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音乐修辞学在斯卡拉蒂《b小调奏鸣曲》中的运用

2021-01-29王晗睿赵兵太原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8期
关键词:奏鸣曲作曲家旋律

王晗睿/赵兵 (太原师范学院)

一、音乐修辞学的含义及历史渊源

(一)含义

音乐修辞学是一项音乐创作理论,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基本的音乐元素,并与自己本身创作风格相结合,形成各种音乐修辞,并大胆运用于音乐作品中,赋予其特定的情感意义。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创作角度,它常常被作曲家用来搭建音乐情感结构框架,使其音乐表达更为丰富;从审美角度,它让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更容易被听众领会,从而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音乐修辞学中常见的修辞法有联珠法、层进法、增进法等。其中联珠法是指用前一乐句结束的最后一个音符作为下一乐句的开头,意在首尾呼应。层进法是指在相同部分中,旋律高二度或者低二度进行,用旋律升降表达音乐情感走向。增进法是指用旋律的持续上行来表现情绪的上升。

(二)历史渊源

音乐与修辞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修辞学是西方文化中的一门历史悠久的研究,它的源头来自于古老的“口才”学说,也就是雄辩。根据史料记载,雄辩的创始人是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政治家恩佩多克里,但是早在古希腊的荷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雄辩的早期萌芽。在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之中,有七门自由学科,分别为辩论、文法、修辞、天文、算数、几何、音乐,修辞学和音乐同属于这七门自由学科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音乐与修辞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进入文艺复兴后,古老的修辞学也随着人文主义的繁荣而蓬勃发展。这门学说最初被认为是谈论艺术的艺术,当时受到广泛赞誉,因为人们相信一个好的演讲可以激发人们的各种情感。在修辞的推动下,语言变得更加富有,更加人性化。在当时盛行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音乐的功能渐渐发生了变化,从完全为宗教服务的宗教音乐逐渐演变成为表达情感服务的人文音乐。音乐与修辞学的发展也为音乐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路。作曲家利用音乐修辞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使其更好地体现人文主义和人类情感,使自己的创作更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音乐与修辞的联系进一步加固,最终形成了成熟的音乐创作理论——音乐修辞学。

二、斯卡拉蒂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一)斯卡拉蒂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7世纪下半叶跨越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著名古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及教育家。1685年10月26日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个音乐家庭中,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亚历德罗·斯卡拉蒂正是他的父亲,在这位极富盛名的音乐家父亲的影响下,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他并没有走上父亲歌剧创作的道路,而是专注于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与创作。1700年,16岁的斯卡拉蒂凭借自己过人的音乐天赋担任了意大利那不勒斯皇家圣乐队的管风琴师和作曲家,之后前往威尼斯学习。1719年前往葡萄牙里斯本,并担任了葡萄牙国王诺昂的皇家教堂的乐师。1728年随芭芭拉公主下嫁,一同前往西班牙马德里,以宫廷乐师的身份为西班牙皇室工作,因此他后期的音乐创作充满了西班牙音乐的风格,他的大多数键盘作品也都是在那里完成的。

作为一位过渡时期的作曲家,斯卡拉蒂所运用的音乐语言与创作手法在当时看来都是最大胆最具有超前性的,尤其是他的键盘音乐,以新颖、独特的创作风格影响了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方向。

(二)钢琴奏鸣曲

斯卡拉蒂一生创作了555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大部分都是二部曲式的单乐章作品,其中一些被用来教授芭芭拉公主弹奏钢琴,因此这些奏鸣曲也被他自己称作“练习曲”。斯卡拉蒂虽然久居宫廷之中,但他的音乐确极富生活气息,这可能与他长期居住在西班牙有关。斯卡拉蒂被当地民间歌舞的旋律、节奏以及一些民间乐器的声音所影响,凭借自己大胆的想象力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b小调奏鸣曲》是一首类似复调的作品,充满诗意,极富歌唱性,具有梦幻的意大利美声风格,全曲端庄、静谧,同时又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在一些部分的创作中运用了音乐修辞学的手法,在下面章节中将进行详细论述。

三、音乐修辞学在《b小调奏鸣曲》中的运用

在巴洛克时期,很多作曲家都认为无论是表达音乐的整体结构设计,音乐表述的具体手段,还是音乐情感的具体表达,都有必要从音乐修辞的原理和方法中学习。如巴赫、斯卡拉蒂、蒙特威尔第、亨得尔等都运用了音乐修辞法在他们的创作中,比如在歌曲中运用修辞法使得音乐与歌词的意义更加融合,另外在器乐曲中运用音乐修辞法中的修辞格来赋予音符更多情感表现。

