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探析

2021-01-29杨红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素养

杨红玉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教育部2005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坚持传授知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把大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1]2-3而且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第一条教学理念,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1]2-3这些规定表明,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学生的课程学习围绕知识、能力、素养来展开。在高等教育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现代汉语作为其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师范生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名未来的语文教师都应该认清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关系。我们认为,知识、能力、素养三者中,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内化为语言文字素养,外显为语言文字能力,而现代汉语课程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引领未来的语文教师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科学认知、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提升语言文字素养,为他们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为主要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试就现代汉语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两个层面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一浅析。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一)理念一:与语文教学联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任何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指导,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亦是如此,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编写教案,也应该在语言文字知识的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师应该以通过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即为“语文”。现代汉语应该是与语文教学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香港大学田小琳教授在《论中文教师的素质标准》一文中曾指出,“现代汉语知识是基本知识,教师掌握好并运用于教学,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就好,反之,将严重影响学生基本功的形成。”[2]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具备扎实的现代汉语知识功底的前提下,还要有将知识运用于教学中的意识和能力,这就给现代汉语课程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学中一方面引领学生具备扎实的现代汉语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还要引领学生具备将知识用于语文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理念二:与现实生活联系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每一个人生活中都离不开的,不管是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陆俭明先生指出: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资源性和情感性,语言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成为人生的一大资源,它关涉到国家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全民的“语言意识”教育,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的语言意识,上下都重视语言问题,关注语言生活。[3]4现代汉语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4]1,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通过语言生活,强化对母语的理性认识并树立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树立科学的汉语观和汉语学习观,引领学生养成反思自我言语行为、关注社会语言生活、雅致身边的语言生活的习惯。

(三)理念三:与文化内涵联系

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5]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记录其他文化现象,而且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世界。作为语言类课程的现代汉语,其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教学应做到以语言文字知识为基础,挖掘语言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通过不断的语言文字实践,达成文化知识向语言文字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所学的语言文字知识能获得长久的记忆,并形成相应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语言文字素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走出传统现代汉语教学费时多、效果差的怪圈,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提升语言文字素养。

(一)突出科学,掌握系统知识

我们知道,发现规律是科学,运用规律是艺术。从科学的角度看,现代汉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发现语言这种听觉符号的结构规律,掌握系统知识,为运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本体看,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还是一个很有规则的结构,而且是一个变动的结构。[3]2也就是说,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的整体,这个整体里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成分,这些成分受到一套规则的支配而互相层层组合形成种种关系,这个结构的三大要素就是整体、成分、关系,其中成分和关系是两大支柱,组合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符号系统中两种根本的关系,每个语言符号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中,即每种语言的基本单位既能跟别的单位组合,又能被别的单位替换。语言作为一门学科,也是科学,在科学知识体系中,每门科学都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在逻辑思维中,概念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的“细胞”,而语言本身就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中的概念由语词来表达,判断、推理由语句来表达,“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6]基于此,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科学思维来引领学生树立科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认知这个系统,明确这个系统的科学性,具体可以采取这几种方法:

1.定义法

定义法是揭示概念内涵的一种逻辑方法,而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质的方面的规定性,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 如词汇部分“词”这个概念历来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理解接受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增订六版)将其定义为:“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7]课程教师就应该结合具体的词引导学生明了概念的具体内涵,重点是理解“独立运用”这个说法,通过例词引导学生明白,“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独立成句)或“单用”(单独作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这样再来理解“或”这个逻辑联结词表示该句是个相容选言判断,即包含的选言支是相容的,可以同时并存,所以,三个条件中满足一项就可以认定该语法单位是词,如“美丽”既能单说又能单用(单独作句法成分),是词,“的(de)”不能单说但能单用(单独起语法作用),也是词。

2.划分法

划分法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是以对象一定的属性作标准,将一个属概念划分为若干个种概念的方法,外延是概念“量”的方面的规定性,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此方法在引导学生认识语音层时可以使用,认识语义层时也可以使用,可以视作一种认知的基本原则。比如语音部分“声母”这个概念,在用下定义法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划分法明确其外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即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声母分为辅音声母和零声母,再根据辅音的音素性质,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角度对21个辅音声母进行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分到单独概念为止,这样学生对语音系统中声母小系统中每一个辅音声母就会有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认识了,再进一步进行语音声母辨正就容易了。

3.切分法

语言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研究语言规律需要对语言进行分析,语言分析的目的一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规律,二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切分就是把整体分成部分,语言有语音层和语义层,有其内部的规律性,通过切分能让学生发现语言内部的组合规律和聚合规律。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应把它看作一种分析原则,因为方法是可用可不用的,而原则是必须遵守的。[3]62切分法其实质就是遵循层次分析原则,引导学生理解语音层和语义层的结构规则。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按此可先分为音段成分和超音段成分,音段成分再分为声母和韵母,声母可划分为零声母和辅音声母,韵母包含韵头和韵身,韵身可包含韵腹和韵尾,超音段成分即声调,和音高及音长相关,一个音节中韵腹和声调是不可少的。语法部分使用的框式图解法、划线法、文字部分使用的偏旁分析法和部件分析法都是旨在揭示语言及其书写符号的层次性,通过切分让学生明白语言及其书写符号的内部构成,发现其规律,为运用规律奠定基础。

