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21-01-28黄诗怡
摘要:我国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思想领域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变化。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的专业,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阻碍教育质量提升的种种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思想结晶,不仅仅是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在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我国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是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最好时代。可是在目前的汉语言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不积极、教学方式与教材陈旧上,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将是本轮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不积极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小就开始学汉语、用汉语,按理说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更容易开展,可是实际情况却不然[1]。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现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出自应试教育体制,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文学本身并没有形成文化认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低。
第二,由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感,可以自然理解各种文本,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比较懈怠,认为自己能理解就放松了要求,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往往是会读不会写。
第三,当前的就业形势对中文系学生并不友好。对于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做什么。从现今的就业形势来看,中文专业对口的岗位非常少,企业普遍更需要有特定行业积累的人才,这导致半数以上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没有学习提升的具体方向。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汇聚起来导致了同一个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
(二)教学方式低效
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深化,教学工作者应摒弃传统的教师本位思想,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仍然有很多教师缺乏思想认识,认为学生是成年人,自己不听课也不能怪老师讲的烂[2]。这种想法不能说错,但是要警惕把学生的不积极,当做教师逃避参与教学改革的借口。很多教师一说起教学质量,就把责任推给学生。实则这些教师自身并没有积极响应教学改革,仍在课堂中使用老旧、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汉语言教学几乎是纯理论,很难运用在实践中,这确实会比较乏味,如果教师不改良教学方式,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和实践性,就会对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破坏学生的身心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内容陈旧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文化思想领域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资讯平台的繁荣,使如今的学生不断受到各国、各时代的文化冲击,而我们的教材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依然是死记硬背的“老一套”,缺少与新时代背景的联系,缺少自主学习和实践练习。在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实现自我发展造成了巨大阻碍。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贯彻教改理念,增强学生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与教师是否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是最重要的,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自学意愿,教学工作才能高效进行[3]。在实践中,教师应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改良,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每节课下课时提出下节课的导入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对于较难的题目,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制作PPT,在下一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这就打破了以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尝试多元化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培养。
(二)应对就业形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为什么要上学?除了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学生还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在未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甚至在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下,后者似乎更为重要和紧迫,学生需要在毕业后成功完成角色转变,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单独讲理论知识,而是要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创设出具体的、实际的问题情境,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速读、应用文写作、即兴演讲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比如,教师通过职场情境的创设,引出新闻稿、新媒体软广、合同、标书等商务文稿的寫作,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文学在今后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面对就业形势,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成为只会做题的书呆子。
(三)跟随时代脚步,更新教材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在填平信息鸿沟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弊端。学生普遍热衷于互联网上专业生产的娱乐资讯,这些信息由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推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这使得部分学生进入了“信息茧房”,反复接受同质化观点的刺激。面对网络资讯的挑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老旧的内容编排,按照新时代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结构进行优化,让教材充满新鲜感和活力,从教师主导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学生主导的“主动探索”。比如,课本不应只做简单的知识陈列,更要结合学生兴趣,使用带有问题情境的图片、故事、开放式问题等,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对教材的解读中,也应该联系时下互联网热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感。
结语:
我国人民群众已经解决了温饱,部分地区也实现了小康。人民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而精神文明建设还需要继续努力奋斗。这离不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学校应积极响应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有民族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聃.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存阅刊,2019,000(009):115.
[2]张超旭.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问题研究[J].神州(上旬刊),2019,000(023):216.
[3]曾利华.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2019.
作者简介:黄诗怡(1998-10),女,汉族,浙江宁波,本科在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