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愿文研究探析西夏贵族的精神世界

2021-01-29丁晓东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西夏文西夏身份

丁晓东

(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以往,关于黑水城出土的文献,已有了众多深入的研究,此处不再赘述。而对于西夏发愿文的研究,也有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发愿文进行比较研究和对发愿者精神世界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以发愿文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出土文献发愿文的梳理分析,探寻西夏上层统治者的精神世界。

现已出土文献中的西夏发愿文大多与佛事活动有关,段玉泉认为,发愿文格式要求有号(引言部分)、叹(对佛经的赞美之词)、因(发愿的原因)、德(所行功德)、愿(发愿部分)、颂(装饰部分)[1]。把西夏与佛教有关带有发愿性质的序、跋、题记等都看作是发愿文。发愿文不仅是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是了解西夏社会各阶层精神世界的直接材料。

一、西夏贵族发愿文的内容

关于发愿者的身份,已知的有西夏皇帝惠宗秉常、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桓宗纯佑、神宗遵顼等五位帝王,西夏的太后梁氏、曹氏等;大臣有罔长信、贺宗寿、任得敬等;僧侣有德慧、令部慧茂、咩布慧明、讹布慧度等。但是,文献中也存在并未标明身份等级的发愿者。

俄藏инв.№8106号 课刻本,记述了一个叫“忠茂”的人,在其母亲“七七”忌日写下发愿文,“伏愿:当今皇帝万岁其来,君国父母千秋可见”,并印施《佛说父母恩重经》千卷。关于“忠茂”的身份,聂鸿音先生认为此发愿者是一名西夏官员[2]。通过对发愿者身份与发愿内容的比对,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线索,如表1所示。

表1 西夏官员身份及愿文内容

结合“忠茂”及表1中3人的发愿文,发现西夏的官员或者宗室在印施经书发愿时,一般会带有对西夏皇家和政权的祝愿,而平民阶层则不一定。除特殊的存在外,不论品级高低,都在愿词的开头有对皇帝、皇家的祝愿,这可能是当时环境下的一种影响,或是作为官员的一种责任。除此之外,宗教愿望一般都是弘扬佛教,生活愿望则可能是疾病早日痊愈。官员中有两人印施了《佛说父母恩重经》,该经是一部假托“佛说”以宣扬儒家孝道的中土作品,著录始见公元695年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一五,自唐智升《开元释教录》以来就被视为“伪经”[6]。该经的印施流通,说明了中原汉文化对西夏佛教与社会文化影响的深入性。

俄藏TK12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发愿文》中记载西夏秦晋国王任得敬因病印经发愿,愿词为“故陈誓愿,镂板印施,仗此胜因,冀资冥佑。倘或天年末尽,速愈沉菏;必若运数难逃,早生净土。又愿:邦家巩固,历服延长,岁捻时丰,民安俗阜”[7]。这里任得敬除希望自己早日痊愈外,还特别希望国家稳固,但并没有对皇帝或者皇家的祝愿,并且国泰民丰一般是皇家或者皇帝所愿,这有些过界的愿文应该与当时任得敬权势颇大并有篡权之心有关,后任得敬篡权乱政这也是证据之一。

