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意象的研究综述探讨

2021-01-28洪伊蒙

锦绣·下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林奇凯文研究综述

摘要:城市意象是主观个体对城市的个人感知的映射,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概述;其次对国内城市意象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三个方面:研究方法、空间尺度和实证应用领域;最后提出城市意象研究的新思路:目前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村落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表现为村落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不相容,那么如何将城市意象的相关研究应用于城市文化与村落传统文化的融合协调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意象;凯文·林奇;研究综述;村落传统文化

1.研究背景

城市意象是指市民个人所接受的稳定的城市结构.它是通过市民的感受,由物质空间产生的主观心理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市民处理由感应所获得的信息,做出决定并形成在物质空间中的行为[1]。20世纪60年代,罗文素提出了感知研究的方法[2],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是城市意象研究的里程碑[3]。凯文·林奇这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并且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来感知城市意识形态的理论[4]。随后,城市意象成为人们研究感知环境的新切入点,是城市地理学,尤其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5]。

城市意象广泛应用与城市规划领域,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利用城市意象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却较少有学者对城市意象进行研究综述的总结。然而对中国城市意象的综述研究有必要的,既可以总结既有的研究走向,也可以与当代的研究热点相结合。目前,顾朝林、宋国臣[5]学者从结构性和评估性城市意象两方面对国内外城市意象的研究进行综述、徐磊青[6]学者从结构性、评估性城市意象以及挖掘城市特色三方面对中国城市意象进行过研究综述。综合而言,对中国城市意象的研究综述探讨的理论内容并不是很丰富,因此笔者选择对中国城市意象的研究综述进行探讨,以了解当前中国城市意象的研究现状,从研究方法、空间尺度、案例应用领域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提出中国城市意象研究的新思路。

2.研究综述

2.1研究方法

随着城市意象研究的深入,其所应用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定性化的访问调查、经验分析等逐渐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中国城市意象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从调查问卷、认知地图和照片辨认等定性方法,到现在的网络化分析,是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定量化方法相呼应的,这也使得城市意象研究的普遍性得到增强。

1993年,李郇、许学强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广州市279位市民进行调查来分析广州市的意象空间[1]。2001年,顾朝林、宋国臣通过照片辨认和认知地图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研究[5]。 2015年,赵渺希、徐高峰等利用互联网媒介中的网络搜索引擎的方法,获取了广东省21个城市的图片,试图研究比较广东21个城市在网络中的意象[8]。2017年,谢永俊、彭霞等利用2016年北京市带位置签到的新浪微博数据,在空间聚类发现热点区域的基础上,采用词频—逆文件频率(TF-IDF)与文档主题生成模型LDA两类典型的文本分析的方法,感知北京市不同热点区域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人群行为[7]。

2.2空间尺度

地理学是研究“空间”的科学,人文地理学更是注重“空间”与“人”的关系。城市意象,是研究“城市”的意象,研究人对于城市的个体感知,城市是一种拥有具体空间范围的场所,是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尺度。通过梳理近些年中国城市意象的研究对象可以发现,研究的空间尺度逐渐从较大的城市转向某种较小的空间范围,如城市中的社区、某个历史街区、城市中的大学等。这种研究范围的缩小也体现了城市意象的研究领域的延伸,不仅仅对于城市,而是更小的尺度范围,甚至是乡村。

2006年,李雪铭、李建宏对大连市微观空间情景和宏观空间结构意象进行研究 [9]。2011年,宋伟轩、吕陈等选取南京4组邻近的封闭社区与开放社区,对居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研究[10]。2009年,戴俊驰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研究区域,对小尺度的意象空间进行研究[11] 。2017年龚思婷在其学位论文中利用城市意象理论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提供战略参考[12]。 2019年,范晋源利用城市意象理论从风貌规划层面入手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13]。

2.3实证应用领域

实证研究是城市意象研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也有许多的学者选择某个具体城市来进行城市意象的案例分析,在我国起初应用于某个城市的规划与城市设计中,2001年顾朝林、宋国臣评述了城市意象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表明城市意象现在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相关的公众数据来源[14]。2012年,徐磊青在其中国城市意象研究评述中也认为城市意象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是中国城市意象研究的三大主题之一[6]。

后来对城市意象的案例研究也从某个具体的城市转向更小尺度的范围,如社区、历史街区、校园等,这部分在空间尺度方面已经有过阐述,便不再阐述。随着研究的不断进步,其案例选择开始向其他领域扩展,如文艺领域和其他作品领域。文艺作品中的城市意象具有专属于该作品的时代印记,

现在已有许多研究者从文艺作品入手来探寻城市意象。2019年,赵楠楠, 赵渺希采用现代化的网络分析方法,选取《清明上河图》中的古代图片作为城市意象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15]。2013年张进在硕士论文中,对系列纪录片《远方的家》的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16]。

3.研究新思路

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乡村有5.5亿人口,约占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乡村作为城市巨大的資源储备基地,乡村的建设与振兴势不可挡。浙江的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走全国前列,基于浙江自身的基础优势和政策导向,我们可以将目光更多的转向乡村。目前已经有很多注重研究乡村意象的有关文献,包括乡村意象的定义与特征探讨,乡村的规划建设应用等,还有许多应用领域是可以挖掘的。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影响,乡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变化不仅是经济、制度等方面,也逐渐渗透到了文化层面。中国乡村的文化生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传统文化沙漠化和文化失衡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城市文化的推崇和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摒弃。但是文化是一个区域的灵魂,是不应该丢失的,文化的发展应在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基础上,与自身的文化之间相融合,应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的自身的不断更新。在城市意象的研究中,乡村文化如何与城市文化协调融合、从对立走向协调,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推动力,是未来城市意象一个值得研究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郇, 许学强.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 1993, 03): 27-35.

[2] LOWENTHAL D. 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WARDS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61, 3):

[3] 刘威.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 03): 16.

[4] 濮波.迷失在城市意象中 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J].上海文化, 2013, 01): 82-6.

[5] 顾朝林, 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 地理学报, 2001, 01): 64-74.

[6] 徐磊青.城市意象研究的主题、范式与反思——中国城市意象研究评述[J].新建筑, 2012, 01): 114-7.

[7] 谢永俊, 彭霞, 黄舟.基于微博数据的北京市热点区域意象感知[J].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09): 1099-110.

[8] 赵渺希, 徐高峰, 李榕榕.互联网媒介中的城市意象图景——以广东21个城市为例[J].建筑学报, 2015, 02): 44-9.

[9] 李雪铭, 李建宏.大连城市空间意象分析[J]. 地理学报, 2006, 08): 809-17.

[10] 宋伟轩, 吕陈, 徐旳.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J].地理研究, 2011, 30(04): 709-22.

[11] 戴俊骋.大学校园意象空间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 2009, 18(04): 141-50.

[12] 龚思婷.基于意象和评价的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开放空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7.

[13] 范晋源.基于城市意象的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风貌规划设计探研[D];中原工学院, 2019.

[14] 顾朝林, 宋国臣.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 2001, 03): 70-3+7.

[15] 赵楠楠, 赵渺希, 王世福. 《清明上河图》城市意象的网络图景分析[J].南方建筑, 2019, 04): 104-9.

[16] 张进.《远方的家》系列纪录片中的城市意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3.

作者简介:洪伊蒙(1996-),女,籍貫:浙江温州,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猜你喜欢

林奇凯文研究综述
穿越原始空间
成为那个合适的人
来自天堂的声音
圣诞节的奇妙冒险
米娜式的爱情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捡臭球的成功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