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辉立《中国辞汇》与中国文学西传
2021-01-29陈淑梅
陈淑梅
自18 世纪开始,中国文学逐渐传播到西方。到19 世纪,中国文学西传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增加。在这一过程中,来华传教士与外交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他们不但做了大量翻译工作,而且在著作和报刊上对中国文学进行介绍和评论,为加深西方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辞典、手册等间接地向西方介绍、传播中国文学,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1831—1878)的《中国辞汇》(The Chinese Reader’s Manual,1874,又 被 译 为“《中文阅读者手册》”)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中国简明百科全书》①Samuel Couling, The Encyclopaedia Sinica.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Limited, 1917, p. 343.,梅辉立1831 年出生于塔斯马尼亚,其父为当地总督的牧师和私人秘书,后随家迁往英国,在英国接受教育。在美国当了一年记者后,1859 年任英国驻华公使馆翻译生,1878 年病逝于上海。据邬国义研究,在中国任职其间,梅辉立曾参与“马嘉理事件”和“吴淞铁路事件”谈判,与中国晚清外交官曾纪泽交往较多。②邬国义:《映堂居士究竟是何人》,《近代史研究》2009 年第6 期。在汉学方面,梅辉立著述颇丰,曾在《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报》(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中日释疑》(Notes and Queries of China and Japan)、《中西闻见录》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学、宗教等多个方面,并著有《棉花传入中国记》(Introduction of Cotton into China,1858)、《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1867)、《中外条约集》(Treaties between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Foreign Powers, together with Regulations for the Conduct of Foreign Trade,1877)、《中国辞汇》等。
在早期来华西人的汉语学习与汉学研究中,《中国辞汇》影响深远。《中国辞汇》1874 年出版后,《中国评论》即发表长篇书评,认为梅辉立的这本手册“不但对每一个阅读中国文学的人是极为有用的,而且对中国的词典编纂也是有价值的贡献。”③Rev. E. J. Eitel, “The Chinese Reader’s Manual”, The China Review 150. 3 (1874): 179.1898 年翟理斯(Herbert A. Giles,1845—1935)在他的《古今姓氏族谱》(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1898)前言中说梅辉立的这本手册“多年来一直是这一领域的权威”④Herbert A. Giles, 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 Ltd., 1975.。辜鸿铭认为该书虽然“算不上是一部可谓完美的著作。但在已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著作中,则是最严谨、认真、朴实无华的杰作了。其实用性,仅次于威妥玛爵士的《语言自迩录》。”①辜鸿铭著,何叶译:《中国人的精神》,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年,第178 页。
在相关研究方面,除了研究梅辉立其人及其译介著述的几篇文章及硕士论文外②如邬国义:《映堂居士究竟是何人》,《近代史研究》2009 年第6 期;王燕:《英国汉学家梅辉立〈聊斋志异〉译介刍议》,《蒲松龄研究》2011 年第3 期;王金波、王燕:《〈红楼梦〉早期英译补遗之二》,《红楼梦学刊》第二辑,2014 年;凌珊珊:《梅辉立与中西文化交流》,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常峻在《英国汉学家梅辉立的〈中国辞汇〉探析》③《汉学研究》第14 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年。一文中介绍了《中国辞汇》的内容选择、编排体例和指导思想,是第一篇关于《中国辞汇》的专文,但总体而言,仍较为笼统。从有限的论文来看,虽然有学者注意到《中国辞汇》并给予了很高评价,但研究尚不够深入、充分,尤其是其中关于中国文学的内容未受到重视。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揭示《中国辞汇》在中国文学西传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一、《中国辞汇》中的文学内容
