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问题研究

2021-01-28娄松涛

锦绣·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

摘要:众所周知,中高职院校是培养国家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場所,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全面进入信息化、科技化社会,社会发展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科技人才短缺问题,迫切需要对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术型IT人才的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术型IT人才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高职;高端技术型IT人才;课程体系

引言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中高职院校的有效衔接培养,对于我国工业化改革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分不开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相对应的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由低端逐渐转由高端。因此对不同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特别是高科技IT人才的需求也愈加旺盛。但是当下我国高端技术型人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这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步伐,因此中高职院校的衔接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中职院校的教育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内容比较简单,一般是一些实操性的内容,达到一个熟练工人的目的;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则要更上一层楼,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性,更要培养一个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技能型的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二者的培养目标理应体现出层层递进、步步拔高的特点。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许多的中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并没有很清晰,甚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体现出差异性,所以造成学生专业素养的不足,导致其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时往往不能胜任其工作。

(二)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不合理

对于中高职院校来说,在专业设置上并不是随意的,这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的设置。但是在我国的大多数中高职院校中,专业分类往往不严谨,例如中职院校中开设的专业不仅数量多,而且分支很细;但是高职院校。一般开设的专业比较少,而且专业范围比较宽泛,一些在中职院校中存在的专业到了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开设,所以就存在很严重的断层现象,一些特色、重点的专业没有办法进行衔接,所以导致许多中职学生在其毕业之后没有办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样非常不利于人才的持续性培养。

(三)中高职院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毋庸置疑,只有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是直接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比专业能力的高低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高职院校中老师的职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应该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很多老师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因为缺乏实践,对于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缺乏认识,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时代脱节,远远不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IT人才的需求。

二、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术型IT人才的策略

(一)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调整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的一体化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条件【1】。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根据时代发展又涌现出了一些新兴的岗位,新兴的岗位也需要新兴的人才,因此要把企业的需求与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衔接,使得两个阶段的课程既相对独立又有系统性,特别是对于高端技术型IT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在中职院校阶段要把理论打扎实,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在理论的基础上多接触一些前沿的工艺以及锻炼的机会。另外还要设计出一套既适合中职院校又适合高职院校相衔接的整套教材,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保证学生在学习 IT相关技术时的连续性,从而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高质量化。另外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善教学条件,增添设备,通过建立一些对于专业发展有利的高科技的实验室以及工程实训场所,学生能及时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出来。

(二)实行“工字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也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2】。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总体方向上实行“工字型”结构,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型基础课程、专业初步课程、高端核心技术课程以及专门化课程。在工字形的下层,一般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的专业相关思维;中间的部分主要以高端核心技术为主;在最上层一般是以企业的不同职业类别为基础,不同的专业会对应若干个不同的工作岗位。这样进行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正好可以解决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对口的现象,为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型、技能型人才。

(三)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方法

针对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中高职院校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思维,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经过实践证实,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可以分成分板块学分制管理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管理。首先为了使中高职衔接的更加顺畅,要把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避免出现教学内容过于重复或者差异性过大的问题,不断的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针对课程的分板块以及学分制的实施,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从而选择不同的板块进行组合。

(四)推行“3+3“衔接模式

中高职院校在进行衔接时,目前经实践证明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高职院校对口招生;另一种是中高职院校贯通培养。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两种模式中,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衔接效率更好,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加一致。比如,可以推行“三加三”分段的衔接模式,学生可以在前三年的时间内,在中职院校里进行学习,后三年在本校进行高职教育。

结论: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了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或脱节、协作递进地培养职业能力, 势必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3】。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更迭速度加快,针对新形势与新挑战,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术性IT人才模式,将会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时代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33(05):69-73+78.

[2]施俊,袁德正.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衔接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4(32):43-45.

[3]戴有华.中高职衔接培养机制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9(02):12-15.

作者简介:娄松涛、男、河南郑州人、1981.1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基金项目:2018 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问题研究”(编号:2018GGJS225)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猜你喜欢

中高职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