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2018 年吡蚜酮对浏阳第六(4)代褐飞虱防治效果监测

2021-01-29孔金辉孙进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飞虱盆栽抗性

孔金辉,孙进军

(1.浏阳市永安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浏阳410323;2.上海晓明检测技术服务 有限公司,上海200335)

湖南水稻常年播种面积约400 万hm2,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各省市的前列。水稻是湖南农业的支柱产业,水稻的安全生产不仅为湖南省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湖南省水稻田主要害虫之一,大发生时可通过取食危害导致水稻绝 收[1]。褐飞虱繁殖力强,田间连续繁殖2 代即可造成大面积“虱烧”现象。褐飞虱是一种长距离迁飞性害虫,通常于4 月迁入湖南,11 月下旬迁出或死亡,期间褐飞虱在田间能连续繁衍6 代[第八(6)代发育不完全],其中尤以8 月的第六(4)代和9 月的第七(5)代危害最为严重[1-2]。

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方针下,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和绿色防控理念应用于褐飞虱的防控[3-5],但是化学防控仍因见效快和易于推广的特点被农户广泛使用。吡蚜酮是目前防治褐飞虱时应用较多的单剂,在我国水稻主要种植区域均有大面积使用[6-7]。学者们通过稻茎浸渍法,监测了褐飞虱对常见化学药剂的敏感性[8-9],但是广大农户关注的是常见药剂商品推荐剂量下的实际防治效果。因此,笔者拟通过罩笼喷药试验,监测2014—2018 年吡蚜酮推荐剂量对浏阳第六(4)代田间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为指导田间科学用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昆虫 供试褐飞虱2~3 龄若虫采自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一季晚稻田,该田块为笔者实验室野外长期观测站。根据系统田间调查数据,2014—2018 年田间第六(4)代褐飞虱2~3 龄若虫采集于8 月下旬。

1.1.2 供试水稻 供试水稻品种为TN1,6 月中旬催芽,7 月上旬移栽入盆(直径30 cm×高28 cm)中,试验期间稻苗处于孕穗期。

1.1.3 供试药剂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根据当地农户施药用水量(45 L/667m2),结合吡蚜酮推荐防治用量,室内配置130和220 mg/L 的吡蚜酮溶液待用。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2 个药剂处理,分别为130 和220 mg/L的吡蚜酮溶液,以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设置3 盆盆栽苗。试验步骤:首先将对照处理3 盆盆栽苗相等间隔依次排列,量取一定体积的清水通过喷壶均匀喷洒于盆栽苗上,以水稻叶面形成雾滴但不流淌为标准,测量剩余清水量,初始水量与剩余水量差即为试验一个处理用水量,重复3 次,获得每个处理平均用水量;然后根据用水量喷洒不同浓度吡蚜酮溶液;待盆栽苗叶面水珠自然风干后,每盆盆栽苗上扣一个圆柱形罩笼(直径25 cm×高100 cm),接2~3 龄褐飞虱若虫20 头;药后3、7 和14 d 观察褐飞虱存活数,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按公式(1)和(2)计算[10]。各处理重复4 次,试验期间适时给盆栽苗加水。2014—2018年试验开始时间分别为每年8 月的18 日、26 日、23 日、20 日和22 日,药后14 d 试验结束。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中的Analyze 模块对不同因素水平下的防治效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2014—2018 年各处理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因素影响作用方差分析

从表1 可以看出,试验年份(P<0.001)和药后天数(P<0.001)对防治效果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根据各因素F 值大小,可确定二者对防治效果的影响作用大小为药后天数(F=1 373.01)>试验年份(F=49.43)。

表1 防治效果方差分析结果

2.2 吡蚜酮药后3 d 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2014—2018 年试验期间,药后3 d,吡蚜酮高、低浓度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变化不大(图1);其中,吡蚜酮130 mg/L 处理对褐飞虱防治效果为36.66%~51.07%,220 mg/L 处理对褐飞虱防治效果为45.70%~56.12%。

图1 吡蚜酮药后3 d 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2.3 吡蚜酮药后7 d 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2014—2018 年试验期间,吡蚜酮高、低浓度处理药后7 d 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依然呈震荡变化趋势(图2);其中,吡蚜酮130 mg/L 处理对褐飞虱防治效果为72.59%~86.85%,220 mg/L 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为83.97%~92.56%。

图2 吡蚜酮药后7 d 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2.4 吡蚜酮药后14 d 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2014—2018 年试验期间,药后14 d 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较为稳定,且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图3);其中,130 mg/L 吡蚜酮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为89.32%~100%,220 mg/L 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达到92.9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017 年吡蚜酮高、低浓度处理药后14 d 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达到了100%。

3 结论与讨论

图3 吡蚜酮药后14 d 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根据杀虫剂对防治对象的作用机理不同,用于监 测褐飞虱对不同杀虫剂敏感性的室内方法有点滴法[11]、 药膜法[12]、浸苗法[13]及稻茎浸渍法[14]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杀虫剂多以叶面喷施为主,通过触杀或内吸等作用运输到害虫不同生态位,从而达到防治目的。该研究通过罩笼喷药法,以杀虫剂商品推荐剂量喷施于水稻叶面,可最大程度地反映吡蚜酮杀虫剂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吡蚜酮是新型吡啶杂环类化学药剂,通过“口针穿透阻塞”机理对水稻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目前我国水稻主要种植区域防治稻飞虱的主要化学药剂之一。21 世纪初,吡蚜酮进入我国以来,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逐渐上升,多数地区抗性水平达到中抗水平,且抗性水平仍呈上升趋势。2010—2014 年,安庆褐飞虱对吡蚜酮的LC50从9.179 上升到48.796,抗性倍数从4.43 倍上升到23.55 倍,杭州褐飞虱对吡蚜酮的LC50从7.646 上升到56.110,抗性倍数从3.69 倍上升到27.08 倍;2011—2012 年,湖北、两广和浙江等地9 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产生中等抗性水平,LC50为34.9~46.8;而2016 年对江苏、浙江等8 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2016 年期间褐飞虱对吡蚜酮的平均抗性倍数达到125倍,属高抗水平[15]。 该试验中,2014—2018 年期间,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较为稳定,低剂量130 mg/L 的处理药后14 d对褐飞虱防治效果为89.32%以上,高剂量220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达到92.95%以上。这表明吡蚜酮对浏阳褐飞虱依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浏阳褐飞虱化学防控的主要药剂,但鉴于其他省份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水平的上升,大田应用方面应适当选择其他作用机理的化学药剂交替使用。

猜你喜欢

飞虱盆栽抗性
不忘初心,回归经典!养虾至暗时刻,海茂坚定高抗苗,携抗性更强“普利茂”回来了
亚洲玉米螟对Cry1Ac蛋白抗性适合度代价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冻干益生菌微胶囊保护剂及抗性研究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仙人掌盆栽
水果盆栽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