《中国辞汇》④William Frederick Mayers, The Chinese Reader’s Manual. Reprinted from the original edition. Shanghai: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924.是为帮助汉语学习者、中国文学作品阅读者跨越历史典故等文化障碍而编写的一本手册。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与典故、传说、人物等有关的专有名词;第二部分为与数字有关的固定表达,如“六书”“八卦”“十八罗汉”等;第三部分为历代年表;第四部分为书中内容的汉字索引。在“编写说明”中,梅辉立说第一部分(即“专有名词”)“既包括了作为历史和传记学纲要的主要特点,也包括了在试图解释汉语中的比喻和惯用表达时不能忽略的、与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体有关的神话和传说”⑤本文所涉及的《中国辞汇》中的引文,均为笔者自英文原文译出,特此说明。,如始皇帝、贾谊、老子、祝融、河上公、琴、玉、蓬莱山、鹏鸟等等。这一部分是全书的主体,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神话等各方面内容,涵盖范围甚广。本文的关注点在文学方面,具体而言,包括文学家、文学形象、文学作品、文学典故等。
在第一部分974 个辞条中,文学类辞条有81 条,其中文学家49 条,如曹植、苏轼、蒲松龄等;文学形象18 条,如木兰、诸葛亮、红娘等;文学作品4 条(《甘棠》《关雎》《鹿鸣》《黄鹄歌》);文学典故3 条(章台柳、桃园、巫山);与文学家有关的人物5 条(韩会、苏小小、朝云、樊素、小蛮);文学地点2 条(兰亭、滕王阁)。
大体而言,梅辉立是从历史、典故、成语、特定表达等方面来选择辞条的,如章台柳、巫山云雨的典故,昭君出塞的故事,成语“临深履薄”等。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众多文学人物辞条中,比如介绍“曹植”时讲了“七步成诗”的典故,介绍李白时提到皇帝让自己的宠妃侍奉笔墨,让高力士脱靴的故事,介绍苏轼时提到哲宗的皇后因尊敬他的文学成就在宫中招待他,然后“金莲烛送归院”的轶事。有的人物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并不是很有名,但与典故、轶事或俗语相关,也得到了介绍。如崔信明,唐太宗时的官员和诗人,与“所见不如所闻”这个典故有关;韩会,官员,是李白诗中“识荆”这个典故涉及的人物,这两个辞条所占篇幅分别为15 行、11 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与历史、典故等无关的“纯粹”的文学家,如王粲、王维、李商隐、孟浩然、杜牧等,也在众多辞条中占了一席之地。
《中国辞汇》中还有众多文学形象辞条,最突出的是数量庞大的三国人物群像,另外还介绍了昭君、木兰以及《西厢记》中的张君瑞、崔莺莺、红娘等。
除了文学家和文学形象以外,梅辉立的手册也涉及了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有一些专门列为辞条(如前所述,主要是《诗经》中的篇章),也有一些在介绍人物时出现。如宋玉,作者介绍他说:“楚国的诗人,生活在约公元前300 年。他是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外甥,并和后者一样成为大臣。他是被称为楚辞的伤感诗歌的作者之一,其名为《高唐赋》的诗歌引起了后世关于巫山神女的传说。”在“巫山”辞条中再次介绍了宋玉的《高唐赋》,并有其中一段的译文。另外,在介绍蒲松龄时提到了《聊斋志异》,介绍洛神时提到了曹植的《洛神赋》,在介绍张君瑞、崔莺莺等人时提到了《西厢记》,在介绍诸葛亮等人时提到了《三国演义》。
梅辉立在《中国辞汇》中对中国文学家、文学形象、文学作品的介绍,不仅起到了使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历史典故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
二、《中国辞汇》出版前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西传情况
在梅辉立《中国辞汇》出版之前,一部分中国文学作品和作家已经断断续续地传播到西方。
19 世纪以前,被西方所知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很少,作品只有《赵氏孤儿》《好逑传》等屈指可数的几部,文学家几乎只有李白。从19 世纪起,西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逐渐增多,这主要得益于传教士、外交官等来华西人以各种方式对中国文学的介绍。
在英语世界,曾随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 1737—1806)访华的约翰·巴罗(John Barrow,1764—1848)1804 年在《中国旅行记》(Travels in China,1804)①John Barrow, Travels in China. [美]李国庆整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中介绍了《诗经》并翻译了其中的一首诗,根据意思推测,当为《桃夭》。
1815—1822 年出版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的《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15—1822)②Robert Morrison,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载《马礼逊文集》第5 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年。上出现了一些中国诗人的身影,比如,在“诗人”辞条下马礼逊提到了“中国最伟大的两个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名字,在“骚人”辞条下简单介绍了屈原和《离骚》。专门立为辞条的诗人有苏轼和孟浩然,苏轼只有短短的一句“一个著名的中国诗人”,孟浩然的注释则非常长,显示出马礼逊对他的了解和偏爱。该辞条除了介绍孟浩然的一些轶事,还全文引用并用英文翻译了他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一诗,并随文提及张九龄和王维。总体而言,在马礼逊的字典中,苏轼、李白、屈原这三个人出现频率较高,在不同的辞条中都会有他们的名字。除了诗人,马礼逊的字典中还出现了一些中国文学作品,最常被提及的是《三国演义》,此外还有《花笺记》《好逑传》《西厢记》以及《诗经》里的一些诗。此外,在1817 年出版的《中国大观》(A View of China,1817)③R. Morrison, A View of China. Macao: Th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1817.中,马礼逊简单地提到了《三国志》(即今《三国演义》)、《好逑传》《红楼梦》。
