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旅游美好生活内涵建构与实现路径

2021-01-29冯晓华黄震方

社会科学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时代旅游生活

冯晓华,黄震方

(1.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与旅游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当今中国,一切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成为新时代主旋律。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并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中国正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步迈进。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将进入新的时期,形成新时代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向物质性需要以外的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拓展。现代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身体和精神,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通过美好的旅游生活缓解巨大的身心压力,即使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调控也未阻止人们的旅游热情,以近距离、高频次、慢节奏、生活化为特征的旅游现象大幅增加[1]。在一个大多数人都旅游而且经常旅游的时代,旅游生活已然成为人们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研究提出了重要的领域和新的科学问题。顺应人民对旅游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应有之义[2],从美丽风景到美好生活是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地方旅游业应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向美好旅游生活的转型[3]。现代速度背景下倡导和发展慢旅游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旅游美好生活[4],应在研究旅游者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关注和关爱他们在旅游期间的生命存在形态及需要[5]。当前从美好生活角度研究旅游的成果还非常少,本文尝试建构旅游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探讨其实现路径,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旅游美好生活的关注和研究,为更好地构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生活尽微薄之力。

一、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展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也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美好生活是物质充裕与精神满足的统一体,其中美好精神生活是建设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健康充盈的精神生活既是美好生活的现实观照,更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向度,可以实现对物质生活的超越与引领[6]。作为能获取独特精神体验的旅游是人类普遍性的精神需求,自然成为人类未来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向。

(二)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特征

1.国内旺盛的旅游需求

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7],中国已稳步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中国老百姓对于旅游的内在需求不断提升,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旅游正在成为人们除日常开支和教育外最大的消费热点。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加入旅游队伍,旅游不再只是特定阶层和少数人的享受,逐步成为国民大众生活常态。

2.旅游逐渐成为普通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文化休闲诉求也逐步显现。节假日期间,开展包括一日游在内的各种自助游、自驾游等旅游休闲活动,已经带着一种仪式感成为中国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古往今来,中国人都爱把“家”称为“家庭”,以花香、阳光、星空和全家人的欢声笑语为理想的家庭生活情境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承载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旅游地舒适的休闲环境里,全家人都放下各自的工作和学习,放松地欢聚在一起,用心感受旅游地自然、文化及生活氛围,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体会到生活的和谐美好与生命的意义。

3.旅游消费生活化特征逐渐显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已成为多数中国家庭年度支出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越来越多的人群将旅游支出规划在家庭年消费构成中。新时代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休闲化和生活化,在同一个旅游地停留时间较长,更重视旅游过程和获取高质量体验[5]。中国多数游客对生活型旅游的认知清晰且意向强烈,充足的时间和适宜生活的优美环境被认为是生活型旅游最重要的特征,多数游客在生活条件、生活习惯、休闲活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较为明确的生活日常化意向[8]。

4.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加速推动中国旅游转型升级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仅带来好的结果,也会伴随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多具有区域传染性特征,其应对措施多为限制人员流动,该措施无形中加速推动了中国旅游转型升级进程。根据《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20》显示,疫情期间国内旅游并没有完全停滞,而是呈现出无接触度假、近郊游、预约游览、房车旅行、私家团等新特征,加速推动了中国旅游从远程观光向远程观光与近程休闲度假并重的根本转型[9]。

(三)新时代美好生活基本内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切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成为中国新时代主旋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新时代一切政策与制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现实使命和时代责任。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美好生活的内涵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国内学者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理论[10]、生命观[11]、唯物史观[12]、进步论[13]、自由人联合体[14]等角度和基于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五位一体的美好生活需要[15]等角度对美好生活的内涵展开探讨。相关研究已基本形成共识,即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人们对优质富裕的物质生活、自由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安全有尊严的社会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的向往与实践。物质是人生存的根本需要,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保障,人民的物质需要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就业、住房等民生领域。美好精神生活是建设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心态、理想、审美、休闲、文化等是其共有的因素。新时代美好生活还表现为安全有尊严的社会生活。改善社会民生和政治文明建设同等重要,有助于增强每个社会成员的安全感和获得感。美好生活还体现在自然环境的美好,“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16]。

