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角度谈康巴文化
——基于格勒博士在德格的讲座和访谈

2021-01-29窦存芳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康巴藏族文化

窦存芳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625014)

2018年9月18日,笔者跟随格勒博士去德格参加“甘孜州政协第十三次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学习讲座,一路上拜访了很多人,看了很多地方,格勒博士说这是人类学家的习惯。作为一个人类学家,他不仅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充满了研究兴趣,对家乡的文化更是念念不忘。在路途中,我跟随格勒博士重走他记忆中一些重要地点,听他讲甘孜和自己的各种故事,感受到一个本土藏学家、一个地道的家乡人类学者的家国情怀,聆听他曾经的游记见闻、书信往来、在外求学经历以及康巴研究历程。他在家乡的足迹见证了藏族从农奴社会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他说:一路从康定到他出生的昔色村再到德格,看到的、听到的是文化,深入思考的也是文化,这些文化现象从何而来?如何发展?因何变化?这些都有规律可循,可以形成被人们认可的经验,这就是科学的研究过程,也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德格讲座的内容主要针对家乡变化有感而发。他说,每次回家亲自体验了发展带来的成果,感觉到无比的喜悦,家乡的变化也是他的学术研究中不断补充的地方。他的讲座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实事求是、传统人类学方法与新问题结合探索,但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他说,无论在国外讲学还是在国内讲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和学术习惯。 这次讲座,他以“借鉴历史,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为题,从马克思与人类学关系的角度再次阐释了康巴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与藏学、人类学的关系

作为一个藏学家、人类学家,格勒博士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身作则,在研究工作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讲座开场,他就阐明了观点和立场,并自觉应用在对新问题的分析中,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藏学

研究藏学总会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比如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西藏社会发展阶段是不是农奴社会呢?很多人都说是,这说明很多学者承认社会发展阶段,如果不承认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那怎么是马克思主义呢?为此,格勒博士曾经写过《论马克主义的藏学》的报告。他强调指出,无论是历史学、宗教艺术研究、人类学、社会学以及藏学等等,都涉及一个研究范围问题,即是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围内。这个标志有时候很简单,有时候很复杂。简单的标志就是立场问题,具体表现在学术讨论中,比如是否承认社会发展阶段,是不是按照科学的唯物史观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藏学家

中国藏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观基础之上,所以藏学家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几个主要条件。第一,必须经过正规的科学训练。一般都要求具有与藏学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习过程,比如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业学习过程,经过专业学习,才能掌握研究学术的武器,训练能够看到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方法。第二,在相关领域内有长期的研究经历。在藏学领域内潜心研究十几年是藏学家学习过程的基本要求,即要求有一套完备的藏学知识体系,有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一项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三,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藏学家的成果不是游记,也不是小说和诗歌,是对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进行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阐述清楚一种现象内容、时间和原因。比如从古代历史到现代口述史,必须研究来龙去脉、因果相关关系。第四,语言是研究的基本工具,包括藏文、汉文以及英文等。藏语是非常有名望的文字,从拼音、语法、读音、结构规律等非常完备,而且非常有深度。西方的一些藏学家对藏语的掌握胜过我们很多学者,这是值得借鉴和反思的,比如西南民族大学的金·史密斯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除此之外,中文、英文甚至梵文都是研究藏学、阅读文献的基础工具。第五,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研究。无论是对藏族历史文化的研究,还是当前文化保护、文化开发方面的现实问题研究,都需要文献作为基石。藏文最早可靠文献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汉文文献更是卷帙浩瀚,从《资治通鉴》到县志研究、从历史到现实文献,还有大量的海外文献,这些是研究藏学的宝藏,是藏文化保护和传播的资源和根基,是藏学家的智慧源泉。第六,有丰富的实地考察经历,尤其在西藏及涉藏地区的田野经历。除了已经发掘和保存的文献外,藏学家一定经常行走在青藏高原,从考古发掘、地貌地形考察、风土人情体验、现实问题的参与考察等。青藏高原是最主要的田野调查点,也要包括更多的藏族移民、海外藏族等田野考察。第七,多元化的视角和宽容的人文情怀。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所有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有内因和外因。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方,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所以藏学家研究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藏民族。

