机制的各种模式,其基本思路都在一定意义上遵循构建集教学、培训、实训、跟踪调研和科研于一体的教学路径。在此基础上,落实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搭建校内外培训与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共管、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等相应的配套措施,可以说,当今协同育人机制下的旅游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对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旅游育人平台面对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仍然存在盲目扩大规模,对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忽视的问题,进而出现旅游人才缺失或流失的现象。据统计,旅游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本行业的初次就业率在20%-30%,稳定率10%-20%[7];而在旅游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也出现了与互联网时代旅游人才需求对接不精准,融合纵深度不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机制的长效性。

1.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滞后于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全域旅游、旅游扶贫等新的发展模式的层出不穷,不仅一些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严重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呼啸而至,许多依托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无法满足旅游产业新的变化。许多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院校在理论教材的选用上依然停留于“十二五规划教材”的范围内;在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中仍然盲目地追随本科院校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上更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即使已经拥有与旅游企业共建的实习实训室,由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以及产业贴合度不够等问题,不能切实达到培训和实训的目的;对互联网方面的课程安排由于师资力量和认识不够,也多只是流于形式,旅游企业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合作院校的人才供给,就只能寻求自身突破,或者开展其他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在旅游相关院校失去参与产教融合机会的同时,也破坏了耗费不菲人力、物力、财力建立起来的产业协同育人机制,甚至使其永久失效。

2.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影响产教融合效力

多数产教融合模式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相雷同,从旅游专业结构的角度来说,这种脸谱化、雷同化的目标培养并不能满足当代旅游产业升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职场实践能力,进而造成人才资源浪费。据统计,仅2018年全国旅游业在酒店管理方面就创造了3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酒店岗位设置的多元化和专业性,导致旅游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在能力和数量上都无法共同满足行业要求。可以说,当前旅游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仍存在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考核指标过于宏观,无法达到精准性和针对性的能力培养,使得旅游专业人才在知识、素质、技术、能力中的某一或多方面都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要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专业结构设置已经严重脱离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其契合度低下,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效力。

3.校企合作中融合型师资队伍欠缺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学人才匮乏等不同程度的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下,部分教师仍然故步自封,没有根据旅游产业的新态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师团队结构的不合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导致了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首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旅游产业是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的专业,但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尽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实践难、实践少的情况。但在某些院校中协同育人的美好愿景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一方面是学校对于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一般仅在学生大四的时候集中提供3个月左右的实习时间,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地跟踪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多是行政工作,学生难以真正接触到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全面的培养。

其次,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当前的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误区,即对职业能力的理解。部分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等同于培养其职业能力,将培养学生某一项具体的操作技能作为教学目标;还有部分教师将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概念相混淆,为某一特定工作岗位培养学生。这两种教学误区的出现,其本质原因是对于职业能力缺乏科学、全面的理解。

三、互联网时代旅游育人平台的升级与重构路径

互联网时代旅游业职业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既要实现互联网技术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有效应用,也需要针对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等相关国家战略对于旅游产业的新要求调整育人模式的方式方法。在为旅游人才教育提供体系保障与就业保障的同时,有效保证旅游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融合互联网技术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新阵地

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是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升级和重构人才培养平台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部分高校旅游专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提升,但这些都是以互联网技术辅助传统育人平台的形式进行的,育人平台的理念和课程形式都没有脱离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并不充分。

当然,打造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的新阵地,并不是将新媒体平台单纯的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加以利用,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点,搭建起校企合作的信息化育人平台。新媒体协同育人平台作为新时代旅游产业的教育阵地,应当体现包括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在内的环节设计。在课程设计部分,校方与企业均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授课与指导,有效地解决课程安排和实地指导难以协调这一现实性问题;在社会实践部分,可以设置企业家讲坛模块,讲座内容保存在平台之上,可以随时学习、反复观看,以达到企业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教学,还能够使学生主动掌握互联网技术赋予旅游产业新业务的主要原理。另外,旅游产业的管理方式也变得更为灵活与多样,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是旅游专业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育人新阵地应能够围绕新媒体网络营销、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新内容。

(二)革新育人理念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

面对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进一步升级,不仅急需了解并掌握一定互联网技术的新型人才,许多旅游用人单位都在寻找能够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开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升级和转型之门的创新型人才。旅游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成为与专业技能同样重要的一种能力。

具体而言,首先,以信息技术引导互联网思维的形成。既有育人平台应及时优化课程体系,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旅游产业的教学内容之中。增设学习互联网相关技术的课程,如网络平台运营、自媒体营销等课程。在教授学生互联网使用方法与原理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互联网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养成互联网旅游服务意识。例如在新媒体营销课程中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微博、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导游课的内容可以更新为如何利用智能设备对景区进行讲解;甚至可以在酒店管理课程中适当融入一些互联网经济知识。课程体系的优化能够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也为学生建立与培养互联网思维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其次,在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改变以往“填鸭式”单方面知识传授的方式,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市场营销课中,可以使学生尝试着模拟经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可以使学生及早认识到工作岗位对于个人能力的实际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网络课堂与现实教学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互动式学习、线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途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当掌握互联网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积极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兴趣较大的朋友圈、短视频、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要加以合理利用,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思考,在启发学生创新性的同时,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根本目的。

(三)组建融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因此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融合型教学团队,是培养高质量旅游产业人才的关键。旅游产业作为重视应用的专业,利用实践基地的合作,为高校教师提供旅游产业实践机会,锻炼高校教师的实践水平,使其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新态势、新需求。近些年国家有意识地对旅游师资力量和队伍进行调整和引领,2019年,根据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文化和旅游部遴选资助150个大学生实践项目团队和100名‘双师型’师资人才”[8]。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外还可邀请走在‘互联网+旅游’领域前列的旅游管理人才定期来校授课辅导,形成专业人士融入教学活动的长效机制”[9]。聘请旅游产业的专业人士既能丰富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体系,又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专业思维与专业规则的启蒙者。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之外,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旅游产业也与互联网相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旅游产业的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培养自身的互联网精神。一方面体现在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利用新媒体平台辅助教学,实现对学生进行课后的线上辅导;另一方面体现在将互联网相关衍生知识融入传统教学内容,及时感知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发生的巨大变革,并将其传达给学生。因此,高校在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时,应当将互联网知识的拓展加入考查范围,以保证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这一应用型专业的教学得以真实有效的发生。

(四)在新媒体平台下拓展旅游育人实践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相对于传统时代而言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在各种线上旅游推广层出不穷的环境下,旅游者拥有更多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旅游活动环节中的路线规划、文创产品、民俗体验等更受到旅游者的重视。也因此对旅游从业者职业素养、服务意识等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对于锻炼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实践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到传统旅游单位实习的机会,还应当与马蜂窝、阿里旅游等旅游电商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使学生及早了解到在互联网影响下的旅游产业需要从业者具备怎样的思维与技能。

另外,近几年来旅游产业呈现出“旅游+”的新态势,养生旅游、研学旅游、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的出现,涵盖了吃、住、行、购、娱等多种要素。在旅游活动中,与以往相比旅游从业人员需要与更多的企业平台进行线上的沟通与协作。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当中应当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有意识地设置团队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此外,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沟通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前预警,并教授规避风险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同时与以往传统旅游行业的线下服务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需要提供给旅游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旅游行业的线上服务更为复杂,其中包括出行咨询、路线规划、行程建议、售后反馈等多个方面,如何清楚地介绍服务内容与特色、耐心地处理游客的咨询与投诉,都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