二、新时代旅游美好生活内涵建构

旅游作为高层次精神文化活动,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旅游生活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各种想象集于一身,是美好生活的风向标,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为了实现梦想中的旅游美好生活,人们将在旅游地停留的时间更宽裕,有时反复光顾同一个旅游地,更关注旅游期间的生活品质和生命状态,新时代的中国旅游正在向人本化逐渐回归。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生活应该满足个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是安全舒适、轻松愉悦、充满乐趣又富有生命意义的。旅游美好生活,应将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活动和自由个性进行有机统一,使人切实感受到自由的客观生活状态和不断进步的精神世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本文拟以新时代美好生活内涵为基础,同时考虑旅游生活的特征,从舒适便捷的物质生活、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安全友好的社会生活以及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几个方面初步建构旅游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

(一)舒适便捷的物质生活

马克思说,“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17],表明物质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旅游生活亦然。舒适便捷的旅游物质生活,即游客旅游期间身体和生理感到舒适满足和方便快捷的生活状态,主要包括美食、住宿、交通、信息网络、购物、就医、康体养生等方面,共同构成了旅游者对异域旅游生活感知的外显因素。初到旅游地的游客,对异地文化兴奋之余,也容易因对旅游地情况不熟悉而产生陌生感和不适感。舒适便捷的物质生活能帮助游客快速融入旅游地生活环境,加快对旅游地的认知,是游客快速适应并爱上旅游生活的基础保障。相对于居住地日常生活,游客对旅游物质生活有着更多想象,希望能吃得健康又有地域特色,住得舒适又具有艺术美感,出行方便快捷又安全,适时了解当地及外部的各种信息,有丰富的优质特色商品可供选择购买,有紧急情况能方便找到好的医疗机构,还有以护养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激发生命潜能为核心功能的系列康体养生旅游活动。旅游美好物质生活,已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物质需要,而应将游客的主观想象和旅游地的客观供给能力集于一身,以生态文明和简约生活为导向,健康、舒适、文明、便捷,防止过度奢靡,为旅游美好生活建设奠定物质根基。

(二)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理想状态,只有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精神价值引领,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具有不竭的创造力。然而,在现代速度的不断冲击下,很多人被裹挟到无休无止的内卷和盲目消费中,无暇顾及心灵的需求,出现了空虚、失落、孤独、迷茫等精神生活的荒芜之境。旅游精神生活,即游客旅游期间通过各种旅游活动和服务所感受到的心理满足和精神升华,可以使人们在一个优美又舒适的地方安静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以自由的状态充分感受生命的美好,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自我认识的回归,主要包括旅游审美、文化体验、深度休闲、贴心服务等方面。旅游审美的现象领域呈现非常多样的形态,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大成,有益于旅游者获得美的享受,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文化体验是构建旅游美好精神生活的核心,需要结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将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沉淀下来的建筑、礼仪、风俗、习惯、节气、服饰、音乐、艺术、制度等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基因转化为场景和故事,通过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创新,带给游客触及灵魂的情感体验和精神震撼,提升旅游精神生活境界和质量。深度休闲完整体现了马克思对于“休闲”界定的两个层面“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及“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18],既使游客在旅游生活中身心得到放松,又使游客在身体休整之余对生活(生命)进行思索,激发精神世界中人的创造力和鉴赏力,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熟,使人真正地走向自由。旅游生活中优质周到、充满温情的贴心服务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温暖和美好,感受到真诚和舒心,充分满足游客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人的尊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充分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自由丰富的旅游精神生活,是旅游美好生活的核心和终极意义所在,是提升民众素养、增强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三)安全友好的社会生活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生活是指人类社会的生活系统,它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19]。旅游社会生活,特指游客在旅游地生活期间所感受到的社会氛围和参与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生活节奏、居民态度、社会交往、民俗活动等方面。传统观光旅游过程中,游客在旅游地停留时间短,缺乏融入当地日常生活的机会,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处于相互凝视、匆匆而过的状态。全域旅游、慢旅游、生活型旅游等旅游类型在新时代崛起,游客在旅游地活动时间变长,旅游社会生活将成为游客旅游美好生活中的重要一环。旅游地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能带给游客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和踏实感。轻松休闲的生活节奏更容易使游客融入其中,缓解游客惯常生活环境中的压力和焦虑。居民的好客与热情,游客与他人(其他游客或当地居民)之间温馨融洽的社会交往,使游客真实地参与旅游地的各类民俗活动而不仅仅是通过舞台观赏,游客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将更为具象和真实,带给游客亲切感和归属感,使游客不知不觉产生对旅游地的依恋。安全友好的旅游社会生活,有助于实现主客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氛围,缓解现代人因现代速度而带来的人际关系异化、焦虑和浮躁等问题,增进人际间的平和与友好,增强跨文化交流融合,是构建旅游美好生活的重要生活保障。