(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藏学家,在研究历史文化时必会寻找根源,即从何而来。要以科学的学术角度去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通过大量的实践检验。虽然现在有很多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资本论》仍然是非常经典的参考文献。马克思和人类学一开始就有渊源关系,当马克思的研究需要大量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资料时,他曾经在大英博物馆读了一年的文献,马克思发现了伟大的人类学家摩尔根,于是开始研究摩尔根是靠什么研究古代社会的。他发现摩尔根的研究对象是他生活时代的印第安人,而且摩尔根成为鹰氏族的义子后,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易洛魁部落的社会形态进行全面考察研究,比如摩尔根通过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还通过设计和邮寄调查问卷,从全世界各地获得了研究资料,从而发展出了他的重要理论——社会进化理论,并通过一定的标准为人类的古代社会划分了阶段。马克思推崇的是摩尔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并借鉴摩尔根的研究经验,收集全世界关于社会发展状况的资料,最终根据大量资料整理出了全人类的发展史。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关于读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笔记的基础上完成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格勒博士认为作为一个研究马克思并承认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者,这本书应该是必修的读本。

由此得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人类学有着深厚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也说明研究问题、考虑问题时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摩尔根对马克思有极大的启发,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家庭等理论形成有深远的影响。20世纪以后人类学的发展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尤其在中国,人类学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分不开的,所以格勒博士认为研究马克主义人类学非常重要。首先,它是一门科学,要有系统的理论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扎实得田野调查,须实事求是、有据可依。其次,它的研究不能离开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即遵循唯物史观、辩证思想,有史可考、有理可辨。

阐明了以上立场,格勒博士从根敦群培的观点说起,以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出发,解释什么叫康巴?康巴称谓的由来?如何发展康巴文化?并用“借鉴历史,把握今天,开创明天”来探讨康巴文化如何借鉴历史,把握今天和开创明天。

二、 新时代的康巴文化:借鉴历史

根敦群培是20 世纪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和藏学启蒙思想家,也是西藏人文主义先驱和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先驱,还是朴素唯物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借鉴根敦群培的研究,格勒博士结合他对西藏及涉藏地区的考古研究和人类学考察解读康巴文化,总结康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了康巴文化,成为藏文化及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强调要传承和发展康巴文化,须借鉴历史才能继往开来。

(一)再谈康巴

界定“康巴”的概念,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历史文献根据,二是康巴人的文化生活习惯。

从历史文献角度,根敦群培的著作非常接近现代学术研究,如《白史》不像《青史》《红史》《王臣史》等,开头首先有一大段祈祷文,而是直接进入正题,谈藏族的起源、康巴的解释,具有类似人文科学研究范式的特点。另外,根敦群培既是僧人,又是学者,不仅学习了梵文,还善于实地考察,这可能是很多学者易于接受他的观点的原因。根敦群培对康巴的名称来源的解释:“‘康’(Khams)和安多,总合之东方地区,总称‘康’(Khams)。所言‘康’(Khams),系指‘边地’而言,如‘边地小邦’名为 ‘康吉贾陈’(Khams Kyi Rgyal Phrn)。”[1]根敦群培认为藏族起源于卫藏,康和安多被称为东方,东方被认为是一个边地。格勒博士在其著作《康巴:拉萨人眼中的荒凉边地》中也采纳了同样的观点,当时引起一些学者的辩论,对“康巴是边地”提出异议。在讲座中他再次重申这个观点,并指出他所表达的这个观念是对历史而言,不是现在,只是这些历史仍然遗留在藏族文化习俗中。

既然藏族认为“卫”是中心,那么哪些是边地呢?除了文献的记载,比如像《圣山护法素食供养》中说“上部阿里三卫,中部卫藏四茹,下部多康六岗”[2],在民间还形成了一种口头禅。从现在康巴文化习俗的遗留中,也体现了类似对地理范围的认知,地方空间的习惯性划分方式,以及地名的称呼习惯。比如格勒博士提到他考察德格和色达草原,无论是一个峡谷山沟,还是藏族的很多村落,发现他们习惯性地把地理空间有“上中下”的叫法,除了中心的地方,大概把“上下”作为相对的“边地”,把这种习惯称呼的范围扩大,就是藏族地理空间的称呼,所以说关于“康”应该是一个非常久远的叫法。格勒博士的著作《月亮西沉的地方》[3]和梅·戈尔斯坦的著作《喇嘛王国的覆灭》[4]中也都提出 “西”是用来指称历史上与卫藏地区相对的 “边地”。

