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阴利湿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的影响

2021-01-29王静倪建俐王萍麻志恒黄美琴

医学综述 2021年2期
关键词:腺体萎缩性证候

王静,倪建俐,王萍,麻志恒,黄美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 a.中医内科,b.消化内科,上海 20215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局部性或广泛性的慢性炎症反应、黏膜腺体萎缩导致腺体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而肌层变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胃炎。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愈率低,复发率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若长期反复的发作还可导致癌前病变甚至胃癌[1]。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保护胃黏膜、增加胃动力等对症治疗,临床上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复发[2]。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多用扶正祛邪之法,如益气活血清热法、健脾理气化瘀法、清热调中法等[3-5],均取得良好疗效。但从阴虚湿热论治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脾胃气阴虚的基础上易合并湿热之邪,本研究采用养阴利湿方治疗本病,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就诊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6]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以及《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7]阴虚湿热型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②符合阴虚湿热型证型标准;③依从性良好;④年龄20~70岁;⑤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中医证型标准患者;患有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肠化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养阴利湿方治疗,方药组成:芦根24 g、麦冬15 g、郁金9 g、佛手12 g、蒲公英24 g、茯苓12 g、薏苡仁30 g,经煎药机煎药,浓缩成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次200 mL。对照组给予维酶素片(北京长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0429,规格:0.2 g×100 s)口服,每次4片(0.8 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表1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评分,胃镜黏膜像及组织病理学。采集患者空腹12 h后桡静脉血5 mL,以离心半径8.6 cm,转速3 500 r/min离心15 min,采用美国雅培I2000全自动发光仪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水平,日本贝克曼5800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等安全性指标;采用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检测试剂盒(上海泽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0322)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检测PGE2;采集桡静脉血5 mL,混合均匀后采用希森美康XH-800(日本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检测血常规,并检测尿粪常规。治疗后再次复查检测上述指标。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7]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再次胃镜检查黏膜炎症达到轻度,证明好转明显,病理结果显示均无腺体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显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正常,再次胃镜检查黏膜炎症达到轻度,病理结果显示均无腺体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或减轻2级;有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恢复,再次胃镜检查黏膜炎症范围缩小一半以上,病理结果显示慢性炎症减轻1级以上,有轻微腺体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2证候疗效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7],症状分为主症和次症,主症所占权重大,次症所占权重小。临床痊愈:患者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证候评分减少>95%;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正常,证候评分减少70%~95%;有效: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恢复,证候得分减少30%~<70%;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未见恢复,有甚者可见明显加重,证候得分减少<3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3病理结果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8]中病理组织学评价标准,将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按照程度轻重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计0、3、6、9分。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5%(37/40)比75.0%(30/40)](χ2=4.501,P=0.034),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Z=-2.108,P=0.03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两组患者证候疗效比较 观察组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36/40)比72.5%(29/40)](χ2=4.201,P=0.045),观察组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Z=-1.993,P=0.046),见表3。

表3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疗效比较 (例)

2.3两组患者病理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评分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考虑测量时间,两组间各指标评分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见表4。

2.4两组患者血清PG Ⅰ、PG Ⅱ、G-17、PGE2及PG Ⅰ/PGⅡ比值比较 治疗前后PGⅠ、PGⅡ、G-17、PGE2及PGⅠ/PGⅡ比值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考虑测量时间,两组间各指标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指标存在交互作用(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Ⅰ、G-17、PGE2及PGⅠ/PGⅡ比值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GⅡ水平明显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5。

表4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的病理评分比较 (分,

表5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GⅠ、PGⅡ、G-17、PGE2及PGⅠ/PGⅡ比值比较

2.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前及治疗后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异常改变。

3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达25%,其中3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升高,51~60岁达到高峰[9]。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合并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最终胃癌的发生率高达10%[6]。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难度均较高。目前中医药治疗在改善胃部腺体分泌功能、抑制幽门螺杆菌、抗血管增生、抗炎症反应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10]。

祖国医学中无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现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将其归属于“痞证”“胃脘痛”“嘈杂”范畴。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痛”;《景岳全书》云:“嘈杂一证,……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己而复嗜,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多数医家认为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研究总结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病位在中焦脾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湿浊内蕴,日久化热,热则伤阴,最终形成湿热蕴结与阴虚津亏的情况,治疗时既要清热化湿,又需养阴,自拟养阴利湿方治疗,方由芦根、麦冬、郁金、佛手、蒲公英、茯苓、薏苡仁组成。全方从整体协调观念出发,消中有补,补中有泻,消不伤正,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健脾利湿、和中止呕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养阴利湿方中佛手柑内酯具有抗炎作用[11],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可阻断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减少促炎因子分泌,增加抑炎因子的分泌[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及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病理组织学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

血清PG由胃黏膜分泌,分为PGⅠ和PGⅡ两种同工酶原,1%的PG能够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对胃黏膜状态的判断起到“血清活检”的作用[13]。研究表明,胃黏膜不同部位的病变和严重程度(包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恶变)均与血清PGⅠ、PGⅠ/PGⅡ比值变化相关[14-15],同时,PGⅠ和PGⅡ水平能够特异性地显示胃黏膜的功能变化[16]。胃泌素由消化道G细胞分泌,是一种调节消化功能的胃肠激素,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萎缩,胃窦腺体减少则G细胞数量减少,血清G-17水平降低,进而导致PG分泌量改变[17]。G-17结合PGⅠ水平可判断胃黏膜的萎缩部位和程度,是监测萎缩性胃炎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18-19]。PGE2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活性物质,能维持胃黏膜微血管的完整性,增强胃黏膜抵抗力,增加黏膜血流和促进上皮再生[2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Ⅰ、G-17、PG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养阴利湿方通过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E2水平,保护黏膜的完整性,改善微循环,促进上皮再生,从而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功能,促进胃部腺体分泌,延缓腺体萎缩。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样本量少,观察时间短,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另一方面血清PG、G-17水平不仅与其他消化道系统疾病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性别、年龄等也会影响其水平,因此今后应深入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对养阴利湿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养阴利湿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慢病理进程。

猜你喜欢

腺体萎缩性证候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腺体病理图像分割
基于双路径特征融合的结肠组织病理腺体分割方法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春蚕吐丝
胃黏膜活检病理与临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