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动态生成课堂的实践研究
2021-01-28杨钟
杨钟
摘要:构建动态生成课堂,促进生命灵动是关注学生发展、变革学习方式、提升核心素养的需要。基于立德树人,增强政治认同;合作探究,培育科学精神;崇法尚德,树立法治意识;知行合一,鼓励公共参与的原则,采取预设生成和即时生成策略打造动态生成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动态生成;预设生成;即时生成
一、动态生成课堂的内涵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开展有效探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新目标之一。“动态生成课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基于立德树人,增强政治认同;合作探究,培育科学精神;崇法尚德,树立法治意识;知行合一,鼓励公共参与的原则,把教与学中的诸多教学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归复学生应有的生活角色,在变革学习方式的同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
1.预设生成策略
(1)开放问题。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回答。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在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探究与分享:观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外访俄罗斯首次向世界提出中国梦的视频,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谋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努力,请学生谈谈对“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这一论述的理解。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借助情境体验、传递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百年复兴梦的感受和思考,生成新知,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增强政治认同。
(2)体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各种体验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主体的思辨与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世界。例如在讲授“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前,布置课前探究作业,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形成,共同合作,收集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平民英雄感人事迹的影像资料并在课堂进行展示。通过素材展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深切感受到战胜新冠就是一场人民战争,要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每个国人,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
(3)质疑发问。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权交还给学生,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了双向交流或多向对话,从而使课堂充满着生成的活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要鼓励学生的提问行为,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讲授“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有学生提出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正面临挑战,美国发起贸易战、科技战,甚至支持台湾分裂势力,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必须强烈反制的观点。面对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此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或是照本宣科,将是顾此失彼,教学只是求同,不敢求异,压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4)价值延伸。教师应充分思考、挖掘课文中值得延伸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发情感,激发想象,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而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教学生成的一种方法。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先进行信息输入,然后再提出疑问交由学生讨论。吃播浪费、奢侈消费屡见不鲜、双十一购物节杭州某实体商场动辄上万一瓶面霜一天中就卖掉上百瓶、少数年轻人超前消费导致花呗、借呗逾期等现象屡见不鲜。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思维,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并作出价值判断,以恰当的评价性语言点化,或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拓宽教学内容,或对问题引申追问,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让新的问题成为课堂的生长点,使学习的内容不断得以拓展和深化,从而推进课堂教学鲜活资源的生成。
2.即时生成策略
(1)错误利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文本作出正确与错误的理解都是正常的,“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全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以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间的对话交流,生成诸多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教学。《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时,设置这样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属于物质范畴呢,还是意识范畴?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再者,切入点准确,贴近学生生活常识,学生思考积极,有利于解决问题,经过学生的课堂交流、互动,本节课教学内容得到加深理解,特别是对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有了一定的感悟,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生成教学效果。
(2)价值引导。学生的回答或不周到,或理解抽象、模糊,或没有深入挖掘,显得表面、肤浅,这时需要教师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强化对文本的品味、体验,并作深层次思考,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判断,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如讲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以“环境污染”对“义务”予以说明,有很多学生发言说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可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就此展开讨论、辩论,探究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保护环境的意义及其迫切性,懂得了保护环境是大家共同的义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使得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3)“意外”捕捉。不可否认,课堂是灵动的,学生会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课堂也会变得难以控制,意外也随之而来。如何让这一次次的“意外”生成一次次的“精彩”呢?有人说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应坦然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方案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中不吻合的内容,教师则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取向,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三、反思与启示
1.预设与生成兼容。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教学目标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学设计应规划寓于弹性化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有随机调整的几种方案构想、有可供选择的教学运用、有学生可能发展的情况预料。
2.多种要素作用。根据知识学习而创设的教学情景,要在引发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参与上下功夫,只有主体参与、主体活动,学習变得才有意义。为此,应调动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引发生成资源的动态生成。如:设计富于变化的呈现方式,富于探究性的问题情景、富于思辨性的习题等等。
3.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关注学生生命个体、多向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课前没有料到的资源。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善于捕捉及时纳入,充分利用,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动态的课堂将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关注学生的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