除此,它的范围界定中,语言和考古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康”作为一个边地有文献记载来源,但它的范围怎么界定,各有说法,其中语言指标非常重要。一个民族能继续存在,区别于其他民族,没有被完全同化融合,还能保留自己的特点,民族语言是一个重要原因。民族语言中又有很多方言,通过方言能够识别所处的地理方位,比如藏族人一开口讲话就能识别是安多还是康巴,因为从语言来讲,虽然康区各地略有差别,但大致是通的。如果卫藏人和安多人一起交流会相互听不懂,康区方言正好处在中间,康巴人对卫藏和安多方言都能听懂一些,这跟古代语言有关系。虽然语言会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古藏语和现代藏语不一样, 但相对来说变化不是很快,如安多话,尤其是牧区话保留了很多古藏语。所以从语言学来讲,依据语言划分地域比较可靠。

(二)历史造就了康巴文化的现代特征

从考古历史角度看,康区处在横断山脉间,是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地方。中华大地到处分布着文化遗留,考古发现连接着古老的历史,是一种证实历史的科学方法,通过分析文化遗存再现民族历史文化,而不是用眼睛看到的去简单推测。这是一个学者的探究,或者学者之谈。

历史造就了康巴文化的特点,它是康区人民用双手和头脑创造的,以藏族文化为主、吸纳其他民族文化,其历史形态非常悠久,文化厚重、多彩、有魅力,而且具有革命及经商的传统。具体特点如下:

1.康区是古代三大文明系统交汇的走廊

民族是流动的,文化是变迁的。从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唯有几条从北到南流,形成了以高山、峡谷、草甸等为特色的地貌,高山峡谷之间孕育了善于交流、富有创造性的特色文化——康巴文化,并随民族不断流动、交融,形成民族文化走廊。

人类的迁徙和地理特征紧密相关。古人类迁徙要有几个条件:第一,人口压力过大,自然资源不能满足生存需要,难以生存。第二,寻找水源。文明永远离不开水,江河沿岸是全世界所有重要文明的发源地,包括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中国文明。藏文化发源也一样离不开雅鲁藏布江。中国古文明沿着江河形成了三大文明系统,以仰韶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文化系统,南方的长江流域文化系统,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文化系统,这三大系统不断的沿江河流动,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的各种走廊,康区正好是多种文化系统在东西和南北交汇处形成的一个多民族走廊,是最典型的古代民族文化交流走廊。东进的民族和西迁的民族被横断山脉阻隔,沿着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把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连在一起,并形成了众多的族群,其中北方民族也是重要的部分,比如霍尔就是很重要的一支。这些观点不但来源于文献的记载,还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5]

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岩画。考古发现在佛教传入藏区以前,青藏高原就有岩画,比如阿里地区、藏北地区、康区都发现了岩画,内容多以狩猎、动物、牦牛、生殖器崇拜、天体崇拜等为主。这种岩画遍布整个草原地区,甚至到中亚地区,这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系统,说明很早这些地方之间已经有交流。在黄河流域发掘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遗存的黑陶、彩陶鱼纹饰、粟米、半地穴式房屋等,在卡若遗址中也有发现。在炉霍的县志记载中,还能发现氐羌民族和炎黄之间关系的传说。长江文明系统的石器遗存在藏区也有发现。这些发现说明三大系统到了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互相接触,就像不同的颜色交叉变成了新的颜色一样,形成了康巴地区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2.康区是西南各民族的摇篮

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康巴地区出现过氐羌、牦牛羌、笮人、白狼、南诏、附国、嘉良夷、党项、白兰、多弥、东女、吐谷浑、西山八国等等。如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形容:“西南夷君长以什数……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历史资料显示康区历来就是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习俗的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古老根据地、通道,这是历史过程中发展的结果。

民族本身就是历史的,有些民族从无到有,有些民族将来可能会消失,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样,康区文化融合了历史上很多民族文化,形成现在多样性、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正是今天康区现代化发展中最有利的历史文化条件。文化在交流中创新,是最简单、最自然的有机过程。在国家提倡开放、多元、宽容的发展政策下,以宽容的心态互相交流,在相互融合中共同创新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正如松赞干布在吐蕃王朝的发展中接触到很多民族,吸收了很多先进文化,从南方吸收佛教文化,从东方大唐、北方的霍尔吸收了不同的文明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律法、文字、宗教等,正是这种文化交流和创新精神,为现代藏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促进藏族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打下了基础,也创造了横断山区独一无二的康巴文化,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今天旅游发展、文化发展、文化保护、文化产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考古发现,在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已经有人类居住,古羌人迁徙到青藏高原时与当地人融合形成很多民族。当时氐羌系统沿着长江迁徙,有很大一部分迁到云南,甚至到了缅甸、越南,所以康区是古藏缅语系文化交融地带,如现在从广东到越南的一些民族的基本词汇都是相同的,大概因为祖先的基本词汇是一致的,才能形成一个语族。反过来也证明历史上它来源于一个地区,而康区是这些民族来源的重要地区,包括现代的彝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先民,从甘青地区,经横断山区南迁云南。所以说康区是西南很多民族的摇篮,康巴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多民族的形成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3.康区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孔道

