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2021-01-29王桂枝

世纪桥 2021年6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人类

黄 坤 王桂枝

(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产生联系,人类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自然的物质供给,但当代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对马克思自然观进行研究,探明其中的奥秘,目的在于为我们解决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和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其青年时期的论著《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博士论文》中萌芽,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在《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的理论。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绝非一蹴而就,它扎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深受前人研究成果的影响,最终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关于自然的观点。

(一)历史背景

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和自然的关系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自然支配影响人的前资本主义时期,人与自然相异化的资本主义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时期。前资本主义时期,物质资料匮乏、人类认识水平低下、生产活动范围狭小,自然条件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存、生产、生活,人类被动地依靠自然、屈从自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对自然的影响小,人和自然处于最初的相对和谐的状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掠夺和占有成为人类向自然进军的手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庞大的物质财富,也打破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人与自然尖锐的矛盾对立。到共产主义时期,生产资料的全面占有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那时人的本质得到真正显现,人们注重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自然的地位和价值重新得到确立,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解。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人对自然的控制力与日俱增,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人类的生存面貌从根本上改变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的供应短缺、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生态危机的扩大无不昭示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和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度出发,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逐步形成了独到的自然观。

(二)理论渊源

在马克思以前,自然概念在西方哲学历程中经历了由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到黑格尔抽象自然观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和超越前人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

古代自然哲学家将宇宙万物作为研究对象,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把具体而纯粹的自然之物作为宇宙的始基,看不到自然的社会属性。中世纪宗教神学认为自然是上帝,是神的创造物,没有看到自然的客观性,也忽视人了的作用。到了近代,受人文主义理性精神的影响,人们将自然与科学紧密联系,以人为中心认识和控制自然,形成了机械的自然观。他们为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但他把自然看作绝对精神的产物,崇拜理念的魔力,犯了忽视自然的客观性的错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并继承了黑格尔自然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角度,他从直接感性出发,脱离了抽象的存在,但他片面的自然观既没有看到人与自然的现实活动,也没看到活动着的人与自然的社会历史性,仅仅停留在了感性视域内,马克思批判他的自然观是片面的形而上的,并建立了自己的自然观。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著作对自然观进行系统论述,但他对自然、社会、人的思考渗透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方方面面。马克思的自然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包括马克思对自然、社会、人的基本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根本理解,以及对生态危机根源和未来走向的设想。

(一)对自然、社会、人的定位

不同于生活常识中的印象,马克思把“自然”划分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自然就客观地存在着,马克思所谓的“自在自然”就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着的未经人类染指的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人类为了生活用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被人类实践活动打上印记的自然界就是“人化自然”。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起源于物质生产过程的具体历史范畴。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曾对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社会进行论述,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关系就是社会,同时马克思还提到:“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首先,在马克思眼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发展演化的结果,同时人的发展进步还得依靠自然。其次,实践中的“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从本质上看,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总之,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着自然与社会间的物质交换,是联系自然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从自然界的变化运动和人类的对象性活动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对人有制约性,人对自然有依赖性。第一,自然具有先在性,人类诞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界也一直客观存在。第二,人的存在与否对自然的存在并不会有太大影响,但“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人的产生发展依赖自然,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第三,自然界有其规律性,人违背自然规律必将招致恶果,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人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得到发挥,人与自然在实践中走向统一。虽然自然界对人有优先性和制约性,但人可以在尊重和保护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然为人所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同动物的跟本区别就在于劳动,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物质交换,而实践就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同时实践活动扩展着人的交往,人与人的交互关系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部分。总之,实践的观点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人与自然在实践中渗透统一。

(三)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及未来走向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走向了技术理性主义,对自然的掠夺和控制一方面满足了人类的物质财富需求,另一方面,使得人与自然进入分离对抗的异化状态。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二重性区分了商品的二因素,交换的过程就是社会物质变换的过程,人失去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主义不断刺激市场消费、无限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了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于是,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最终将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失衡,产生严重的生态危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逻辑使然,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就在于资产阶级抽象的自然观。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生态危机的实质在于社会政治,只有从根本上推翻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用共产主义公有制克服资本无限侵略扩张的本性才能摆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将合理地调节自然与社会间的物质变换,那时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将被消除,人与自然将处于真正和谐的状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状态,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构思体现着他的自然观和人对自然的本真态度。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自然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自然观一方面为“美丽中国”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统筹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最后马克思自然观助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面临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人类历史全过程。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外,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了生存环境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的生态观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为指导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在马克思自然观的指导下,我们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本国国情的生态建设理论。首先,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建立补充生态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政治上完善关系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最后,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在思想观念上使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马克思自然观蕴含着丰富智慧必定能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大展宏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作了明确定义,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取向。中国必须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角度出发,在经济、政治、生态、思想观念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问题的不断解决,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恶化使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世界是一个紧密整体,生态问题更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不是某个国家单打独斗就能解决的。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蕴含的整体性思维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进一步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和推动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有重要意义。

维护全球生态安全首先应当摒弃人类中心说,在观念上确立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同时注重生态资源的长续久存,利用自然资源要符合自然规律,有限索取以保护人类的无机身体。其次,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提高科技水平、理性使用技术,将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强大物质力量。最后,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引导人们树立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的观念。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浪费型生产、过度型消费的现象,资源浪费严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必然推动资源能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生态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指的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现实的人”将摆脱外在的依赖和限制,人的个性将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实际生活的改善互为前提和基础,其中生态文明作为评判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指标,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自然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须的能源和资源,好的自然环境更是为物质交换增加了可持续性。实践是人的本质,用之不竭的物质材料是人们实践活动开展、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除了物质追求,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不容忽视。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也能使人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科学看法和正确观点,指导人们正视生态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又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进一步提供条件。到人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解,人从与自然异化的状态中解放,那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将实现。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人类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