(四)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基,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20]。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的旅游生活也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且“美好”的生活。只有呈现出绿色之美的生活,才可能是美好生活。旅游绿色生活,主要包括两重含义,一方面是生活于绿色原生态的美丽大自然中,另一方面是在旅游地的生产、生活和消费过程中,对自然持敬畏之心,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自然的绿色之本。现代人久居闹市,裹挟在现代速度的浪潮中,时时感到压力和疲惫。一旦走进大自然,充满希望、生命与活力的绿色便浸润内心,抚慰烦躁的灵魂。人们才能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祥和与宁静,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与美好。旅游生活中,游客既是消费者也是旅游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游客自身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也是旅游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地大多自然和人文景观优美独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游客有责任和义务与当地居民一起,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按简约有度、绿色低碳、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简约是一种美德,是人的一种格调和格局。“大道至简”,道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境界,“我们必须轻轻地走过这个世界,仅仅使用我们必须使用的东西,为我们的邻居和后代保持生态平衡”[21]。绿色低碳强调的是在旅游生活中,旅游经营者和游客都应践行生态环境责任,在生产和消费中贯彻好节能减排意识,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自然是生命之母,也是人类之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2]应是新时代旅游绿色生活构建的根本价值指引和行动纲领。和谐共生是新时代旅游美好生活绿色之美的最终理想,体现了共创和谐地球的整体观。和谐共生的绿色旅游生活,是游客回归自然、诗意栖居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旅游美好生活构建的生态基底,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代旅游美好生活实现路径

(一)培养旅游美好生活的社会共识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通过旅游寻找一种慢生活体验。从去年开始的疫情常态化防控,更是推动了近距离、高频次、慢节奏、生活化旅游的快速发展。这种旅游方式是对阳光、空气、水和运动的健康回归,追求放松和自由,旅游时间比较宽松,旅游活动空间不局限于景区,可能驻足于任何角落去欣赏或感受,游客更多的是为了体验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从旅游地来看,旅游主管部门、旅游相关企业、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各方应达成建设旅游美好生活的共识,纵深发展全域旅游,以旅游美好生活为导向打造高质量的幸福产业。旅游美好生活不一定在跋山涉水的远方。随着游客需求逐渐向近程生活化慢旅游转向,旅游度假区会成为未来旅游美好生活实践的重要场所,应以游客的深度休闲和生活化转型需求为主要导向提供更具生活温情的产品、管理和服务。应培养旅游地居民开放包容的心态,营造出闲适放松的旅游生活氛围,使游客不经意地融入其中,增强旅游生活的幸福感和对旅游地的依恋感。从游客角度看,应改变对旅游的传统认知,培养旅游即生活的新时代旅游理念。新时代旅游,不再仅仅只是为了匆匆忙忙直奔一个地方看景,旅游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异地的旅游生活。应不断培养健康成熟的旅游行为和习惯,在旅游中寻找初心,构建自身健康的旅游价值观和人生观,随时随地感受旅游生活的美好。