康区是多民族的走廊,尤其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孔道。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康区成为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枢纽,又由于康区位于西藏的东部边缘,使它成为汉藏文化接触交融的孔道,康区汉藏民族文化相互吸收,比如唐蕃古道、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都跟康区有关。自元代开始,汉族居民也源源不断移居康区,为康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代还有两件事情可以证明康区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孔道,一是传说,二是语言。

2002年格勒博士一行考察茶马古道,一共80个学者、记者,一半人经过康区,另一半人经过云南。在考察途中,发现到处都有文成公主进藏的传说,虽说传说不等于历史,但说明人人都关心这件事,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文化的重要影响,也说明一个重要文化古道的形成离不开大量民族民间的交流,比如藏族文化从西到东,汉族文化从东到西,经过数千年的交流,形成了这一地带的民族志,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点。语言方面也留下一些明显交流痕迹,尤其是现在还用的一些名称,比如地名,雅安的名字,它来源于藏语(牦牛的尾巴),是汉藏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地名。还有藏族人所说的茶叶,和茶叶圣经《茶经》里记载的“槚”是同一个读音,他们之间有关系吗?类似这样的称呼还很多。另外最明显的佐证是《巴塘县志》的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吴嘉谟在鹦哥嘴石刻上的题字——孔道大通,直接说明康巴地区为民族文化交流的孔道。

4.康区是治藏的战略要地和后方

康区西连西藏,北接甘青,南达滇西北,连接了各涉藏地区。从战略意义上讲,稳定了康区,即能有效地影响甘、青,进而影响西藏,因此历史上康区是兵家必争之地。清代、民国筹建西康省的目的也有此战略意图,即“守康境,卫四川,援西藏,一举而三善备”的国防意义,[6]赵尔丰改土归流,尹昌衡西征治边,刘文辉建省设治等无不以康区为战略基地。

历史上西藏动乱频发,中央直接经略康区,使其成为治理西藏的战略依托。康区作为战略重地、交通要道,必然要求其他基础建设的配套,尤其是保障了进军打仗最需要的物资供应。这些措施在后来平定朱尔默特叛乱,抵抗廓尔喀侵藏以及1959年平定西藏叛乱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平解放西藏时,康区也是战略后方、物资基地、进藏门户。另外康区之所以难攻,就是因为军队到那些地方没有后方物资的支援,所以历史上建立土司制度为争取后方稳定,都说明战略上不仅要有前方军力,更需要有后方支持。

“治藏必先安康”是历史上总结出的经验,但“安康”重要之处在于它是战略中的大后方,不仅是物资后方,还是思想和人才的后方,历史上如此,现在发展康区也是如此。

5.康区具有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

研究康区历史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康巴人喜欢创新,康区是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的地区。藏族历史中有一个说法“卫藏法区,安多马区,康人区”,[7]为什么康区突出人呢?从历史发生的各种活动来看,康巴人聪明、勇敢并善于接受新事物,养成了喜欢创新的性格特征,所以历来康区易于接受外来文化、新鲜事物。以下几个例子可以说明:

奴隶革命:公元9世纪,吐蕃东境朵甘斯(即今天的康区)地区爆发了平民和奴隶大暴动,藏族强大的吐蕃奴隶制王朝被推翻。现在藏族史书里记载,这次革命就是起源于康区。

农奴革命:贡布郎杰(1800年—1865年),藏语呼为“布鲁曼”,19世纪中叶,他领导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藏族农奴起义,作为一个山沟里走出来的人,他肯定是接受过先进思想。

捍卫主权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时赴浙江宁波参加抗击英帝国主义入侵的2000名康巴藏族士兵壮烈牺牲;打击廓尔喀,康区出了很多军队;还有康区人民勇敢抵御帝国主义入侵。

红色政权时期:红军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个藏族自治政府(博巴政府)在康区成立;迎接解放运动,建立地下组织,支援西藏解放,仅在昌都战役中,德格女土司和头人夏格刀登,一起投入到对前线的支援,共计支援1.2万头牦牛。曲美巴珍支前故事全国家喻户晓。

