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运营风险管理的私募股权基金内部控制研究

2021-01-29于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消费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金项目股权风险管理

于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私募股权基金指的是在机构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时,会向外筹措资金,并将资金用于投资,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将资金撤回的一种活动。从私募股权基因投资的定义来看,企业要想获得不菲的收益,就需要选择一个发展情况良好的项目,否则投入项目的资金将有去无回。不过,尽管其风险度大,但收益可观的特点仍旧吸引了许多企业,便使得私募股权基金数量越来越多。所以,近些年来,私募股权竞争越发激烈,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不再是随意决策便能获益的活动,而是需要投资者谨慎决策。因此,为了降低风险系数,提高获益可能性,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了众多投资机构必须的选择。

一、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概述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内部控制,顾名思义,指的是个体或机构将目光放在自身上,进而控制自身的一种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保护自身的利益,进行内部经营体系完善的活动。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风险,降低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直接目的,是企业想要用较低的资源获得较高回报的一种手段。比如,某企业进入了一个风险高利润高的行业,为了保护自身资产的安全且成功获利,需要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并将之扼杀在源头,从而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从两者的定义来看,内部控制属于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是风险管理的工具之一。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

从本质上来讲,内部控制是企业趋利的一种行为,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增强自身获利的能力和概率。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以解决风险为行为导向,对企业遇到的风险和未来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进行仔细识别、全面分析、客观评估以及高效处理,从而完成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比方,为了提高管理风险的效率,企业对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重新调整,精简工作层级,从而加快风险处理的速度。总得来说,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行为,要始终以处理风险为目标,以保障企业利益和推动企业发展为最终目的。

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的意识不强

强有力的内部控制,需要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有强烈的意识,且能够自觉参与至内部控制的活动中去。比如,面对多个可供选择的私募股权基金,花时间花精力调查与分析后,再选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基金,而不是随意调查与决策,进而选出一个不合格的股权基金。但是,现实情况下,许多管理者和投资者一味地盯着投资的收益,而忽视对内部的控制,使内部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比如,某投资者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前,未对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投资后,未对私募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管。投资前后的两种行为,皆源于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二)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健全

无论哪一种投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因项目经营不善,投资亏损严重;因项目进行违法违规操作,投资金拿不回来等。所以,正确的投资行为是,投资前,对将要投资的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考虑清楚风险的高低与自身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之间的差距后,再做选择。但是,尽管我国现有的私募股权基金机构有着清晰的投资路线和流程,却很少关注流程中关键节点的风险因素。比如,某机构没有成熟的牵制措施,使得开发人员全程参与项目找寻至项目决策的环节。此种情况下,关于基金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的准确度不高。如果仅以此为行为依据,很有可能使投资者赔得血本无归。

(三)监察督促机制不够完善

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受到内外部监督力度的影响。如果内部和外部能够配合好,将自身的监察力量往一块使,便能够将投资机构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否则,缺乏足够监督的情况下,投资机构很可能在各种风险的冲击下,走向自我消亡的结果。但是,我国现有的私募股权机构的发展机制尚未成熟,不具备成熟的监督机制,未能够很好地发挥出监督行为的作用,反而由于不当和僵化的监督制度,降低了投资质量和速度。比如,某个将要投资的基金项目,全程由同班人马参与和完成,没有被专门的投资审查委员审核,使得某些风险因素未被识别出来。

三、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针对已经固化的机构内部环境,需要采取逐个击破的手法,从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信息传递等环节入手,逐渐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投资机构作为内部控制的执行者和获益者,需要先制定成熟且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则,让相关人员都依据规则进行风险管理。二是完善内部控制的激励机制,让多数工作人员自愿进行内部控制,而不是仅依靠外部力量监管。三是提高私募股权基金持有者的内部控制意识,让其意识到控制的重要性,主动地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资金的安全度。四是建立健全投资监管小组或委员会,将内部风险管理作为常规化监督工作。比如,安排监管人员进行阶段性的监管工作,降低每一阶段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频率。

(二)严控基金投资立项

投资资金从投资主体到基金项目的过程中,第一步便是选择合适的基金项目。那么,面对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多种多样的多个私募股权基金,应该如何选择?投资机构需成立基金立项小组,对照项目立项的标准,由小组成员判断出多个项目立项的成功率,最终选定立项项目。比如,组内成员需要考察基金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风险系数、资金回笼周期等。如果基金项目不符合基本的标准,则视为不合格基金。为了进一步提高立项小组的工作质量,机构还需专门组建监察小组,调查所立项目是否真正符合立项标准,一旦发现不合格项目,将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惩罚。

(三)完善项目评估机制

真实、准确的项目分析报告书有利于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有利于维护投资主体的基本利益,让项目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因而,立项之后,需通过成熟的评估机制,制作出可行的评估报告和可操作的决策方案。一是搭建独立于其他部门的调查小组,规定调查的流程,制定每一个调查阶段的标准,确保调查小组制定出有价值的报告。比如,报告中罗列了各项可能的风险,以及相应的控制对策。二是完善内部决策控制机制。由投资部门相关管理人员,财务、法律等与之有关的辅助人员,组成专门的决策小组,最终做出正确、合法的决策。比如,此种做法可以降低将个人感情和个人利益建立在决策之上的概率。

(四)提升投资执行效率

在上一个控制阶段中,通过控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决策过程,得出了一个不错的决策方案。那么,接下来的执行效果,便是影响决策作用的重要因素。根据决策方案,建立合理可行的执行任务,制定行动路线和步骤,安排并督促相应的人员执行,是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具体来说,一是明确规定投资的时间、数额、方式等,进而制定投资详细方案。二是健全投资跟进机制,确保投资方案按时完成。比如,由投资经理牵头,其余相关人员加入,组建跟投小组,阶段性地审查投资效果,并将效果汇报给客户,不仅可增强工作者对基金项目的控制信心,而且可增强客户对机构的放心度。

(五)加强基金投后管理

当投资任务顺利完成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对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来说,当投资生效的那一刻,所有的风险都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但是,尽管投资经理或机构已经很难改变项目最终的结果,却可以通过有效的后续管理适当地减少因投资不善所带来的损失。一是及时对投资的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并制定出评价报告,二是针对评价报告的紧急问题,主动将机构的部分资源投入项目中,帮助项目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与项目一起成长。三是健全投后触动机制,保护好投资资金。比如,当投资项目已经走向破产的边缘,需及时进行投资转让或退出流程,将项目经营不善的基本情况汇报给决策小组,由小组进行是否回收资金的决策。此外,针对部分不能回收资金的基金项目,需要认真整理好相关的法律文件、可行性报告、立项申请书等资料,存档保存好,为以后的投资提供经验。

四、小结

综上所述,身处竞争越发激烈的投资行业,即为了应对好外部的风险,也为了及时处理内部风险,投资机构都应该重新审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将之与风险管理“挂钩”,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尽可能控制好更多的风险因素,保障好投资机构和投资主体的基本权益。除此之外,投资时市场瞬息万变,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部控制机制,而是需要投资机构密切关注投资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优化迭代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好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好立项、评估、执行等与投资有关的环节。

猜你喜欢

基金项目股权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二)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一)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新形势下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什么是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有哪些注意事项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
七七八八系列之二 小步快跑搞定股权激励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