(二)开发多样化的旅游物质生活和旅游精神生活产品

景观之上是生活。当旅游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观光,转而重视旅游过程和获取高质量体验,旅游期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记忆和旅游幸福感。这是一种体系性的变化,也会引发各旅游企业从接待传统游客向接待慢节奏生活型游客转变。旅游业应以旅游慢生活的资源观和产品观为指导,以满足旅游者随性驻足的旅游方式和深度体验的心理需求为目标,运用技术手段挖掘旅游资源的品位和价值,拓展旅游资源的表现力和影响力,丰富游客对现有资源的感知和体验。旅游产品开发要满足游客旅游和生活的双重需求,既有地域特色,又有生活气息,还要丰富多彩。一方面,应保护优美自然的旅游生活环境,为游客提供完善、安全、舒适的物质生活保障,例如,人性化的休闲活动空间、便捷的交通网络及服务、独特而舒适的住宿设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交通标识、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丰富的文化基础设施等。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当地旅游资源的体系化保护和挖掘,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精神生活产品,例如优美清新的自然资源、独特厚重的文化资源、修养身心的康养资源、欢乐创新的沉浸式体验活动、优质贴心的旅游服务以及各种令游客身心愉悦的深度休闲资源,满足游客审美、康养、融入、放松、惬意、被尊重等心理性需求,有助于引导游客学会用一种诗意的眼光去面对生活、面对自己,实现精神的升华。

(三)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氛围

在一个旅游地停留较长时间的慢节奏生活型旅游者,喜欢融入当地的生活,体味本土文化,享受当地美食,感受亲切的人文氛围。因此,当地居民生活节奏悠闲轻松、文明好客,营造安全、舒适、宽松、友好、有趣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可使游客充分融入其中,深度体验和谐美好的旅游社会生活。旅游地应加大各级各类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提升自身素质,熟悉游客心理,针对细分旅游市场,提供个性化、人文化、生活化的精细服务。停下来在一个旅游地悠闲生活的游客,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感受当地真实的文化氛围。这对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文明素质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诚实好客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加强相关培训。培训可以落实到社区、单位,强化居民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熟悉、了解和热爱,激发当地居民对家乡的喜爱和骄傲之情,引导并落实当地居民的文明行为和低碳行为;还可以进行传统手工技艺、旅游民宿、旅游餐饮、旅游商品设计生产、旅游家访等旅游专业服务能力的培训,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和热情。通过共同努力,以热情包容的心态,营造安全友好的社会生活氛围;欢迎四方来客,与游客共建共享旅游美好生活。

(四)主客共建共享美好绿色生活

绿水青山是当地居民的金山银山和美好家园,也是游客修养身心的优美之境,需要主客共建共享,方可长久保持。对当地政府、企业和居民来说,在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始终秉持绿色生活就是美好生活的理念,控制好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容量承载情况,对旅游资源进行有序、适度、低碳开发和管理,尽可能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保留原真的绿色生态环境,造福当地居民和游客。同时,还应做好对于游客旅游行为文明引导的工作。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旅游地应在标识系统设计、旅游地语音提示、导游讲解等多个环节,做好游客文明旅游、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引导和监督工作。对于游客来说,应不断增强对自然和文化的敬畏感和尊重感,在和谐美好的旅游绿色生活中,崇尚节约,适度消费,杜绝浪费。努力把节约和低碳意识带到旅途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旅途中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拖鞋、筷子等用具,减少资源消耗。应谨慎前往生态脆弱区,远离水源扎营,不在水源地沐浴和使用洗涤剂,分类回收并带走垃圾。不践踏绿地花丛,不攀折树木,不刻画历史文物,不破坏山石景观,不打捞捕捉小动物,不购买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真正落实好生态文明和低碳行为,才能拥有旅游美好生活。

四、结论与展望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正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旅游业是释放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寄托理想和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旅游发展,要尊重和顺应新时代游客旅游需求的变化,切实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

猜你喜欢

时代旅游生活
旅游
e时代
e时代
生活感悟
e时代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