这说明康区有革命的传统,尤其在解放战争中,康区人民主动建立自己的地下组织、进行民族解放运动,表现了康区历史上就有接受革命思想、民族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这些历史故事已经成为红色教育资源,鼓励康区人民继续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参加到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中。

6.康巴文化中有浓厚的经商传统

有人说藏族全民信仰宗教,不会经商,这是没有证据的,反而藏族经商的证据却非常丰富,尤其在康区。宗教确实对经商思想影响很大,但分不同地区,康区就有很古老的经商传统。历来在高山峡谷内,沿江流动着很多商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道,秦汉以来就有很多私道,后又有茶马古道。近代还有享誉海内外、历史上地位很高的邦达昌,商业范围西到印度、东到上海,他们的商业近乎是垄断性经营,垄断整个羊毛出口,业务遍及全球。因为邦达昌给西藏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西藏政府最后授予他一个官爵,来证明他的贡献。作为一个康巴商人的代表,他对康区的经贸通道、金融发展、茶马古道、马帮的形成等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笔者从博士期间开始考察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近10年,看到有一批年轻的康巴商人正在成长,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发展成很大的文化产业,正在为康巴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力量。

以上所述,重在阐明历史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康巴文化,赋予康巴人民丰富的文化资源,更需要现代人保护传承其优良传统,保护好康区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藏。

三、现代化的文化康巴: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作为家乡人类学家、藏学家,格勒博士不仅为藏学、人类学的学术研究贡献着智慧,他的学术历程始终和他的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从康巴史话、藏族文化的现代化到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时刻心系家乡。他自己的性格特征也表现出康巴文化的特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他非常鼓励西藏及涉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认同西藏及涉藏地区文化产业化也是实现藏文化现代化、做好传统藏文化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以下结合几年来和格勒老师一起考察、讨论西藏及涉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时的几点思考:

(一)遵循文化规律建设“文化康巴”

文化的概念丰富多样,说法不一。但文化和中国的“礼”紧密相关,“礼”不仅仅是一种礼貌,它是一种文化内涵,是一种行为规范,正如君子必“克己复礼”,统一中华也需“以文化人”。对现代康区来讲,建设“文化康巴”就是康巴文明化、现代化、礼貌化,以文化人、以德服众、厚德载物。而要实现文化现代化、文化康巴,首先要掌握文化的规律,包括文化的内涵和运行规律。

文化的内涵就是用古老的文明或现代化的文化来化解不文明的东西。藏传佛教由一套系统的教法构成,并发明了一套传承佛教文化的程序,逐渐变成传统藏族社会的核心价值,然后通过各种宗教活动、寺院壁画、传统歌舞等形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所以藏族老人看藏戏会感动到哭,年轻人陶醉在藏族歌舞之中,这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承传播方式,就是文化的力量。在藏族社会,宗教文化是现代化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用佛教的善行、善知识,建立一个和谐、美好和美丽的社会,成为一个示范。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天上掉下来或突然出现,它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价值观的凝练,其中许多内容在藏族传统文化中都有体现。比如若没有“诚信”很难为人,“友善”是核心内容,不杀生、不害命等各种戒律内容很丰富,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康巴文化也需要掌握文化规律,才谈得上保护文化、传承文化。

一个健全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平衡的。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对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即人们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要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要创造能够实现理想追求的通道。二者实现平衡就是理想社会,如果偏差太大,社会就要出大事。健全社会的人们应该富有创造力,具有责任感。即使在阿里地区,很多牧区现在不但牛羊满栏,还需歌舞繁荣,物质生活和精神相适应,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好,形成物质和精神螺旋式上升的社会发展规律。康巴地区正在朝健全的社会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精神文化也欣欣向荣,开放包容的态度、善于创造的康巴文化是青藏高原上的优秀范例,甚至有望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模范村、模范地、模范州。

(二)遵循现代化规律实现康巴文化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以封建文化、专制文化(包括奴隶社会、封建农奴社会等专制文化等)、宗教文化突出、唯心主义哲学盛行、价值观念保守、生产以手工农业为主。第二,工业革命时代的文化(第一次文化现代化)。以知识科学化、政治民主化(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宗教世俗化、文化专业化、经济市场化、观念理性化等为主要特征。第三,知识革命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文化(第二次文化现代化)。表现为文化产业化、文化网络化、文化生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和谐幸福化。现在中国文化现代化正在走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不是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要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困难越来越多。这关系三个问题:文化的保护,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弘扬,这些将关系到社会是不是健全地发展,物质和精神是不是在平衡状态中发展。

