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探析

2021-01-29王海娟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科技视界 2020年3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硕士

王海娟(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近年来,在教育学历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硕士招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招生专业不断扩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出现是时代需求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体育科学硕士培养目标偏重知识提升,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偏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又能将理论知识融合于实践的综合体育人才,所以体育硕士专业应运而生。随着我国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体育硕士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

1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特征

体育硕士专业是缓解我国应用型体育人才需求与体育应用型人才匮乏矛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特点是职业性、实践应用性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体育领域的职业是体育硕士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现阶段体育硕士专业范围较窄,主要有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和运动竞赛组织专业[1]。而且招收的硕士生要求有一定体育职业背景,所以其特点之一就是职业性;其次专业学位的设置是为了解决和克服学术型学位的不足或薄弱点而产生的,两种体育硕士学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所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硕士科学学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上具有很大不同,实践应用是其突出特点。最后,体育硕士专业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招生对象主要有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等具有一定体育实践经验的人。这些招生对象具有较强的体育实践应用能力,但体育理论略有欠缺,所以通过专硕学习,不断完善体育理论体系,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人才。

2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在知网中通过搜索关键词“体育硕士、课程设置”,众多专家都曾经研究过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而且大家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褒贬不一。其中,刘灏在《新课改环境下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表明,目前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模糊,专业个性特色不鲜明,在很大程度上模仿,甚至重复了学术型和在职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内容存在重复,缺乏技能和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其他学科相连性不强[2]。张荣莉在《就业视角下江苏省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一文中提出“江苏省各个院校体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育硕士专业强调的是应用性、实践性,而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并未充分实现其培养目标”[3]。张瑞林也在《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剖析课程设置的几点问题:(1)课程设置脱离学生实际就业市场需求;(2)必修课数量过多,选修课数量过少,实践课时不足;(3)公共课占比较高,课程时间安排过于固定化;(4)专业必修课内容创新性不足[4]。

以上几位学者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研究,既有宏观的探讨,也有微观的分析,这些研究资料具有很大的广度和深度,但着力表明我国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确实存在一定问题,没有突出专业硕士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专硕教育特点未能完全匹配,有的院校课程设置甚至是学硕课程设置的翻版等,这些问题表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仍处于逐渐完善,不断合理化的过程中,将来会逐步走向正规化、合理化、专业化,实现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初衷。

3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它的构成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在文献资料中,所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都强调培养模式应与专硕性质相宜,注重实践培养为主,兼顾理论知识学习,培养社会体育发展中急需的实践型、应用型、综合型体育人才。

陈俊钦在《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中强调:“目前,我国体育硕士培养目标已经出现多样化,各体育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培养类型,并合理定位培养目标”[5]。

张惠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一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注重实践环节、兼顾科研训练、重视毕业考核”[6]。

叶松东,杜高山《新常态下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中提出,体育硕士专业培养目标不具有鲜明的特点,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错位”现象[7]。

4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

4.1 调整专业领域,明确培养目标

国家已经规定体育硕士专业确培养目标:培养实践型及应用型的体育高层次人才。但许多高校专业领域课程设置、培养方式雷同,造成了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所以建议各高校根据社会体育行业的现实需求,设定培养目标,实现培养目标细分化、专业化,培养实践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出众的体育应用型人才。

4.2 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

体育硕士专业课程主要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目前,必修课设置比重过大,选修课范围过于狭窄,而且不同专业选修课内容差异性较小,未突出专业特色,无法满足不同就业方向需求,实践课监管不严格,难以实现应有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课程设置可以采取“模块化”模式,将课程优化为基础理论课、体育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模块[8]。以学生未来职业为基点,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好的适应经济及社会快速发展的体育人才。

4.3 加强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决定教育的质量。据调查发现,我国现阶段从事体育硕士专业教育的教师自身结构有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体育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体育实践经验甚至有的教师几乎没有实践经验,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体育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高校应加大理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师创造体育实践机会,延展教师考核内容。

另外,高校应该加大力度,聘请在体育一线工作的专业实践人才到学校任教,形成学校教师、企业管理人才链条对接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出既有体育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层次体育人才,不断满足日益壮大的体育实践人才的需求。

5 结论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培养模式趋同化严重,大部分培养单位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形成独特的、与自己专业性质相一致的培养模式。社会需求的是实用型、复合型体育人才,需要高校不断改进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社会体育人才需求为基础,以培养特色人才为目标,推进体育硕士研究生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