4.关键词法

指每一章的概述部分梳理出一些关键词且以这些关键词贯穿每一章内容学习的始终,再辅以恰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建立系统内各小系统的认知结构,进而更好地理解语言这个系统的系统性、层级性以及排列组合性。如绪论部分作为学习课程的基础,可以梳理出“语言、符号、系统、结构、功能、 组合、聚合、语言、言语、共同语、方言”等关键词,以这些关键词为突破口,再辅助以恰当的例子,学生能很快理解“语言是一种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的意思,之后提到语言是一个层级装置,由语音层和语义层构成,每一层都有其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也能很快理解。再如语法部分作为师生公认的最具学习难度的内容,可以梳理出“句法、语义、语用、划分、切分、组合、聚合、功能、意义、形态”等关键词,以这些关键词为突破口,再结合恰当的例子,学生能很快理解语法分析有三个层面,即句法、语义、语用层面,分别主要从形式(本体)、意义、功能角度研究语法。[8]

(二)突出训练,提高语言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4]1是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例证法提高理解能力

例证法是指教师大力开发网络、电视、手机等现代大众传媒中丰富的语言教学资料,通过典型的、新鲜有趣、生动实用的例子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各种规则。比如“厉害了我的国”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系列特别节目《厉害了我的国》的播出成为热门流行语,众多新闻报刊和媒体网络竞相使用,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开来,学到语法部分变式句中倒装句的时候就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明了此主谓倒装句法结构作为一个合法的句法结构,满足了一定的语义、韵律、传播媒介等条件,用在特殊的语用场景下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具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2.比较法提高分析能力

张斌老师指出,学习语言要养成别同异、明正误的习惯进而要能对语言现象加以解释,并总结出规律。别同异就是注意语言表达中的细微差别,明正误一是指甲乙都对,但甲好,说明语言使用除了语法问题,还有修辞问题,二是指甲对,乙不对,只限于语法问题。[9]也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比较,通过比较去别异同、明正误。比较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以使用,分为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外部比较包括把方言、古代汉语、英语等作为比较对象。比如,语法部分短语特殊结构类型中连谓短语和兼语短语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就可以一些例子引导学生去比较,从而达到别异同的目的;语音部分声母辨正、韵母辨正、声调辨正既有内部也有外部别异同的一个比较,一方面加深音理的理解,排除方言的干扰,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听音辨音能力,最终达到提升普通话水平的目的。

3.实践法提高运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10]语文教学如此,语言教学亦如此,实践是提高运用能力的不二法宝,现代汉语教学中结合语文教学——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内容的学习需要,凸显师范性,增加关于各部分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好地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明白课程的有用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之用。比如,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具体可有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体朗读等不同方式,学了语音知识特别是关于语调的知识,那就要通过实践初步具备指导学生朗读的能力。再比如,教学语法中标点符号这一小节时,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例句赏析,引导学生发现:标点符号除了具有区分句读、标注语气语调、标示句子类型等语法功能外,还具有描摹难写之境,外化人物心路历程,凸现任务性格等非语法功能,这样既让学生具备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意识,又为他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利于形成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11]

(三)突出文化,提升语言素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行为,是文化产生的重要形式,语言与文化互为依存。外语教学中将文化教学的内容分为表层和深层两大类,表层指语言的文化内涵、语体文化和目的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深层指目的语国家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时间观、空间观和价值观等,这种分类对汉语的文化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12]要通过课程中的文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语言现象文化背景描述法

即将文化知识作为语言现象产生和存在的背景。

比如在语音社会属性的教学中,可以讲解历史上“指鹿为马”的故事,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是语言使用者约定俗成的,一旦约定对每个成员都有强制性。在讲解汉语音节特点时,可以翻译《论语》中的一段文字,比较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单双音节的比重,从而把握古今汉语词语的主要存在形式的不同的特点。这些都是将相关文化知识作为背景进行介绍,从而自然地得出语音学观点。还可以结合四川方言中有音无字的“bia”和有字音异的“fong” 等音节,说明声韵配合规律的系统性和个体性特征。这些都是通过典型事例介绍相关语音现象产生的文化背景。

2.语言现象文化诱因阐释法

即将文化知识作为对语言现象阐释的诱因。我们知道,语音除了具有自然属性(物理和生理属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很多语音现象都可以从文化角度作出解释。比如,汉语中存在许多相互对立又联系的概念,如声母与韵母、平舌音与翘舌音、清音与浊音、重音与轻音、辅音声母与非辅音声母(零声母)的对立统一,都表明了汉民族讲求阴阳虚实、讲究系统性的文化心理,这一特点也是由汉民族直觉的、模糊的、悟性的整体思维模式和务实、求简的民族性格所决定。再比如,文字学习中,汉字的形体方正表达了汉民族文化要求“结构平衡”的审美要求;汉字的构形特点体现了汉民族的主体思维模式。再比如语法部分名词的活用现象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社会心理文化、历史文化等,如余光中在《重上大度山》中用“星空,非常希腊。”来形容星空,比直接用很浪漫、很美好、很纯净等要高明得多,因为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拥有着悠久的文化,乌拉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中海式风情结合希腊神话的世俗魅力,使希腊集浪漫、美好、诗意于一身。蓝和白是希腊的主打色,蓝的天、蓝的海、白色的房子……希腊成了纯净和蔚蓝的代名词,这样表达既简练又有内涵。

总之,在人才培养中,课程作为学科方法、技术和路径的阐述,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现代汉语作为高等教育中文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师范生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名未来的语文教师都应该认清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关系,现代汉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未来的语文教师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树立将语言文字知识用于语文教学的意识,并通过一定的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语言文字素养,外显为语言文字能力且用于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素养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