康区和西藏一样经历了文化现代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年以前,封建农奴制专制时代的文化,政教合一,以藏传佛教为核心价值观时代,以宗教为中心时代。文化的核心哲学是唯心。社会可以归入封建专制而没有民主的时代。第二阶段为1956年到1977年,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民主革命和建设时代,康巴文化现代化处在从传统农业文化向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的艰难曲折时代,既有革命性的社会变革和进步,又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中心的现代化阶段,并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新时代。[8]现代化的标准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传到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各州县逐渐开始发展现代化,包括工业化,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教训。因为当时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传统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因此采取了文化变迁几大动力[9]中“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顽固的封建根基,才能改变社会、改变文化,实现现代化。第二个阶段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发展几乎脱离了其真实的经济基础,所以文化反而成为文化现代化的阻挠。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让各州县的经济腾飞,中国正在建立的不仅是一个最大的经济体,还是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体,康区的发展更需要借鉴历史,继承传统,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平衡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需要文化的力量。文化和人类相伴而生,文化是深入骨髓的力量,需要用新时代的新思路、新途径来保护传承文化。

(三)文化产业化是保护传承藏文化的有效途径

文化现代化进入第三阶段,表现出很多特征,包括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实体文化向网络文化、权威文化向平民文化、机械文化向人性文化、国家文化向全球文化、文化汇聚向文化多元的转型等。其文化特点是文化产业化、文化网络化、文化生态化、文化多元化、文化平等化、和谐化、公正化、幸福化等等。康巴文化和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文化一样进入第三个阶段,突出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地方社会传统文化的相互交融。目前藏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如何顺应文化变迁的规律,适应新时代的环境承前继后可持续发展。欣欣向荣的藏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强大的动力,而合理有效地发展藏文化产业显得格外重要。

文化产业化是文化现代化、文化变迁的时代动力。过去没有文化产业化,藏族文化中有些婚姻制度是破四旧的对象,扎巴们成为批判的对象,糌粑被人嫌弃,很多风俗视为落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化经济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藏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很快发展起来,糌粑成为圣洁甘孜的特色、健康食物的标志,寺院变新貌,房屋换新颜,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切的变化是基于特色的文化资源,一些不适应的文化被淘汰,一些作为历史遗迹或文物进入博物馆,活着的文化仍然在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新时代的康巴文化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优秀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二是发挥康巴文化的积极作用;三是克服消极文化,继承正能量文化。千年来藏文化曾把藏传佛教作为核心价值观, 历史上它为创造藏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时过境迁,必须避免文化可以“适应不良”的特征,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甄别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历史上的藏族文化,特别在西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全都与宗教相关,但那时候藏族文化就像是茶马古道上一个很瘦弱的、食不果腹的老人,背了一个几百斤的精神文化包袱——灿烂的精神文化,吃力的走了一千多年,终于到最后“喇嘛王国的覆灭”。[4]所以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结论:以宗教为最高核心价值观阻碍了藏文化的现代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性的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其中不仅有宗教的优秀思想,还包括传统的创新,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社会保持平衡发展的结果。

文化产业对应人类的感性消费,比实体产业更能提升人类的幸福感,文化产业中对自我群体的叙述常能提高一个国家的连带感。若没有文化创意产业,一个国家将缺乏自我发声的机会。透过文化产业,能使许多原本艰涩的艺术得到更多人的喜爱,虽然它有时也可能丧失原本艺术的精神,但总体来说,这是“文化的民主化、大众化”的结果。文化产业经营、卖出去的不仅是创意,卖的还是一种文化保护,赚取的不仅是经济利润,还有文化利润,消费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藏文化产业化的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寺院经济和旅游开发阶段,是文化实现经济价值的探索阶段。二是生态资源观光、特色景观开发阶段,以走马观花式的景观旅游为主要消费特征,开始关注生态系统。三是发展文化旅游阶段,是民族民俗文化开发阶段,以演艺、节庆体验等休闲度假、朝圣为消费特征,关注文化、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四是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阶段,文化全面、深度开发,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推动藏文化产业化,文化资源与创新相互促进,同时实现文化的再生产,藏文化进入创造的活跃期。

藏文化产业化是探索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实践证明它已经成为实现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康巴藏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康巴土司家族书写的历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为中心的考察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