马礼逊《华英字典》《中国大观》中的有关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来华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情况。作为传教士,他们只能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顺带了解一些中国文学,而非专门系统的学习研究。不难看到,他们对《三国演义》非常熟悉,知晓屈原、李白、苏轼等诗人。
1836 年,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1795—1890)在其《中华帝国及其居民》(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Its Inhabitants,1836)④John Francis Davis,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Its Inhabitants. London: Charles Knight, 22, Ludgate Street, 1836.中提及《诗经》《三国志》(即小说《三国演义》),介绍了戏剧《赵氏孤儿》(Orphan of Chaou)、《老生儿》(Heir in Old Age)、《灰阑记》(The Chalk Ring, or Circle),小说《好逑传》(Fortunate Union)。
1838 年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1803—1851) 《开放的中国》(China Opened,1838)⑤Charles Gutzlaff, China Opened.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1838.在“诗歌”部分介绍了《诗经》(She-King),以及诗人陶渊明、宋景、颜真卿、杜甫、李白、柳宗元、孟郊、贾岛、黄庭坚,在介绍杂文作家时提到苏轼。在“小说作品”部分,介绍了《三国志》(San-kwoche,当为《三国演义》)、《平南传》(Ping-nanchuen)、《群英杰传》(Keun-ying-kee-chuen)、《周传》(Chow-chuen)和Tsuy-chung-chuen(疑为《隋唐传》)。
1848 年,卫 三 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在《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1848)⑥[美]卫三畏著,陈俱译,陈绛校:《中国总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的《中国经典文献》一章中介绍了《诗经》,在《中国的雅文学》一章中介绍了一些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聊斋》《红楼梦》《水浒传》,作家包括“最早的诗人”屈原、“中国更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和苏轼,诗歌作品提到《花笺记》《离骚》,戏剧方面提到《赵氏孤儿》《老生儿》《汉宫秋》《灰阑记》《梅香》《合汗衫》《货郎旦》《窦娥冤》《琵琶记》《补缸记》。
1867 年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 在《中国文献笔记》(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1867)①A. Wylie, 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Reprinted from the original edition. Shanghai: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922.中以文献著录的形式介绍了《三国志演义》《西游记》《后西游记》《金瓶梅》《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红楼梦》《西洋记》《说岳全传》《封神演义》《正德皇帝游江南》《双凤奇缘》《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等小说。
除了关于中国或中国文献的著述之外,来华西人所创办的英文报刊也起到了传播中国文学的作用。在梅辉立《中国辞汇》出版前来华西人所创办的报刊译介中国文学的情况如表1 所示:
(续表)
综观当时来华西人对中国文学的介绍,可以看到,《诗经》因是五经之一而普遍受到重视,被译介较多。至于小说,受关注的主要有历史演义、才子佳人小说、神怪类小说这几类,其中《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等出现频率最高。戏剧包括《赵氏孤儿》《老生儿》《汉宫秋》《灰阑记》《梅香》《货郎旦》《窦娥冤》《琵琶记》《补缸记》《西厢记》《相国寺公孙合汗衫》《补瓷匠》《金钱记》等,其中《赵氏孤儿》《灰阑记》《西厢记》出现频率最高。此外还有说唱文学《花笺记》。被提及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屈原、苏轼、孟浩然、韩愈、张九龄、王维、陶渊明、宋景、颜真卿、柳宗元、孟郊、贾岛、黄庭坚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屈原、李白、杜甫、苏轼。
