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松风图》形势分析
2021-01-28潘梦园
潘梦园
摘要:艺术的本性是美,艺术本身也是人类有意识的去实现自身的理想化,在审美方面的需求是具体的、应用性的、实际的。宋元是我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节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王世贞在《艺苑后言》中曾提到:“山水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遍也,李刘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从绘画的总体来看,其风格转变的主要部分体现在笔墨变化和图式。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绘画自身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是社会性因素。因此,社会阶层不同,在审美知觉模式的过程中也各不相同,只有对本阶层有力的事情,才能进入审美知觉的阶段。从审美知觉的方向去分析山水画的发展,分析其绘画风格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宋代、万壑松风图、知觉审美
经历南渡战事之后,宋、金的战争不断,画院的画家纷纷逃至江南地区,江南一带,本来就是一片富饶的地方,加上由于战事原因,中原的文人学士、衣冠贵族、巨贾富商都纷纷南下,促使江南一带的经济、政治、文化都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也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风格题材自由潇洒、豪放不羁、别具一格、各有千秋。
李唐的一生崎岖坎坷,历经两个朝代的时代变迁,画家个人审美的知觉模式变换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觉程式的前提下,在社会性因素改变而随之改变。南渡前的作品带有“崇古”思想,南渡后的作品体现“创新精神”。①任何一个流出千古的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影子。宋太宗即位后主张文臣执政,儒家学说成为主要思想,文艺倾向在这个时期相对较明显,在绘画功能上,主要强调绘画的政治作用,这个时期的绘画大致跟文学一致,要担负政治改革、道德教化的责任。于是,出于社会的需求,宋代成立了历史上制度最完善、盛况无与伦比的皇家画院。皇家画院主要为皇上或者宫廷女眷服务,可谓人才济济。俞剑华在《中国绘画史》中有写道:“历代帝室奖励画艺,优遇画家,无有及宋朝者”。②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时的山水已经被作为客观物体被表达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门类。在经过魏晋、隋唐、五代发展到宋元时期,其山水画成就已经成为了古代绘画的顶峰,其成就超过其他所有的画门类,当时山水绘画的最高水平李唐实至名归。
北派自然山水的代表画家李唐从整个宋代院体风格来看,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李唐绘画初期风格有李思训的痕迹,尤其是巨幅的青绿山水,都有李思训的影子。李思训是唐代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在《唐朝名画录》中有记载说他为“国朝山水第一”。从李唐的著名代表作品《万壑松风图》中,在用色方面很明显有浓厚的青绿色。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李唐善山水,初法李思训”。
早年李唐以卖画维持自己的生计,后参加皇家公开举办的画院测试中初露锋芒。由于宋徽宗对字画非常感兴趣,当年的试卷正好由宋徽宗亲自批阅,李唐的作品因为其独特的构图深受宋徽宗的喜爱,最终李唐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皇家画院,成为了一名职业的画家,从此开启了他绘画方面传奇的一生。随着北宋的灭亡,李唐追随宋太宗逃亡,这一段时间的经历,加之自己的经历不断丰富,极大地影响了李唐的内心世界,使他对自然山水有了新的感悟,一改之前的绘画严谨风格,在“意”的表达上更加优美,这种表达方式是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也是对以往艺术特色的突破。高宗在《长夏江寺卷》中说“李唐可比李思训”。李唐在李思训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入研究,不断在技法上创新,有了自己独创的技法以及图式表现,也为皴法赋予了时代力量。
李唐《万壑松风图》的绘画时间是南渡之前,采用当时最为普遍的全景式构图,这幅画描写了在重峦叠嶂的山峰中间,有两条瀑布自上而下湍急流淌,最后一起汇聚于画面最左边,堆积成简单的沙滩的造型。整幅作品运用大笔法和大斧劈皴对景物进行描绘,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情感由内而外的抒发,因为整个画面不论远景还是近景都进行细致的描绘,都能体现整个画面的感官效果。在这幅作品中,他大胆的运用了几乎北方画派所有的技法,例如:点、染、擦、勾等,以及独创的“大刀劈皴”生动形象的表达出北方的岩石树木的肌理以及特点,大刀劈皴,粗犷奔放,在笔法运用上,干墨与湿墨相互结合,笔触强劲有力,中锋刚劲有力,用十分肯定的线条勾勒出陡峭的山峰,在描绘这些陡峭的山峰时,岩石的表达上大量运用了点、染、皴、擦、钩、、、多种技法,每一处细节都绘画的十分清晰,其皴法中使用了独创“大刀劈皴”,又包含了雨点皴、钉头皴、刮刀皴、短条子皴、、、等,来表达山石的肌理。树林的描绘亦是如此,虽然树叶郁葱茂密,但交代的十分有层次,穿插得当,密麻中又显得透气。这样的风格特点,也能更准确的表达出画家的强烈感情,整幅画气宇磅礴,給人感觉既雄伟又飒爽。
李唐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其中山水画是题材最多的,难渡之后,李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创作的风格上也较之前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改变。宋代山水自李唐开始,又是一场巨大的改变:取景局部,在构图上,由以往的上下留白的全景式构图变成了截景式的构图,树木没有树梢,岩石没有山脚,用强劲简练的笔墨表达出复杂的场景精髓之所在,为南宋的山水开辟了新形势的方向。这种“以小观大”的构图方式,是通过对描写景物的截取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其中一部分作为绘画内容的主题,进行微观、具体、细致的加以描述,能够让观者对作品更加细致、清晰、简单明了,使作品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在心理上,以有限之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使整个画的意境寓于山水之中。李唐的山水画,主要题材为树木松石,山顶的树松枝叶繁茂,悬崖峭壁也是各不相同,在描写岩石的表面肌理上,就是被斧头劈过一样。他还改进了范宽的“雨点皴”法,来表达岩石的肌理效果。画面中,整个岩石山脉细节塑造十分充分,有棱有角,整个岩石山脉的雄伟壮丽表达的十分雄伟。
“去其繁华,取其大要”的截景式构图,逐渐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边角”是构图的经典图式。明朝曹昭在其《格古要论》中提到“全景不多,其小幅,或山峰至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儿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这里所提到的“边角之景”,是师承李唐的画家马远的山水绘画风格。马远对这种绘画方式其领悟深刻,运用独特的留白方式创作出大量的缥缈、虚幻的山水风景画,以“虚中有实”的方式表现所要描写客观对象的含蓄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马远在《寒江独钓图》中能够很显眼的看出其将“边角”之美运用到极致。他排除一切不必要的杂物,主体物清晰明了,用淡淡的笔墨描写了江南地区的朦胧恬静、清幽空灵的环境,使观者能想象到画家想要表达的浓浓的情感。简简单单的一叶扁舟,一个老翁独坐船头垂钓,笔者虽只是简单的描写,却能够让观者能够体会带一种“禅”、“道”的境界,让观者感到孤寂,将世间万物表现得更加模糊、朦胧感,也能够读出画家“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