音乐修辞是当时音乐创作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包括许多不同的修辞法。如联珠法,层进法,双关语等。下面我们以斯卡拉蒂《b小调奏鸣曲》为例,具体论述音乐修辞法中的层进法、增进法、惊叹法、夸张法在此作品中的运用。

(一)层进法

在音乐的相同部分中,旋律高二度或者低二度进行,这种音乐修辞格被称为层进法。在修辞学中,也称为层次法。它有增量和递减两种形式。它的作用是逐渐加深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运用旋律的升降起伏来表现情感的走向,从而增加音乐语言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谱例如图1。

斯卡拉蒂在此处运用层进法,旋律下行,音乐表情术语从f到dim,做减弱处理,看似是情绪走向低潮,实则是在为后面的情绪高潮做铺垫,使音乐表达更富有戏剧性,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真实。

(二)增进法

旋律的延续表达了音乐中情感上升的状态。在修辞学中,也称为升华法。从点到点,它可以更深入地达到情感的高度,充分表达思想和感情。在音乐中,音符的连续向上运动通常表达音乐情绪的不断强化,也表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是预测高潮的手段。谱例如图2中的第23-24小节。

图2

图2中第22小节运用了主部主题旋律的部分素材,形成一种假再现,之后运用增进法,旋律不断上行,音乐情绪也随之上涨,与前面平缓抒情的主题形成对比,意在表现一种情感的上升与矛盾的激化,为之后呈示部分的高潮与结束奠定基础。

图3

图3中为此首作品靠近结尾处的部分,斯卡拉蒂在第52-54小节中运用了增进法,旋律的不断上行,层层递进,情绪在不断的高涨,等到到达一个高点之时,情绪又迅速回落,回归平静,结束了全曲。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带有理性约束的感性表达。

(三)惊叹法

在音乐中,运用六度音程的跳进来表现激动惊讶的情感的音乐修辞法被称为惊叹法。在修辞学中,又称为感叹法。旋律的跳进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宣泄。谱例如图4。

图4

此处第22小节的低声部出现了一个六度音程跳进,是一种相对含蓄的情感宣泄,表现出一种深沉而又坚定的情感,为之后增进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四)夸张法

夸张法是指在作品的连接部或过度段,高声部与低声部分别运用过高和过低的旋律增强对比,对于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进行夸张处理。谱例如图5。

图5

此处第57-58小节,高声部与低声部的高音区与低音区旋律对比明显,高声部在高音区,三度和六度音程交替出现,低声部在低音区,八度音程交替出现,对高涨的情感进行了夸张处理,为之后主题再现的高潮部分做了情感烘托。

四、音乐修辞学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事实上,音乐修辞的目的是让作曲家在创作中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情感。因此,我们说音乐修辞包含审美概念,音乐表达情感的美学原则也贯穿于音乐修辞学之中。

在巴洛克时期,理性主义情感理论的美学思想十分流行,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性主义指的是衡量所有事物都必须有其特定的标准。例如,建立相应的规则来定义某个事物,使人们用更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它。情感美学强调从感性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并且没有严格的衡量事物的标准,是一种更为主观的美学观念。这似乎是两种不同的观点,类似于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美学家将理性主义与情感美学相结合,使原本无序的情感表达中增添了一份理性规则。由此作品进入情感平衡状态,符合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审美。此外,在某些方面,两者的结合是一种艺术的进步。例如,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如果只是盲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没有一定的秩序,不仅没有把情感传递给观众,同时也失去了表演的初衷。理性主义与情感美学的结合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使情感有序化、结构化。作曲家在创作时也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建立一个相对理性的情感表达框架,即有序的情感必须有理性因素加入。这种将情感美学与理性主义相结合的审美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更完美的美学思想。正如《b小调奏鸣曲》,它的音乐表达丰富,情绪表现也极具张力,整体音乐的情感分配井然有序,并且总是在情绪高点处迅速回落到平静,使听众有意识地跟随这种程序去更好地欣赏音乐以及感受音乐的情感,这一切其实都是在音乐修辞学和理性主义情感理论的影响下进行的。

结 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音乐修辞学的含义和历史渊源及其在斯卡拉蒂《b小调奏鸣曲》中的运用,我们可以认识到,音乐修辞是巴洛克音乐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理性主义情感理论的美学思想有关。如何用音乐表达情感,这不仅是巴洛克时期情感美学的中心,也是当代音乐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用这种美学思想来探索巴洛克乃至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从这种古老的审美观念出发,也可以尽可能地恢复当时的历史和创作思潮,进而探索审美意义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音乐修辞方法及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具有现实而深刻的研究意义。

猜你喜欢

奏鸣曲作曲家旋律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手机上的奏鸣曲
给你的信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