总体来看,在英语世界,早期来华西人译介的中国文学作品多为小说,除了郭实腊以外,其他人都较少介绍诗歌及诗人。江岚、罗时进在谈及《中国文献笔记》中伟烈亚力所列唐诗西译文本只有法国汉学家所译《唐诗》时说:“这一记载表明至少在他的视野中,当时规模较大的唐诗西译文本只有法文本,英译唐诗还处于零散的、非系统化的阶段,即使到著名汉学家庄延龄那里,他虽然对唐诗的艺术价值有了超过前代英国汉学家的理解,但真正翻译出的唐代诗歌作品,仍较为有限,而且其目光集中在初唐和盛唐部分,中、晚阶段完全未予涉及,局限是相当明显的。”①江岚、罗时进:《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2 期,第37 页。事实上,不仅是诗歌作品,当时英语世界对中国诗人所知也极为有限,基本是模糊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而梅辉立《中国辞汇》对于西人在此方面的知识则是一个有力的、系统的补充。
三、《中国辞汇》文学家辞条的选取及呈现方式
在《中国辞汇》与文学相关的内容中,文学家辞条是最多的。在这些辞条中,有一些受到梅辉立的特别关注,占据了很多篇幅。按篇幅长短排序,20 行以上的有:王安石(65 行)、李白(39 行)、韩愈(30 行)、苏轼(29 行)、屈原(24 行)、曹植(20 行)。梅辉立说王安石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政治家”,辞条中详细叙述了他政治上的主张,他的变法及其结果。韩愈被描述为“唐代最重要的政治家、哲学家和诗人,也是中国文学中最值得尊敬的名字之一”,辞条中主要介绍的是他的人性论(“性三品”说)及对后世的影响,谏迎佛骨及被贬。苏轼被描述为“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评论家”,辞条主要介绍他在政治上的起伏,如被贬到黄州,后被重新起用,数年后又被贬到惠州、海南,教化当地青年,传播文学等。
在“李白”辞条下,作者介绍了李白不同寻常的出生,名字的由来,贺知章对他“谪仙人”的评价,他在宫廷中所受的礼遇及嫉恨,“余生他都过着一种漫游的生活,用持续不断的充满奇思妙想的诗句赞美酒神式的欢乐和他所到访之地的自然之美。”最后讲了李白被卷入针对朝廷的暴乱活动中,数次面临死罪,被流放,依附李阳冰直至去世。
作者说屈原是“楚怀王的私人顾问”,介绍了他遭嫉妒被逐,他发现诉求被忽视,国家的状况令人绝望,跳汨罗江自杀的过程,说“他在名为《离骚》的诗歌中找到安慰,在《离骚》中,他试图以抒情诗的形式将古代教训传递给他的君主”,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端午节。
介绍曹植时说“他完全致力于文学的消遣,置身于当时的政治阴谋与动乱之外”,该辞条主要介绍了曹植的“七步诗”,最后说“文学传统认为他是建安时期的七个天才之一,即‘建安七子’”。
总之,以上这些人都是在文学,或同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产生过很大影响的著名人物,在介绍这些人物时,其政治方面的经历、作为,或者哲学、思想方面的主张,或与该人物有关的轶事得到了详细叙述,而与文学创作或文学风格有关的内容则微乎其微。之所以如此,显然与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有关,即增加中国文学学习者对历史、典故的了解,当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外国学习者看到文中出现某一典故或某一人物时,应该了解与之有关的政治、历史、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这本手册能够实现作者的这一初衷,能够起到工具书的辅助作用。因为目的如此,所以对于文学本身反而较为忽略,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不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学的专著。
但另一方面,从文学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梅辉立对文学类辞条的选择几乎囊括了各个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也包括一些有名的作品。按朝代来看,如表2 所示:
表2 《中国辞汇》中各朝代相关中国文学辞条情况②作者据梅辉立《中国辞汇》整理而成。
(续表)
显然,在《中国辞汇》中,梅辉立介绍的文学家尤其是诗人比前人介绍的更多、更系统。除了前人已涉及的李白、杜甫、苏轼、屈原、韩愈、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柳宗元、孟郊、贾岛、黄庭坚外,《中国辞汇》中还出现了战国时的宋玉,汉代的司马相如、王粲、蔡文姬,魏时的竹林七贤、嵇康、刘伶、曹植、阮籍,晋时的陆机,唐代的贺知章、李商隐、刘禹锡、白居易、薛涛、杜牧、崔颢、元稹、王勃,宋代的欧阳修、范仲淹、石延年、苏舜钦、秦观、王安石、陆游,明代的祝允明、金圣叹、林古度,清代的洪亮吉、蒲松龄、袁枚。经过梅辉立之手,来华西人视域中中国文学家的名单上又增加了一长串的名字。
在此之前,郭实腊曾在《开放的中国》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一些中国古代诗人,包括陶渊明、宋景、颜真卿、杜甫、李白、柳宗元、孟郊、贾岛、黄庭坚。在他的名单上,唐以前只有陶渊明,宋代只有黄庭坚,唐代无孟浩然、王维等著名诗人,却将在诗歌创作方面名不见经传的宋景、颜真卿与杜甫、李白等人并列,使人很难判断其取舍标准。但《中国辞汇》中文学家辞条的选择,却并非随意而为,所列之人在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人,如前所述,不仅在文学方面,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也产生过很大影响,受到了梅辉立的特别关注,如屈原、苏轼、王安石、韩愈等。但还有其他很多人,都只是单纯在文学方面有突出的贡献,都是以文学成就闻名,与政治、哲学、历史或典故无关,也被列为辞条之一,如王粲、王维、杜甫、李商隐、孟浩然、元稹、黄庭坚、苏舜钦、秦观、陆游、袁枚等,他们都是后世文学史编纂中不可遗漏的重要组成部分。