二、西夏皇室的精神世界

根据已有发愿文里发愿者的地位身份,可将西夏上层的研究对象分两个部分进行考察。

(一)皇帝的发愿文

俄藏TK164、165汉文《自在大悲心、胜相顶尊后序发愿文》仁宗仁孝发愿道“神考崇宗皇帝,超升三界,乘十地之法云;越度四生,达一真之性海。默助无为之化,潜扶有道之风。之子之孙,益昌益盛。又愿以此善力,基业泰定,迩遐扬和睦之风;国本隆昌,终始保清平之运。延宗社而克永,守历数以无疆,方期奠枕之安,九有获覆盂之固”[8]。与之相对应的俄藏инв.№6821 西夏文《自在大悲心、胜相顶尊后序发愿文》中,愿文则是缺少了“迩遐扬和睦之风”和“终始保清平之运。延宗社而克永,守历数以无疆”等句,其余意思大致相近。由此可以看出,仁宗皇帝的发愿词可分为对先皇的怀念祝愿和希望巩固自己统治两大部分。此次西夏文和汉文的合刻,极有可能是西夏历史上首次汉文佛经与西夏文佛经的合刻。中国藏《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并胜相顶尊总持依经录后序愿文》中,仁宗仁孝发愿“伏愿:曹氏皇后,精神超生三界,了悟一乘真理……”[9]这里表达了仁孝对离世母亲曹氏的怀念。俄藏инв.№7577 西夏文《圣大乘皈依经后序愿文》中,仁宗仁孝中的愿词写道“伏愿:皇基永固,宝运弥昌。艺祖神宗,冀齐登于觉道;崇考皇妣,祈早往于净方;中宫永保于寿龄,圣嗣长增于福履,然后满朝臣庶,共沐慈光,四海存亡,俱蒙善利”[10]。把西夏仁宗皇帝仁孝塑造成了一个“对逝去亲人深切怀念,对妻子、臣属眷顾,对天下、百姓仁爱”的完美君主形象。这种文本的书写和形象的塑造,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西夏政权的儒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从惠宗秉常时期的单行西夏文发愿文到仁孝时期汉文和西夏文两种版本的发愿文,本身就说明西夏统治者对中原文化认知与学习的不断深入。自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后,就开始对中原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吸收,其后西夏毅宗谅祚时期推行了汉礼、向宋求取儒家经典;崇宗乾顺亲政后,在御史中丞薛元礼的建议下,建立“国学”[11],这较谅祚时期推行汉礼、向宋求取儒家经典有了更大的进步;作为乾顺的继承者,仁孝在崇儒和儒化上的表现更是不断深入[12]。正是在这种崇儒和文化儒化的背景下,在发愿文中对其“完美君主”的书写和塑造,符合儒家理论中的“圣君”形象。

其二,在佛经发愿文中来塑造这种形象,既是儒家理论与西夏崇佛的实际情况结合,也能在佛经传播过程中传递“圣君”的形象,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

(二)后妃的发愿文

俄藏TK12太后罗氏的《转女身经发愿文》中也记载:“仍愿龙图永霸,等南山而崇高;帝业长隆,齐北海而深广……武职文臣,恒荣显于禄位……”[5]292俄藏инв.№683 太后罗氏在《仁王护国波若波罗蜜多经后序愿文》中说道:“又愿:宝位永在,帝祚绵长……天下重臣,同登觉岸……”[13]罗氏太后在此时印施的《转女身经》是在仁宗去世、桓宗登基之初进行的,目的是表明罗氏继续主导当时的西夏政权[14]。笔者认同其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认为西夏由太后摄政是有其历史传统的。惠宗、崇宗、仁宗等朝代都出现过后妃干政的事例,并且在发愿文中有所显示。

中国藏西夏文《慈悲道场忏法序》中的发愿者为太后梁氏和惠宗秉常,发愿的主要内容是“民生遣主,领属指挥治理;恶来佛现,慈悲教导救援……忏法功弘,序言难名其义;今劝众生,切勿不修善典,斯经永传行”[15]2。“民生遣主”是明显的带有君权神授的观念,其后的“切勿不修善典,斯经永传行”则是建立在其统治之上,社会有序运行,巩固统治,佛教传布更广。在俄藏黑水城文献инв.№697 太后梁氏、崇宗乾顺的西夏文《大乘无量寿经后序愿文》中说道:“伏愿:皇图茂盛,与阿耨大海相齐;帝祚绵长,与须弥高山相匹;贤臣出世,忠心辅佐君王;国阜民丰,降伏天灾人祸。风雨时来,五谷熟成随处见;星辰运转,万恶依法自然消……”[15]20这里愿词主要是希望皇家统治巩固,臣属忠心辅佐,国家风调雨顺,佛法昌盛。俄藏инв.№6518、7123 太后曹氏的《佛说阿弥陀经后序愿文》中说道:“愿:……当今皇帝,永驻须弥胜境。皇后千秋,圣裔蕃茂。文臣武将,福禄咸臻。”[16]

可以看出,后妃的发愿文大多以皇家身份为出发点,希望国家统治巩固,风调雨顺,大臣能忠心辅佐。这些愿望也是后妃们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帝王与国家的内心使然。

结语

综上所述,西夏上层的精神世界,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关切对象。在宗教愿词上,发愿者都表达了佛教昌盛的愿望,不管是皇帝还是后妃,都希望借助佛教的理论实现更稳固的统治。在关于政治的愿文中,皇家的愿文则希望国家稳定,统治稳固,臣属用心,国家风调雨顺。官员在愿文中主要是祝愿皇室,并且有对自身及家人健康的美好祝福。这些愿文既是他们自己精神世界的真实需求,也是对所处地位与身份做出的客观反映。

猜你喜欢

西夏文西夏身份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讹误汇考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西夏河渠技术述论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西夏文《谨算》星禽研究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