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2021-01-28王叶萍

考试周刊 2021年102期
关键词:培养对策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进行培養,对于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缺失的原因,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之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合作交往能力;培养对策

一、 引言

现实生活中,一个能够善于和其他人交流合作的人,往往能够收获极大的成功。可见影响人成功的关键因素并非是智力水平和技术水平,而是交流水平。这意味着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将成为未来提高学生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促进,另一方面教育终身化的理念也能够得到凸显。

二、 小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缺失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国自80年代开始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并且落实得十分到位。在这一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这虽然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孩子数量的稀少,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甚至不知如何对孩子展开教育,这些都在潜移默化间对孩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导致孩子从小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他们由于长时间的独处,无法与其他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更不愿意相互合作,始终坚持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无法顾及他人的感受。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儿童的交往合作能力明显受到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现如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使得社会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仍然会以分数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取得高分数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学困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待遇也截然不同,无论是长期的吹捧还是过度的冷落,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不良心理,要么自高自大,要么自卑感很强,这都是影响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绊脚石。

(三)社会交往机会的缺失

由于学校教育过程中,分数是非常重要的评价依据,所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而言,追求更高的分数是必行之策。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增大学生作业量的方式来提高分数。如此大的课后压力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与其他的同伴进行交流。另外这些年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网络游戏过度沉迷,一旦有时间他们就会陷入网络游戏中,无法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种种原因下,由于缺乏社会交往机会,学生很难提高合作交往能力。

(四)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在我国数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儿童的养成教育非常关注。早在《弟子规》中就对儿童的养成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教育方法,其中所涉及的是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做人、做事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培养,那么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在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人格,对于其未来发展而言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这些内容相对匮乏,导致学生很难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在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很多内容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

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还能对学生的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与他人交往期间,利用合作的形式展开相关学习。在展开合作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要教学的相关内容,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按照一定的形式和原则对学生展开分组,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各个小组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并得到相应的结论。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能够在这种模式之下,通过小组之间的磨合,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印象。

例如,在《柳树醒了》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柳树的相关知识展开讨论,然后小组内部对自己所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最后在班级内进行发表。通过合作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升。

(二)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演示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对于一些深奥的语文知识理解能力并不是非常强,所以在一些戏剧性的语文课文学习时,难免会出现无法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在情景创设之下的模拟演示,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展示课本中所要传递的内容。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充分的吸引,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情境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更使学生身处文本作者的创作背景中,对文章的内涵有深入理解。

而情景模拟演示,往往都需要多名同学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完成,这就为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能够使学生进行共同学习。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教师就可组织学生进行文章故事演绎,在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过程中,学生会以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而在分组、商讨、排练及演绎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协调配合,这对于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能够进行良好的提升。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学生交往的内容

文章其实就是以文字为载体对生活信息进行的记录或对内心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表达。因此,人们在阅读文章时会自觉地在脑海中进行文字信息与客观事物的转换,从而在阅读他人书写的文章的过程中收获主观感受。而小学生在进行语文课文学习时也会进行这种转换,但是由于其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与客观事物较少,这会导致当课文所描绘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时,学生会难以理解并产生共鸣,自然也不会产生与人交流、交往的冲动。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利用生活元素连接课文,或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课文画面的描述,或带领学生感受课文描述的内容在生活中的体现。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还能够为学生的交流创造话题与路径。例如,在《观潮》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向学生播放钱塘江涨潮的景象,让学生真实地产生一次观潮的体验。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并在朗读的同时,播放雄壮的配乐或潮水的声音,从而使学生能够跨越时空的距离,更真切地感受钱塘江大潮。再让学生针对阅读体验,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创设丰富情境,烘托学生交往的氛围

语文教材中所挑选的文章皆是优质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而且为了便于小学生学习及理解,所选取的文章往往情文并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塑造出了极为立体的人物。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阅读及理解的同时,进行真实情境的创建。带领学生更深刻地感知文章中的情感与思想,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将文字转化为立体的景象或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走进作者的世界,带入到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与此同时,在真实情景中也能够为学生的交往烘托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进行更真情实感的交流。而情景的塑造可以通过画面的展现、音乐的播放、动情的朗读来创造,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接收文章的内容,并在情景中去感受文章的美好。例如,在《各具特色的民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各民族特色民居的方式创建情景,让学生感受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及智慧。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见过的具有特点的民居建筑,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行交流与分享。又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朗读时以掺杂着风雪声的凄婉音乐作为背景,渲染出悲凉、哀伤的氛围,带领学生走入主人公的世界。如此,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得到了提升,学生也能够更自由地进行思维发散,并且为学生的交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积极组织户外合作实践活动

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性不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思维限制在课堂内部的原因,应该将教学工作由室内过渡到户外,利用户外实践活动扩展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从学习目标及教材内容出发,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户外活动,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的户外实践教学方案,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户外实践活动中。其次,教师要发挥引导与组织作用,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引領学生在户外实践活动中合作、交流、探讨。如此,既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例如,在《画家乡》的教学中,该节课内容可以作为带领小学生感受家乡、了解家乡的切入点。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画家乡课外绘画活动。在进行分组时,应将外地学生穿插在本地学生小组中,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家乡的景色展开仔细的观察。本地的学生会发现很多平时不曾观察到的家乡景色及特点,而外地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就学的城市。另外,教师可以让所有学生对自己了解到的家乡样貌进行绘画,并在完成绘画后进行分享介绍。如此能够使所有学生都融入班级团体中,同时还能够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及趣味性,使教学更具吸引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利用调查性作业提升学生合作交往能力

课后作业是教学环节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知识与能力巩固与提升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出于提高合作交往能力的目的可以适当增加调查性作业的占比,让学生针对生活与社会事物展开调查与分析。通过实践性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往机会。大多数调查性作业都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而在自由组队及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与小组其他人员进行合作及交往。首先,学生要学会根据作业课题、个人能力及意愿进行伙伴选择,在确认小组后,还要与小组成员共同商量、确定调查方法及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最终汇总所有意见制定可行性相对更高的方案。其次,小组成员要根据制定的方案,相互配合、合作,共同进行调查,从而完成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探讨更加简便的方式、方法,在相互协商中完成调查任务。最后,完成调查并得到答案后,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能够更好地融入团体,实现合作交往能力的提升。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往能力,对其学习生涯及终身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而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语文学科对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因此该项能力的培养也成为语文学科的核心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部分小学已经逐步重视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但其培养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还需要教育部门及相关教师针对这一课题展开深入探究,不断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培养策略,更好地借助语文学科为学生打造坚实的合作交往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瞿菊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4):58.

[2]尤秀能.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对策[J].知识窗:教师版,2020(1):33.

[3]莫庆思.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J].读写算,2019(18):82.

作者简介:王叶萍,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北关小学。

猜你喜欢

培养对策小学语文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