梅辉立将他们作为辞条列出,说明他除了考虑到历史文化背景、典故、成语、特定表达之外,也考虑到了这些人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介绍这些文学名人时,梅辉立常常会说明他们与其他诗人的关系。如“白居易”辞条中,除了介绍其修建“白堤”的政绩外,还提到“他的诗的特点与李白相似,与后者一样,他也热情地赞美酒。”在“崔颢”辞条中说,“据说他的黄鹤楼诗激起李白如此强烈的崇拜,以至于后者宣称读了他的诗后再也写不出诗了。”在“杜甫”辞条中说,“一个著名诗人,与李白同时代并且名声仅次于李白”,并说明“他被称为‘老杜’”。在紧接着的辞条“杜牧”中则说他“以‘少杜’的称号与前者区分开来”。在“秦观”辞条中说,“和苏东坡同时代,在苏东坡帮助下获得了高位。”在“柳宗元”辞条中说,“作为一个诗人,他被认为与著名的韩愈齐名。”在“刘禹锡”辞条中说,“与韩愈和柳宗元同时代人。”把这些人放在与西人知晓的著名诗人的关系中来介绍,也说明,在此之前,这些人不被西人所熟悉,因此,要通过与有名的诗人的关系来确定他们的坐标。
还有一些诗人,未能列入这样的坐标中,梅辉立对这些人的介绍大都比较简短,通常都在5行以下。如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公元813—858 年,一位诗人和杂文作家。”孟浩然,“公元689—740 年,一位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公元699—759 年,是唐代第一流的诗人之一,也是有名的学者和艺术家。”苏舜钦,“字子美,公元1008—1048 年,一个著名诗人。”尽管简略,但因为有了清楚的字、号、生卒年以及“诗人”的身份,他们不再只是以往西人笔下模糊遥远的传说性的名字,而是变得清晰明确。通过这种方式,梅辉立在来华西人关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的知识体系中标示出了他们的位置。他们和那些来华西人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文学名人以及与典故、轶事有关的文学名人们一起,组成了《中国辞汇》中数量可观的中国文学家群体。
当然,梅辉立的这个名单也不无缺憾。从作家的角度看,可以发现,唐代少了高适、王昌龄、李贺等诗人,宋代少了李清照、柳永、周邦彦、辛弃疾等词人。从作品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大量人物得到了介绍,却并未涉及《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此外,该手册也不无错漏,如李邕的主要贡献为书法,但作者在介绍时说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一个官员和著名诗人”,丝毫未提及书法。苏小小本为南齐时人,但梅辉立说“她是11 世纪时杭州的一位有名的高级妓女,与诗人苏轼同时代,是苏轼特别喜欢的人,她拥有出众的聪明和美丽,在她的著名的保护人所喜爱的诗文聚会中光彩照人。她的墓在杭州西湖畔,很久以来都是充满诗意的朝拜对象”,大部分内容都有误。
结语
梅辉立编写《中国辞汇》的主要目的,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是为了克服“错综复杂的典故和引文在文字中到处出现”所带来的阅读上的困难。因此,他主要从人物、典故、成语、特定表达等方面来选择辞条,并对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解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同样列出了那些无典故、无政治思想文化影响的“纯文学家”的辞条,体现出他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定程度的关注。从文学类辞条的选择,以及对这些辞条进行的详略不同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他重视典故与历史文化,同时“兼顾”文学史的心态。
尽管存在着遗漏和缺陷,《中国辞汇》的价值仍然值得充分肯定。从辞典的角度说,在英语世界,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中也不乏与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典故等有关的辞条,但专门为学习汉语的西方人解释典故与历史文化背景而编写的辞典,就笔者目力所及,在梅辉立之前尚未见到。因此可以说,《中国辞汇》在这方面有开创之功。
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学西传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梅辉立在《中国辞汇》中介绍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家,其中不但包括当时来华西人们熟悉的李白、杜甫、苏轼、屈原,而且各朝代杰出的诗人、辞赋作家、散文家、小说家都名列其中,进一步完善了西人在此方面的知识体系。在当时世界上并无中国文学史专著的情况下,从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中将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学家挑选出来,这本身就体现出梅辉立认真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独到超前的文学眼光。此外,《中国辞汇》中还涉及《诗经》《三国演义》《西厢记》《高唐赋》《洛神赋》等诗歌小说作品,以及昭君、木兰、诸葛亮等诸多文学形象,其中一些,如《高唐赋》《洛神赋》很可能是第一次出现在西人视野中。总之,在《中国辞汇》中,梅辉立勾勒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家群像,向西方呈现了中国文学的大量精华,为中国文学西传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