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2021-01-29丁小芬
丁小芬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以社会和中小学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地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等内容,以期培养的体育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湖南省4所普通高校(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城市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湖南省4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规格标准[1]。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取决于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是依据培养目标构建的,能培养出的人才规模和能从事社会需求何种具体工作也是培养目标给予的具体体现。
从表1可以看出,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具有针对性。4所院校在培养切入点方面也不同。如长沙师范学院重点培养掌握幼儿保育和幼儿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幼儿体育教育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湖南城市学院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则是立足中学和小学,培养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组织、学校体育管理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人才;而衡阳师范学院除注重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与管理外,还培养学生胜任学校健康管理工作的能力,符合当前社会和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表现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优秀体育专门人才”“体育教师”几种形式,这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表述较为一致。
表1 湖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二)湖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由表2可以看出,4所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设置分类参差不齐,湖南城市学院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主要开设体育教育传统课程,强调专业教育纵向深入;其他3所学校课程分类细致,除专业课占重要部分外,衡阳师范学院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开设了大比重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而长沙师范学院则开设了创新创业必修课,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第二,公共必修课普遍存在门类少、比重偏高的问题,4所学校公共必修课均超过总学分的1/4;第三,专业选修课偏少;第四,实践性课程少,大多数学校只进行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缺乏创新;第五,素质类课程的学分少,多数学校只有几个学分的课程。因此,课程结构相对不合理,造成学生知识面较为狭隘,灵活性不够,自主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低。
表2 湖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及学分设置
(三)湖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能力的重要途径[1]。
湖南省4所学校在师范生4年的学习过程中都安排了见习和实习,其中,长沙师范学院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实践时间达到20周。通过对4所学校教学院长的访谈得知,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络基本上是通过见习和实习进行的,学生见习和实习是按专业编队,由1名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见习观摩和监督学习,见习内容的安排由实习学校负责。见习过程中小学方主要安排一些公开课、专业讲座、课外体育活动观摩等,学生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仅限于观摩。而在大四上学期,学生会被安排到长沙市或地级市中小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实习阶段,实习学校会给每位实习生配备至少一名指导教师,帮助其在课堂管理、课堂教学以及课余训练方面进行提高。除通过见习和实习与中小学联系外,其他教学时间较少与中小学联络。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湖南省4所高校培养目标多定位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其中1所学校定位为幼儿园教师,与课程方案表述较为一致,但与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建议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制定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方法及其他各项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湖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分类参差不齐;实践性课程少,缺乏与中小学长期稳定的沟通与交流;素质类课程学分少,造成学生视野不开阔。建议开设适应新时期中小学幼儿园体育教育发展的新兴课程,增加素质类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湖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实践仅仅只有见习和实习,实践形式单一。应适当完善教学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的沟通,结合培养目标和全学段的实习模式,与中小学和幼儿园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